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管理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

2024-08-03宫春博王旋辉丁樱

科技风 2024年21期

摘要:新文科是对从传统文科的重构,将传统文科与理工医农交叉融合,旨在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新式综合性人才。中医药院校中的管理学专业属于文科,但兼有管理学与中医药特色,与新文科建设多学科交叉的要求相符。本文结合中医药院校管理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重视专业建设,微观上构建科学合理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明确培养目标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建议及思考。

关键词:新文科;管理学;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

Abstract:Thenewliberalartsisareconstructionofthetraditionalliberalarts,whichintegratesthetraditionalliberalartswithscience,engineering,medicineandagriculture,aimingtocultivatenewcomprehensivetalentsneededbythenationalsociety.ThemanagementmajorinChinesemedicinecollegesbelongstotheliberalarts,butithasthecharacteristicsofbothmanagementandChinesemedicine,whichisinlinewiththerequirementsofmultidisciplinaryandinterdisciplinaryconstructionofnewliberalarts.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managementprofessionalconstructionandtalenttraininginChinesemedicinecolleges,thispaperdiscussesthesuggestionsandthoughtsontheconstructionofmanagementmajorsandtalenttraininginChinesemedicinecollegesfromthemacrolevel,theconstructionofascientificandreasonableinterdisciplinarycurriculumsystematthemicrolevel,thestrengtheningofteachingpractice,andtheclarificationoftraininggoals.

Keywords:NewLiberalArts;Management;ChineseMedicineColleges;Professionalconstruction

新文科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将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将理工农医科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专业课程,使学生综合性跨专业发展。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1],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现实的服务方向,即服务经济社会、服务治国理政、服务文化建设。管理学专业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兼具管理学与中医药特色,旨在培养服务社会的中医药背景管理人才,与新文科建设“打破传统专业限制、多学科融合”的发展道路不谋而合,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医药院校探索管理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文科背景

国内高校目前存在十三个不同学科,文科类专业有哲学、文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其中,管理学以企业或社会主体为管理对象,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与方法,与经济学、法学等关系紧密。可以说,管理学从诞生起便是一门仅在文科学科内部交叉而不与自然科学学科交叉的专业,但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自然科学更新迭代,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各学科领域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种新背景、新环境中,传统的文科便无法闭门造车与世隔绝,亟需打破专业限制,与理工农医自然科学学科加强联系、交叉学习,以此将传统文科塑造为更符合时代要求、更方便为社会服务的新文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人的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实现。因此,管理学尤其是自带学科交叉需求的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学专业更应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人才为己任,切实找到管理学与新医科、新工科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点。

2中医药院校管理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24所中医药本科院校均设置了管理学本科专业,部分院校还拥有管理学硕士点,管理学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谓进步明显;每年可以向社会输送大量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管理类人才,这些中医药管理人才多数在中医院、医药制造服务企业落地扎根,说明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办学转型升级与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成绩并不能掩盖管理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问题乃至困境,认清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新文科的要求对症下药才是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出路。

中医药本科院校作为以中医药学专业为主的非综合性大学,其管理学专业必然存在边缘化、非重点化困境[2]。边缘、非重点是指管理学专业无法获得与中医药专业同等的教育资源与被重视程度,慢慢沦为二流乃至三流专业。从专业建设看,学校设置了管理学专业后达到了扩展专业的目的,对专业后续发展建设缺乏规划,存在短视现象;同时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综合性不强,部分院校管理学专业与同校的医学、理工等专业“井水不犯河水”,缺乏往来交流,更遑论跨学科教学授课,因此既无法体现中医药优势,专业性又无法企及其他管理、财经类高校相关专业,达不到新文科提出的综合性跨学科发展目标。从人才培养看,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均存在问题。有些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学专业教师机械式教学,被动式科研,不看中学生成才只求保住饭碗;学生进入医科类院校学习非医科类专业,由于对就业的担忧、同学的攀比等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心理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导致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弱甚至对专业身份感到厌恶、自卑,自然也无法学好专业知识,走好职业道路。

