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

2024-08-03朱纹玉蔡云龙刘旭鹏

科技风 2024年21期

摘要:书院制是打破传统教学和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推行书院制实践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书院制背景下的通识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人教育,本文研究了高职院校基于书院制的通识教育模式,分别从健全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设计通识教育活动,双院协同育人推进通识教育成效,构建通识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书院制下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书院制;通识教育;协同育人;通专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书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范式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深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积极探索。书院制改革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提升育人实效,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新业态。书院制育人打破了学院和专业等方面的界限,实行以社区为单位通过书院学院协同育人、多元化导师教育熏陶等提供个性化成长需求和实施精准育人。通识教育是书院制育人的核心要义,以价值引领、核心素养培养和知识学习为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全面素质能力,其作为培养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学生教育成长的全过程。

一、书院制和通识教育的内涵

(一)书院制内涵特征及发展现状

书院制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混合组建学生社区,学校育人资源下沉到书院社区,搭建多元育人载体平台,组织开展价值引领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成长空间。书院具有多元化导师制、书院文化建设、开展通识教育、双院协同育人和师生融合发展等较为鲜明的育人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020年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体活动等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支持和引导高校开展“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交流研讨机制和政策协同机制。在本科院校对于书院的探索较早,西安交通大学从2005年开始试点书院制育人,到目前已经发展为以文治书院为代表的9个书院;复旦大学自2005年推行书院制,2012年全面推进书院教育,发展成为以志德书院为代表的五个住宿书院,按学科交叉和大类融合的原则开展书院制育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西亚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先后开展书院制育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对于书院制建设尚在探索中,201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探索推进,目前形成了崇理书院等十个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先后试行改革,截止到目前已有几十所高职院校开展书院制建设。

(二)通识教育的内生逻辑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最早来源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是以满足人的本质需求和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决定了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依托课程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旨在强化价值引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批判性思维等的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相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通识教育在本科院校已被重视,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中,复旦大学从2005年成立了复旦学院,其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逐渐形成了以“知识视野、可迁移的能力、人格的完善”为培养目标,以通识核心课程和书院第二课程融合的复旦通识体系。武汉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增长知识的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逻辑分析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四个能力为目标,形成了以三大导引为基础、通识讲堂和通识选修课为重要支撑的多位一体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还在不断的摸索中,存在着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被认可,重专业技能轻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三)书院制下通识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书院制下的通识教育倡导通专融合、促进学生的专业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注重文理渗透与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书院制下的通识教育实践以通识课程和书院活动为主,而书院作为主体进行实施的主要是书院通识教育活动,要以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育目标,科学设计通识教育活动,坚持通专融合的原则,开展线上下、校内外等多维度教育形式,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分类分级开展,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从而构建全要素多方位的育人业态。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书院制背景下的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刘学燕在《书院制背景下构建通识教育模式的路径》中提出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探索课程体系,构建双重系统育人空间,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构建本土通识教育模式[1]。郜飞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书院制改革新策略探讨》中提出从建设理念与管理模式的融合、书院文化熏陶、完善导师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发展[2]。李昕等在《高校书院制教育模式下通识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中以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审计学院为例进行书院通识教育探究,并提出要明确通识教育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等建议[3]。

二、书院制背景下通识教育的必然性

(一)书院制下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

书院制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教育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改革。书院制模式独有的特色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学院制教育开展通识教育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1.能够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与专业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其核心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注重学生教育中的互动和体验。书院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出发点,体现以人为本,五育融合,精准育人,注重学生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4]。由此,书院制的育人理念和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相符,均是以学生为教育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这是书院制模式和通识教育共通契合点。

2.书院制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多元化育人载体

书院制以学生社区为依托,通过书院文化内涵建设,以多元导师制、通识教育、协同育人等为抓手,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书院讲堂、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线上下和校内外的教育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舞台。在书院制培养模式下,通识教育开展的载体和途径进一步得到丰富,学生社区设置的多功能活动室、创客空间、阅览室和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等完备的活动空间,为学生学习、生活等提供了更便利的园地。书院制模式下的通识教育注重更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活动为书院育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

(二)书院制下通识教育遵循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价值引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殷切期望,也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做好价值引领是书院制和通识教育的第一要义。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要依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

3.注重发挥书院文化的育人功能

书院文化是书院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要充分发挥书院院徽、院训等的教育功能,打造极具书院特色的文化墙,打造特色社区文化,注重其文化熏陶功能。

