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产教”双融合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24-08-03廉冠李文勇
摘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此背景下针对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与科教产教相协同的基本逻辑,提出了以项目驱动实践性教学、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发挥科教产教协同育人作用等形式的培养体系,探索了一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在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其任务在于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基于科研、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新的组织方式。这种模式不仅影响到办学的结构,还将引导我国研究生教育朝着更具前瞻性的方向进行变革。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教学体系
目前,各大高校均致力于培养理论丰富,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但在具体实施上,部分高校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模式的影响,加上学校相关设施水平的限制,没有正确权衡好学生知识理论、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三方的关系,部分研究生有理论认知而缺乏实践验证[1],原因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教学仍是教学培养的重中之重。教师采用讲授法为主传递课本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培养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比重较小,相关实践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水平不匹配,理论认知和实践验证不连通,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很多科研教学的政策制度只存在于白纸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在科研背景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部分地区的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导致在科教产教融合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同时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落后于学科的发展,有的只是将本科实验教学内容复制照搬,老旧的知识体系与研究生教育标准不符,无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学中学科间的交叉程度不高,不太重视具有前沿性和国际性且利于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的学术活动[2]。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一些地方院校普遍以本科教学作为重点,对科研活动不重视,科学研究和教学分割的现象,从而忽视了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导致研究生群体科研氛围淡薄,学术视野狭隘,创新意识低。
(二)考核评价
确保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关键在考核评价管理机制。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与时代的要求相比较还处于传统模式,对研究生的评价考核方式过于局限,过于强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各类科研项目的获奖情况,而对学生素质的评价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同时,现有的考核形式和内容都无法充分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社会实践方面的考察不足,忽视了创新能力在实际问题解决、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体现,导致学生过分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和实际应用,在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不足。缺乏评价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是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包括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内容多样化、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的体现等多个维度的考核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还受到导师的单一评价影响,容易出现评价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的问题。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缺乏来自企业等第三方的外部专业评价和建议。
(三)竞赛交流
研究生创新教育还缺乏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机制。部分研究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了解前沿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科研创新激情得不到保持。其次,由于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等问题,研究生的接触面有限,与国内外的高水平机构和学术界沟通机会较少,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受到局限,缺乏跨学科的多元化学术思维,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深度的进一步拓展。此外,研究生在学术交流能力方面同样有待提升。研究生往往缺乏自我主动展示的意识,很难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创新思想时往往无法高效展示具体内容,这一系列问题对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四)企业合作
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已开展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的实践,但在推进科教、产教融合过程中还存在关键问题——企业与高校割裂问题仍然较为严重[3]。许多企业已经与学校开展了多年的密切培养与合作关系,即通过合作,企业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也同时为企业提供创新成果或输送人才,从而有效地带动企业的创新生产。然而,尽管校企合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阻力和挑战。双方侧重点存在差异,校方侧重于通过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企业侧重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或科研创新成果为其效用,缺乏明确的共同目标和合作方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层次偏浅薄,研究生在企业中难以进入较为核心的岗位,难以接触重要项目,因此学生对产业前沿技术了解程度不高,参与度低,难以实现创新。此外,一些院校因为培养计划导致其成果和人才达不到企业预期,减少与校方合作规模,影响了双方合作积极性。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科教产教相协同的内在逻辑
科教产教的双融合和双驱动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或推出创新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创新推进。这是国家在“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育发展战略,其本质是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整合与互动[4]。这种模式要求高校与产业界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通过与产业界合作,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变化情况,精准把握产业需求,将这些需求纳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研究生的就业结构,从而满足市场对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或行业协会等相关产业机构展开广泛合作,共同设立研发项目,进行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工作。例如,促进各高校与汽车制造公司合作,共同开展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项目。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高校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行业内的多元需求和复杂挑战,进而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融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其次,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定制多元化的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讲台教学模式,开设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组织专题讲座、与行业相关的研讨会等活动,并与企业合作开展线上或线下专业课程,邀请业界专家分享经验见解,以学生为主体,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研究生提供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多层次教学形式。这样的合作模式既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二)在产业合作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研究生在产业合作项目中需要面对实际问题,根据需求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这要求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研究生参与产业合作的项目实践,通过积极围绕“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产与教的效能提升和生态演进,更高质量地为育人和产业发展提供共同的服务[5],研究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通过实践改变研究生的思维模式,研究生在产业合作项目中需要与企业员工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企业员工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研究生可以和不同领域的人沟通探讨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表达技巧。