3新文科背景下加强中医药院校管理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

3.1一视同仁,科学合理建设管理学专业

在宏观战略层面看,管理学专业于医科院校中绝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有实力与潜力发展为一流特色专业。以潍坊医学院为例,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建设为全国一流本科专业,拥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与社区管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在一众医学类专业中脱颖而出。潍坊医学院的管理学专业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在于学校的大力支持。潍坊医学院充分认识到卫生管理人才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对管理学专业不偏见,因此资源分配才能做到一视同仁,而资金、师资等充足的资源为专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扶持手段并非盲目,而是符合科学与校情实际的;其次在于院系对管理学专业的科学合理规划,采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综合一体的发展战略,跳出某些医科及中医药院校对管理学专业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建设怪圈,将教学与科研、就业实践充分融合。潍坊医学院管理类专业的科研论文量较多,其中高水平论文量占比大,科研实力雄厚,而如此强劲的科研实力又反哺院系专业,为人才培养与就业实践添砖加瓦,同时源源不断的人才保持了高水准的科研实力,整体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中医药院校应以潍坊医学院为鉴,在参考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摘下有色眼镜,对管理学专业的一视同仁,既要革新专业发展战略与目标,又要科学合理投入发展所需资源,既不急功近利也不应畏手畏脚。要把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中医药学科为管理学科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而管理学科可以为中医药学科输送更多的管理智慧,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3.2构建完善科学的学科交叉教学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重点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为国家人民服务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因此校方宏观层面重视专业建设仅是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专业建设的前提,而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则是重中之重。所谓管理学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杂而不精式的什么都学,什么都问,而是以本专业课程为核心,有针对性地横向打破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学科知识纵向融合贯通[3],形成基础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需跨学科知识三类教学模块。查询各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可知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是专业设置最多的两类管理学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管理对象为社会公共事务,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管理对象则为企业事务,可针对两类管理学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公共管理类如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可以管理学课程为核心,融合中医临床、中医院管理、预防医学及信息管理等跨专业课程;工商管理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则需以管理学课程为核心,融合药学、中药学、中医药法规等相关课程。对症下药,多学科融合创新,提高课程质量,才能切实培养综合性中医药管理人才。

3.3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材编写方面,针对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特点,编写适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这些教材应该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提高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所占比重[4]。建议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现象,适当提高见习时长,以学校统筹安排的见习活动加强学生的实习经验,拓展符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见习和基地实习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统筹规划实践与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方面上,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过程性考核的所占比重,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5],例如:文献综述、研究报告、口头报告与演讲、自查与互查作业等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搭建综合实训平台,将信息技术从辅助作用转变为必要的驱动要素,利用3D虚拟技术模拟相关单位的管理过程,并将其分解成各个学习模块,配合课堂讲授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增强创新性和指导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可以运用智慧树、大学慕课、超星等平台将教学资源相整合、教学内容相融合、教学评价相结合,使面对面教学优势与个性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锻炼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上优质课程资源以及文献资料等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水平方面,可以通过多渠道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挂职锻炼学习,提高教师的务实能力和实践经验。从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增强学生对实践知识能力的应用与理解[6]。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应更注重思政引领、专业特色、学生中心、行业导向和社会效益,实现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还应重视对科研的支持,可组织教师在有关方面进行科研项目,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通过科研实践可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及管理经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并提高其学术素养。学校应提供有利的科研环境与资源,例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来支持学生与教师的科研。

3.4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明确中医药特色的管理人才,突出特色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增强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立足于中医药管理专业的发展趋,依托背景发展特色优势,采取多元化、差异化人才培养战略,形成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满足社会需求。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医药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可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和举办学术研讨会来激发创新潜力,以此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在引导专业建设中的效用,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配合中医药专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实际的管理工作,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管理理论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最终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中医药院校在管理工作中经常要进行团队合作,所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可通过小组项目和团队活动培养。作为中医药类管理专业,必须利用行业优势,围绕专业课程核心,在保留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考虑不同课程的学习模块,例如思政课程、医药课程、管理课程。其次,要合理分配课程体系,在保障人才培养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发展空间。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追踪系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轨迹,为专业的持续该基金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与行业的从业者保持紧密联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可以与行业的合作,可以与医院、企业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用展开实践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等,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医药高校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管理学理论与中医药实践结合,开设适应中医药特点的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支持,强化与行业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管理和领导能力的中医药管理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以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0-11-03)[07-10].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 赵云,莫玉芳,刘桂芬.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边缘化及其化解战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07):539-542.

[3] 王晓玉,杨尚武,韩亮,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

[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1):1-4.

[4] 若从彬,王先菊,司建平.中医药高等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2,28(12):233-237.

[5] 司建平,王先菊,郭清.中医药高等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2,35(07):92-96.

[6] 王鸿蕴,陈超,张勇,等.基于文本分析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析[J].中医教育,2022,41(04):39-43.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SDYKC21053);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ZYZ2022007)

作者简介:宫春博(198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健康经济与医疗保障。

*通讯作者:丁樱(199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药事管理与卫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