4.坚持学校和书院的自身特色

学校层面要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专业背景和行业形式等。书院层面要坚持自己的培养目标,打造自身的品牌建设。

三、书院制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一)健全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要构建知识系统的价值目标,弄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课程学生能提升学生的哪些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在次培养目标下通识教育课程要在做好价值引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创新探究能力等核心能力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仍是以公共课程、选修课等课程组成。要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通识课、通识核心课和通识选修课组成的1+1+N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通识公共课,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而构建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或者学校特色课程。通识核心课主要结合专业背景,每个院部综合专业特色打造核心通识课,其课程主要提供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或者较为前沿的技术等,对于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来说挑战更大。X为通识选修课,根据各高校对学生培养的侧重点分类设置通识教育模块,各模块赋有通识教育学分。该类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兴趣爱好,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个性化、多元化和交叉性发展需求。

(二)多维度开展通识教育活动实施精准育人

书院开展通识教育是以活动为最主要的载体,是对学生知识、情感、价值和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与养成。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坚持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和价值引领,精准施策、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书院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书院讲堂、网络课堂等形式进行开展通识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健全人格,拓展视野和丰富知识,在书院制下非课程形式的通识教育活动所占的比重更重。

(1)多元化导师共促通识教育开展。导师制是书院制改革的重要特点,在通识教育开展中要注重发挥多元化导师的教育引导功能。书院组建有育人导师(辅导员)、专家导师、朋辈导师、学业导师等导师队伍。导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开展通识教育活动,辅导员老师开展思想教育类通识教育,学业导师开展专业学术类通识教育,专家导师开展专题讲座,朋辈导师以自己的学习经历等开展朋辈讲通识教育,从而形成了全员导师讲通识的格局,拓展了通识教育的广度和宽度。

(2)多载体搭建创新通识教育开展形式。书院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通识育人载体,科学设计文体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书院讲堂、网络课堂、网络直播等多形式的通识教育,丰富通识教育形式,提供喜闻乐见的通识活动。一是精准化供给侧设计教育活动。以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为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把思想价值引领、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和职业能力培养等融入书院教育活动,寓教于活动,寓教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多考虑书院学生的意愿,多深入学生进行调研,要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更贴近学生实际,创新活动开展形式,精准施策,按照专业、年级等进行分类分级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二是充分发挥书院讲堂功能。书院讲堂是书院特色通识课程,通过邀请校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企业行业骨干和优秀毕业生等来开展主题讲座,搭建专家学者与书院学生近距离交流互动的跨学科互通平台,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责任感的新时代接班人。

(三)构建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提升通识教育育人成效

协同育人是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汇集教育资源的重要抓手,大多书院成立时间不长,在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短板和不足。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育人资源,通过协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要做好“书院+学院”双院协同联动,通识教育的内容较为宽泛,学院以课程类专业教育为主,书院以非课程类的教育活动为主。书院学院在创业就业、党建共建、导师互兼互聘等方面同向同行开展协同合作,书院与学院共建创客空间,开展创新技能大赛,开展党团共建,开展学业导师、专家导师选聘;学院老师也要坚持“下沉到一线”,到书院开展专家讲座、学业辅导,以导师下午茶、导师面对面等形式走进书院、走进社区。

(四)科学构建通识教育活动评价体系

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评价模式,为更有效反馈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学习,定量定性评价通识教育,凸显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职业能力,要对通识教育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建设成乐学、善学的学习型书院。引进学生“学分银行”进行评价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在学校层面科学设计学分银行平台,学分银行主要为记录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获取的奖励荣誉等成果转化为通识教育学分,由学生自主申请,书院审核后计入通识教育学生,并在学分银行平台上从思想成长、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和志愿服务等几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绘制显示学生的个人通识画像,展1f7247cd2379cddac109c75ca161226b1fc50707fff8b802e0d7b8b350ffc338示学生在校期间的通识教育活动的学习经历,反应学生在校期间对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

结语

书院制下的通识教育模式是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多元化导师队伍、科学精准育人和书院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高职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但高职院校开展书院制通识教育在协同育人、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学燕.书院制背景下构建通识教育模式的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83-186.

[2]郜飞.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书院制改革新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9):101-102.

[3]李昕,党冰清等.高校书院制教育模式下通识教育问题案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1):154-157.

[4]彭远威.职业院校的书院制度建设[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99-10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年度一般课题“书院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YB0605)

作者简介:朱纹玉(1986—),男,汉族,安徽砀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