这种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增强研究生在面对陌生复杂问题时持之以恒的坚韧意志和风险感知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通过产业合作项目,研究生除了个人的能力得到培养,还可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教产教融合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科教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和发展趋势,致力于将科研、教学与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与精准结合。科教产教融和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落地,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最终价值。产业界对于科研成果的广泛需求和与日俱增的趋势明确了转化方向和重点领域。在这种背景下,科研人员可以积极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引导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挖掘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关系,以此使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需要,这样的努力可以高效提高科教产教相融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高校与产业界合作设立孵化器、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平台化建设,汇聚产业界和高校的资源,拉近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届的需求之间的距离,为科研人员提供资源和支持,在技术转让、交易、许可等方面紧密协作,促进成果转化和项目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商业项目,推动和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同时,产业界的经验和资源也助力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平台转向市场区域。
三、科教产教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以实际项目驱动实践性教学
引导高校主动转变角色,以项目式的实际工程问题为基础,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入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概念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教师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以激发研究生的兴趣为主,秉持启发性、目的性、全面性与及时评价性原则,让学生在课程中直接地解决真实问题。通过多样化的案例分析,让研究生深入理解理论与概念在不同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和实践价值。组织有针对性的实验和实地考察,让研究生亲自参与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深化研究生对于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这种以实际项目驱动实践性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提升研究生的实际观察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研究项目或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引入到研究生研讨会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引领作用,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学生引导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动力,使学生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思维模式,从而将科教与产教相结合,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紧跟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并且积极鼓励企业深入参与教学体系的建设,以确保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与实际产业需求紧密契合。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进一步了解业内技术革新和行业动态,推动学校打造出具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独特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机地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促进知识的传递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能够有效地延伸至校外。
(二)着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
目前,产学研联盟多由大学、科研院所或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的情况相对较少。应充分利用企业在产业市场中的优势资源,将企业经营实体和教育基地合二为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充分利用高校的实验室设施、企业的实际案例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平台,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6]。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类组织之间的人才交流合作,例如增强国企、民企、高校院所人才要素的流动及均衡分配,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创新效率,形成闭环互利共赢的目的。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构建,不仅能够推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融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高效衔接,还可以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速度,从而提升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融合模式扬长避短,打造高效创新模式,降低各自独立的创新成本,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价值合作提升模式。同时,让研究生感受研究的氛围,体会到科研的精神,了解学科最新的研究方向,增强实践创新的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科教产教全过程协同育人作用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目标是在教育体系中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实际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深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的人才。这些研究生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市场,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有贡献能力。这就要求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三全育人”培养体系,政府、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在内的全员参与,全程协同,全方位集成。科教与产教协同合作的模式和合作内容应该因学科、专业以及参与主体的特点而异,取长补短,拓宽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各自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实现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育人机制的创生性建设,提升产学研融合内生动力,形成协同创新育人的坚实保障体系。
四、结论
针对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从科教与产教相结合的角度,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打造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科教产教全过程协同育人来构建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体系构建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恒业,邢晓平,奚新国.基于科研素养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79-80.
[2]刘伟,江婷,陈燕,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6-8.
[3]顾永东,刘兆星,陆颖.产业学院模式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4):105-113.
[4]李瑾,汤乃云,魏敏捷.基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双驱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21(S1):249-250.
[5]徐迅,李伟涛,庄三舵.智能时代产教融合的空间拓展与治理策略——以常州市科教城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79-83.
[6]张倩,韩蔚,周生明.南方科技大学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03):100-108+123-124.
项目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JGY2023120);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JGY2020084)
作者简介:廉冠(1989—),男,河南焦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与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