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纺织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2024-08-03胡雪敏王丽莎王帅田肖

科技风 2024年21期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对于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简述了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纺织人才培养机遇,并对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纺织人才培养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讨论了纺织人才培养改革可行性及实施路径,对于提高纺织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纺织;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

1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具有完整的行业加工链。中国从2001年开始加入WTO,纺织工业逐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纺织工业明确了“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定位,“一带一路”倡议恰逢中国纺织业历史性变化的关键时期,为中国纺织业整合全球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2]。

我国是纺织大国,但并非纺织强国,许多高附加值高技术纺织品还依赖进口,纺织产业领域的发展迫切要求将现有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技术优势[3]。当前纺织品用途可分为服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三大类,产业用纺织品是经过专门设计的,服务于建筑、农林生产、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等领域的纺织品,包含了大量的高端高附加值纺织产品。这些领域的需求为纺织行业提供了产品开发的方向,是纺织业最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工科发展的需求,需要纺织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不断合作、融合,才能打破国外高技术纺织品的垄断,也才能最终完成我国纺织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根本转化。在这个进程中,综合型高技术人才是制约我国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和突破的关键因素,而纺织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现代纺织工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专业人才和提升纺织行业科技与竞争优势的重任。

2纺织人才培养机遇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纺织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纺织人才培养需要抓住新的机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4-5]。

目前,纺织专业人才培养遇到了种种困境。纺织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呈现下滑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间,纺织专业教育发展相对趋缓;其次纺织专业在多项指标上的满意度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在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显示出纺织专业本科教育在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环境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总体满意度方面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表现在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与利用率较低、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的深度不够,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本科生就业“逃离纺织”的现实境遇,使得纺织院校每年不得不面对另一现实困境,那就是高质量的生源不足。调研数据表明,纺织类专业的第一录取志愿平均不到10%,近年来纺织院校也为吸引好生源频出对策,但是出于社会公众对纺织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加上一些人认为纺织专业就业前景不佳,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在了解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后,因为担心未来的就业问题而转投其他专业,纺织基层岗位对毕业生吸引力不足,传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单一又使得毕业生在基层岗位难以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这都使得纺织类专业招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经济发展新模式正在推动新工科建设,2017年2月以来,先后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提出了在多元化培养模式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6]。新工科提倡的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方法有助于纺织专业进一步明晰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及方向,这为纺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纺织人才培养探索可以为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实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的更新,培养综合型高技术人才,使纺织行业人才能够主动应对纺织产业变革,更好的发挥对纺织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3纺织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面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纺织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对接并满足产业和行业需求,响应新工科倡导的一种“大工程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纺织人才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纺织+”本科专业的新型结构。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呈现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开阔,产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纺织作为交叉型、应用型学科,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如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涉及建筑、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因此纺织人才培养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多元的合作,加快打造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提高纺织人才培养的整体效能。在新工科“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的“突破传统的对学科的思维定式”背景下,探索如何设置跨学科专业,发挥纺织学科与材料、化工、信息、管理、人工智能、医学、航空航天、艺术等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何扩大传统纺织专业培养口径,促进纺织专业、相关纺织专业和非纺织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模式,打造“纺织+”本科专业的新型结构。

(2)重构纺织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从新工科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角度,结合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重塑、中美关系、疫情影响、全球合作与战略博弈等多变局条件以及国家纺织产业政策,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系统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注重与国家新战略、新政策、新形势对接,与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对接;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

(3)建立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科学且贯彻落实。改变传统校企合作方式,探索校企资源重组实现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的新方法;创新完善适应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实现学校企业资源互补、发展共赢,建立与纺织相关产业相适应的深度、协同、综合的产教融合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4)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纺织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纺织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纺织专业教师的作用愈发凸显,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纺织专业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验技能、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交流、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等,为后续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纺织人才奠定基础。

4纺织人才培养改革可行性及实施路径

4.1可行性

新工科视域下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正面临着一场持续、全面而深入的教育治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7年2月以来,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这为传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纺织在军事、航空、交通、医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纺织人才培养需要在促进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供给与流通上多下功夫;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对纺织行业的人才的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该符合社会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迫在眉睫。

4.2实施路径

结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紧扣纺织产业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当前国内纺织专业本科教育遭遇的现实困境,根据新工科提倡的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方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专业结构交叉融合、课程新体系、产教融合和加强年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实施。

(1)专业结构交叉融合阶段,即“纺织+”培养新方式的构建,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注重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实践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专业结构交叉融合阶段,纺织专业可以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例如,纺织专业可以与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设计艺术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智能纺织、纺织机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这种交叉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以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导向,与相关业内专家对接,沟通相关专业院校,多维度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以新理念和思维构建“纺织+”本科专业的新型模式。

(2)在“纺织+”本科专业的新型模式基础上,与其他院校联合对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选择相关课程,以获取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这需要各学校开放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互认,制定相应的学分互认制度;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联合授课,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各学校的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各学校可以将自己的课程资源进行共享,建立课程资源库,供学生自由选择和学习。这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学校可以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例如实验室、实践基地等。通过资源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面,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保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各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重新架构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打造适合现代纺织行业的综合型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新知识体系。

(3)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新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注重与传统纺织企业和相关高新技术纺织企业的产教融合,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建立产教融合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基地,提前选拔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建立产业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开展科研项目等。产业学院可以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产业学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与企业对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引入新技术在纺织行业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引入新技术相关课程,如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让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同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新技术在纺织行业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进一步深化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4)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结合教师自身教科研工作情况以及专业建设、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筛选专业匹配度高的智慧企业,针对性地制定实践任务要求。在教师开展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学院与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对教师开展企业实践进行指导,进一步明确实践任务与质量要求,制定任务实施进度计划,定期开展交流指导,让教师在实践中紧跟产业发展,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高质量完成实践任务,为实践教学增加新动能,为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结语

为了更好的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纺织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有理论知识,有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立足现有条件,构建与实施完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纺织工程教学的需要。本文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纺织+”本科专业新型结构具有创新性。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研究重构纺织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提出适合其他专业可借鉴的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重构新思路,所论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法还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研究调整,使其切实有效。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投资推介会埃及、罗马尼亚——引人瞩目[J].纺织报告,2018(03):7-9.

[2]曹吉强,饶蕾,梁艳,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J].纺织服装教育,2018,33(06):448-451.

[3]胡雪敏,张连兵,魏玉娟,等.轻化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北企业,2017(01):87-88.

[4]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7-14.

[5]周统建.新工科视域下林业院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02):9-14.

[6]沈传波,石万忠,李纯泉,等.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建设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01):45-49.

基金项目:新疆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ZD-21-0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5940204908)

作者简介:胡雪敏(1975—),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纺织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田肖(1984—),男,汉族,安徽萧县人,工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纳米催化材料、化工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