“埃及热”何时在中国开始流行
2024-08-04
今年7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开展,788件珍贵文物运抵中国,网友感叹:“偌大的埃及国家博物馆感觉都要搬空了。”
传教士带来金字塔记录
古埃及历史悠久。1517年,奥斯曼帝国入侵,此后400年,成其宗主国,欧洲人得以进入。1583年,波兰贵族拉齐维尔王子游埃及俩月,登吉萨大金字塔,并记狮身人面像。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旅华近40年,“足迹遍布开封、北京、山西、杭州、福建等地”,与士大夫交好,被时人称为“西来孔子”。他在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版的《职方外纪》中称:“阨入多(埃及),大国,在利未亚(非洲)之东北。自古极称富厚,中古时曾大丰七年,继则大歉七载。”“国中有一大河,名曰泥禄河(尼罗河),河水每年一发,自五月始,以渐而长,土人视水涨多少以为丰歉之候。”书中“昔国王尝凿数石台,如浮屠状,非以石砌,皆择大石如陵阜者,铲削成之。大者下趾阔三百二十四步十五级,级高四尺,登台顶极力远射,箭不能越其台趾也”,显然指的是金字塔。
此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又称郭实腊等)先后在各自的著作中介绍了埃及和金字塔。不过,直到1839年,在林则徐组织编写的《四洲志》中,中国人的著作中才首次提到金字塔,即“天下七奇而阨日多(埃及)国居其二:一曰尖形高台,乃多禄茂王(托勒密)所建。二曰法罗海岛高台,亦多禄茂王(托勒密)所建。”内容异常简略,而且是从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1836年版)编译而成。
最早看到金字塔的中国人
据学者钩沉,最早看到金字塔的中国人是郭连城。郭连城是天主教徒,1839年生于湖北潜江县,1859年3月,随意大利传教士徐伯达赴罗马朝觐,去时用了5个月,1860年2月始归,写有《西游笔略》,“将沿途见闻逐日笔略,以志游尝之幸”,是我国“第一部详瞻丰富的西方游记”。
郭连城记述:“加以罗城(开罗)内,有最奇之古迹,状如塚,皆石为之,阔下而锐上。其最大者,即其下一隅量之,长约六十丈,高亦六十丈。内有古人之棺,不知何代所造。”
1866年,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回英结婚(时年31岁),带63岁的斌椿和3名同文馆学生(张德彝、凤仪、彦慧)赴欧,路过埃及。斌椿记述:“又十余里,至古王陵。相连三座。北一陵极大,志载基阔五里,顶高五十丈,信不诬也。”斌椿和张德彝都进了吉萨大金字塔,张德彝称:“险甚。其路径曲弯,行则趋前失后,退后迷前,虽有土人指示,亦若眩晕。”
张德彝也看到了狮身人面像:“前一大石人头,高约四丈,宽三丈许,耳目清晰。或云此古时蚩尤之头,在此已化为石矣。语殊妄诞不经,吾未之敢信。”
埃及被视为近代中国的镜子
1876年,晚清名臣郭嵩焘出使英国,途经埃及,停留四天;1889年,薛福成出使英法,路过埃及;在两人的回忆中均提及了埃及的文物。然而,此时国人尚未注意到,列强正绞杀埃及,1882年,英国竟直接将埃及吞并。从1900年起,《埃及王国惨状记》《埃及近世史》《埃及史》《埃及百年兴衰记》《世界亡国小史》《埃及国债史》等,在中国风靡。这是因为因“庚子事变”,此时救亡成主旋律,“读亡国之史,使人痛,使人惧,使人怵然自戒……与其读建国史,不如读亡国史”。时人对缅甸、朝鲜、波兰、越南、菲律宾等国寄予同情,但普遍认为:“埃及与中国最相类。”“其古代之文明相类,其近世之积弱‘中兴’、‘中兴’而复积弱相类,故欲鉴中国之前途,不可不读埃及史。”
前人从埃及史中,读出了什么?据学者钩沉,主要有两点:首先,警惕外债过多。著名学者梁启超指责封疆大吏张之洞说:“开督抚自借外债之例,借外债于日本……而岂知贻祸于将来有不可收拾者耶……不知即此一端,已足亡中国而有余。”“吾读埃及近世史,不禁股栗焉耳。”其次,不能尽信欧人。军机大臣戴鸿慈旅欧时,在船中遇一埃及军官,军官告诫说,中国应取法日本,不能专信欧人,戴鸿慈感慨道:“追维埃及以千年古国,奄奄至今,岂有天灾人祸不可救药?徒以客卿用事,财政无权,而臣民涣离,漠不爱国,致忽焉之惨有余矣。”
1903年科举,改八股文为策论,《埃及兴亡备考》“成为万千学子科举应试的掌中宝”。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从试题、考生答卷、考官批语中皆能够看到埃及亡国史的身影,甚至有考生直言读《埃及近世史》而作答”。1910年,《新弹词埃及惨状》提及埃及亡国原因时称:“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把那)借到的金钱乐一乐。”“借债!借债!快借债!(哪管得)亡国破产没文生。”“偷鸡摸狗好营生,拍卖国产归私囊。”
(摘自《北京晚报》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