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叫卖古董”为何让老人深信不疑

2024-08-04

读报参考 2024年22期

近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有不少主播在直播间自称“儿子”“女儿”,称呼直播间观众为“爸妈”,并以“避税”“避开监管”“人在海外,宝贝回国”和暗示珠宝文玩在二手市场的高回报率等为由,诱导消费者下单囤货,以求未来升值发大财。这些直播间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多名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整日沉迷观看收藏品卖货直播,在直播间内疯狂下单,即使贷款也要消费。

直播编造剧本话术

6月初的一个晚上,广西南宁的韦芳看到,自己的公公又打开某社交平台,观看一个名为“××御窑五号”的账号进行的收藏品直播。

“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我的芸家军在哪里,接下来这件宝贝能不能守护(购买)?能的把‘守护’打在公屏上!”随后,鼓点密集的背景音乐响起,镜头被遮住,画外音适时响起:“这真是难得一见的宝贝!”随着镜头再次亮起,自称“芸姐”的女主播面前的桌子上出现了一个以橘棕色作为底色、四面有龙形图案的方口瓶。

“我家老爷子坐拥财宝无数,想回报社会筹建博物馆,但现在一堆宝贝没地方放,需要直播间观众帮忙‘守护’。今天家人们相信我的话,就一单,拍到就是赚到,老爷子让我至少标价6000元,为了大家,今天660元上车!”女主播一声令下,标价660元商品名为“景德镇陶瓷摆件1”的链接弹出,不到10秒时间就显示售罄下架。

韦芳告诉记者,她的公公就是这样被“芸姐”一声声“家人”和“返利”所诱,深陷收藏品直播购物,不到半年时间,就在该直播间花了6万多元下单百余件商品,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在外借了1万多元。

在将自家情况发到网上后,韦芳结识了不少有同样经历的“受害者”家属,其中一位在广东湛江工作的王梅,因为舅舅沉迷在收藏品直播间消费,专门建了一个维权群,目前群里已有86人。据统计群内各家情况,沉迷这类直播间的人年龄主要在55-70岁之间,消费最高的人已经买了约50万元的商品。

通过整合群内信息,王梅发现这类直播间有着类似套路:前期会进行长时间的剧情演绎和铺垫,打造主播弘扬正能量、爱国青年、隐世豪门家族成员等人设,从婆媳矛盾、争夺家产、集团斗争到海外夺宝,直播间内上演人间百态吸引注意的同时,主播自称“儿子”“女儿”,称呼直播间观众“爹妈”“老爸老妈”以拉近距离,让观众一步步深陷其中。

维权群里有一位曾经沉迷这类直播间的阿姨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真的不能自拔,有时候感觉我家的快递比小区快递站点还多。主播非常会烘托气氛,什么‘快抢马上就封号了’‘快顶不住了,还有3秒没抢的快抢’‘没买到别后悔’,还说‘抢到后会按10倍价格回收’,我每次都听得热血沸腾,稀里糊涂就下单了。就这样被一次次洗脑。”

虚构事实卖货违法

主播打着“售卖文玩”“名家字画”“绝版古董”等旗号,实则售卖与描述完全不符的商品,这种直播是否违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钢介绍,主播利用网络直播传播效果,在平台上通过虚构大量事实,以高额回报为承诺,诱导消费者下单,并高价购入仿冒的廉价古董、珠宝等,待钱款到账、资金转移后就完全注销平台账号的行为很可能构成诈骗行为。如果行为人违法所得数额达到《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所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以诈骗罪追究直播者的刑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谢澍则认为,这种行为是否涉嫌违法、犯罪,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若主播用仿制品充当名家字画或名贵古董,利用老年人的牟利心理来诱使其购买商品,则涉嫌诈骗罪;再如主播通过虚构罹患绝症等故事背景,激发老年人的同情等心理,刺激其购买商品,也可以构成诈骗罪;但倘若主播仅是以亲切称呼来拉近关系,且并未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则不宜随意认定为违法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采访过程中有不少人向记者表示,尝试过向平台举报直播间和主播账号,但收效甚微。王梅说,一方面,这些主播往往会用一些模糊用语、谐音词等避开关键词;另一方面,举报时平台要求消费者提交的线索是直播间截图和有字数限制的文字描述,很难对相关情况进行概括,导致很难被系统判定举报成功。并且,认定直播违规需要时间,等确认时主播也卖货卖得差不多了。

除举报难外,即使举报成功,很多主播也并未受到有效惩罚。“起初被举报,平台可能会警告主播,如果还有进一步违规行为,会停止其该场直播,但其账号和后续直播并不会受影响。只有被平台多次判定违规或被判定存在严重违规时,才可能会封直播间或封号,但除非永久封禁,不然解禁后,他们还是可以继续直播卖货。”一名受访者如是说。也有家属报过警,但多被当地警方认为是经济纠纷。据王梅说,群里80多位家属大部分都报了警,最终立案的仅有几个。

今年3月,山东人许丽发现自己父亲在某短视频平台一名为“大连岩哥××”的直播间内花光了所有积蓄近15万元。许丽说,在直播间里豪气干云的“岩哥”,实际却为了避免平台监管像老鼠一样随机穿梭在各个小号里。仅据不完全统计,他手下就有“收藏号”“生活号”“万收藏小号”等多个相关账号,其妻子“昕姐”也有自己的账号。一旦其中一个账号出了问题,主播就会在其他小号或粉丝群中预告下一个直播号,“十分狡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构建惩治防范体系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类直播往往套路浅显、话术重复,且不时有警方及相关部门查处发布案例,为何这类直播仍屡禁不绝?

在谢澍看来,此类直播间屡禁不止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此类直播套路简单,并不需要专业技术,可以直接复制套用,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相关行为;账号实名制度不健全,导致账号实名与实际使用人不相符问题频发,给相关案件侦破带来困难;类似直播行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使得仅打击违规主播效果有限,通过产业链可以迅速搭建出全新的直播团队。

劝不动的家长、退不掉的“藏品”、挽不回的钱财、清不掉的直播间,缠绕在一起成为不少子女、家属心中解不开的结——如何将深陷在收藏品直播间的中老年人拉出来?

张志钢建议,应增强老年消费者对网络直播诈骗行为的辨识能力,老年直播观看群体可在子女的帮助下加深对网络直播技术、第三方支付手段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平台监管责任,对各类诈骗信息及时监测预警,减少诈骗信息暴露机会;公安、检察等司法机关协同构建犯罪惩治防范体系,协同网信办、行业协会等共同铲除直播诈骗滋生土壤,面向公众深化宣传教育。

“还应加强止付制度的构建,可以要求直播平台设置资金冻结期,在一定时间内将买家所付价款暂存于平台,待期满后无异常情况再将资金打给卖家,以便在被害人发觉被骗后可以有机会挽回损失。优化平台审查机制,面对越来越巨大的审查压力,平台应当进一步优化关键词捕捉和内容识别等程序开发,提高平台对违规直播间的甄别能力,及时封禁违规直播间。”谢澍说。

“平台要确保直播间的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投诉的途径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投诉意见,同时对于用户投诉及时进行核实、处置并予以反馈。平台还应进一步完善电子证据的留存机制,对于涉及投诉的直播内容、主播注册信息以及相关投诉信息进行留存和备案,以配合后续可能发生的调查和侦查活动。”张志钢说。

(文中所提受访对象,除专家外其余均为化名)

(摘自《法治日报》孙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