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浪“染色”的小气泡
2024-08-03刘博刘宇曦袁方杨强
湖面被风拂过时,会漾起层层涟漪;海面被风拂过时,会被翻滚的海浪勾勒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同样受到风的扰动,为什么海面会有白色的浪花,湖泊和河流中却很难看到?
气泡中的科学
海面的白色浪花是无数小气泡聚在一起的结果。在湖泊、河流中,风浪冲击形成的小气泡会迅速聚并为大气泡,随后升浮、破裂,其中的气体进入大气;但海水中的电解质会抑制气泡的聚并,使得风浪冲击形成的小气泡停留在海水中,它们聚在一起,折射光线,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色浪花。
什么是电解质?
电解质是一类特殊的化合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化的时候,能够被电离,产生导电的离子,使溶液/熔液具有导电性。许多酸类(如盐酸、硫酸)、碱类(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盐类(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氧化钙)等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不单单存在于实验室的烧杯里,还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调味料一样无处不在。人体中也存在大量电解质,它们能够维持细胞液的渗透压,让细胞处于稳定的状态(这也是做菜时不能过早放盐的原因之一,盐会加速肉类组织中的水分流失,让肉质变柴)。
同时,电解质还有维持身体酸碱平衡、维持神经信号传递和肌肉活动、保持心脏稳定跳动等功能。我们在高温环境或运动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因此不断流失,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抽筋等症状,这时要尽快补充电解质。
气泡的“舞会”
打开一瓶汽水,你会观察到许多冒出来的小气泡,它们是“跑”出来的二氧化碳气体;开水沸腾时,你会看到大大小小的气泡向上升起,“顶”得水面不断翻滚。
从宏观角度看,气泡聚并如同一场社交盛事,大小不一的气泡在液体中相互碰撞,最终携手,汇聚成更大的气泡。当我们把视角转向微观,则会发现更奇妙的故事。
两个气泡相互接近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一层薄薄的液体层,我们称之为“液膜”。随着它们进一步接触,液膜中的液体开始悄悄溜走,变得越来越薄,直到厚度只有几十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1‰那么细。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液膜崩塌、破碎,两个小气泡融合成一个新的大气泡。
纳米级的气泡“社交”
过去,一直存在一个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海水中存在大量盐类,按照传统理论,它们应该促进而不是抑制气泡聚并,但这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存在矛盾。
气泡在彼此接近的过程中会形成微纳米级的液膜,科研人员自研仪器,创新性地观测到了液膜的动态薄化过程,成功解开了这个难题。
薄膜干涉的应用
实验室中常用的是光学显微镜,主要用来观察微米尺度的实验现象,而液膜排水的现象则主要发生在纳米尺度。科研人员是如何看到这一过程的呢?其中的原理和我们看到的彩色肥皂泡是一样的。
肥皂泡是由纳米级厚度的水膜包裹空气形成的,光线照射在肥皂泡上,从水膜上下两个表面分别反射回来,反射的光线相互交叠、互相干扰,形成新的光波,从而呈现多彩的效果,这种现象叫作薄膜干涉。
科研人员运用同样的原理,将一束光照射在电解质溶液中两个气泡间的液膜上,捕捉到一圈圈彩色条纹;通过对连续捕捉的干涉条纹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气泡间液膜的动态薄化过程。
是什么在阻止聚并?
气泡在电解质溶液中相互接近,形成一道液膜。起初,液膜之间的水快速流出,液膜也迅速变薄;但当气泡接近一定程度时(液膜厚度达30~50纳米),排水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速度大幅降低,究其原因是离子在“捣鬼”。
离子喜欢待在电解质溶液中,却不喜欢“贴”在气泡上,因此,气泡表面不均匀分布着许多只有水、几乎没有离子的小区域(小于1纳米)。液膜向外排水时,这些区域只排水,无法排出电解质离子,使得液膜内的离子浓度不断升高,从而与周围溶液的离子浓度形成差异。浓度差异越来越明显,产生张力,使气泡表面变得难以移动,液膜排水的脚步因此被放慢,气泡聚并的可能性也就被降低了。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气泡聚并?
助力氢能革命
氢能是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新能源。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氢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制氢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气泡,它们的存在会让电解系统能耗增加,也大大增加了安全风险。
如果可以诱导小气泡聚并为大气泡,强化气泡的自脱附(吸附的逆过程)作用,或许能大幅度降低电解系统的能耗,为实现更清洁、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铺平道路。
有效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是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气泡聚并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和降解废水,帮助人们进行废水处理,并且不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降低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在油水分离方面,聚并作用可以快速分离附着的油滴,提高废水分离效率。此外,气泡聚并产生气液界面震荡,有助于破坏沉淀层,促进污染物降解。
气泡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角色。例如,将污水中的气泡密度降到很低时,它们就会变成一个个小“潜艇”,带着污水中的不溶性颗粒、油滴等污染物上浮。此外,在生物降解污水技术中,气泡可以给微生物提供氧气,就像给鱼缸中的小鱼输氧,让它们更有活力地消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气泡聚并尺寸变大,会使供氧效率下降,吨水处理的能耗增加,因此,抑制气泡聚并成为该技术的关键之一。通过技术手段合理调控(强化或抑制)气泡聚并过程,有助于提升污水处理效率、降低系统能耗,为污水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气泡聚并,不单是一场科学现象的展示,更是大自然匠心独运的证明。无论是在科学研究的“桃源”之中,还是在繁忙喧嚣的工业生产线上,或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一过程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它,就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改变生活、创造未来。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