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件代表建议催生城市“烟火气”

2024-08-03孙炼栋傅瑛

浙江人大 2024年7期

“磨剪子嘞,戗菜刀……”在杭州市滨江区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总有这样的手艺人操着悠扬高亢的吆喝声走街串巷,无论是谁的鞋跟断了、伞骨折了,还是手表坏了、铝锅漏了,在他们的巧手下,物件总能焕然一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些“小修小补”“针头线脑”的流动摊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一端连着普通百姓的民生刚需,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就业。在滨江区人大代表闭会期间联名提出的《关于让“小修小补的人间烟火”回归百姓生活的建议》的推动下,如今,“便民服务站”多了,“小修小补”摊位的经营更规范了,社区里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动场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每个街道都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便民服务品牌。

一句“牢骚话”引出代表建议

“走遍家附近的小巷子,都没有找到配钥匙的地方!”2023年2月的一天,杭州市滨江区人大代表浦沿第一小组微信群里代表的一句“牢骚话”,引起了群内其他代表的共鸣,大家纷纷诉说找不到地方补衣服、修自行车、修鞋子等的苦恼。如今的“小修小补”类服务摊点难觅踪迹,只有零星几处服务点也大都散落在城市的“隐秘角落”,常常是“事到急时无处寻”。

“看来有必要做一个‘烟火地图’App。”“建议街道给予手艺人场所补贴。”“建议定期为手艺人开展培训。”“‘小修小补’是勤俭美德,应当支持。”……

微信群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好不热闹。有代表提议“我们一起提交一个建议”。很快,这一想法得到了代表们的积极响应。

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撰写形成了《关于让“小修小补的人间烟火”回归百姓生活的建议》。

“这份建议从背景、必要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决举措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件‘针头线脑’小事见证的时代变迁与焕新路径。”滨江区人大代表鲁佳表示,既可以通过“互联网+”线上智能服务升级,也可以综合线下传统服务,利用社区边边角角接纳“小修小补”服务摊点,让城市生活增添几分烟火气。建议还列举了具体举措,包括搜集民间“小修小补”具体地址,设置“人间烟火维修服务”地图App,供群众日常所需;梳理区内的“小修小补”商铺,经考察认定后设立“滨商匠铺”等。

这份代表建议署上了浦沿代表团一组全体代表的名字后,提交给了滨江区人大常委会。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就是办什么事情都要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需求出发。”滨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应敏扬说,“这一建议是代表小组集体的智慧,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切身感受,民生保障需尽力而为。”为此,滨江区人大常委会将这一建议列为闭会期间建议进行督办。

“协商日”催生“烟火气”

美好的城市生活,既需要有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接地气的生活服务。

2023年4月27日,一场特殊的“头脑风暴”在滨江区恒生LIGHT PARK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在这个未来范儿十足的高新企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协商主题却十分接地气——让“小修小补的人间烟火”回归百姓生活。

在这场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面对面的“人大协商日”活动现场,代表们畅所欲言,抛出了许多想法与思路:“设置烟火地图,整合民间‘小修小补’具体地址以及联系方式、营业时间,方便老百姓随时查找。”“设立社区服务驿站,定期开设一元摊位。”“建议成立手艺人人才库,让有能力者成立个人工作室。”……

对于代表们的建议,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答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社区居民会客厅、共创空间、多功能室、小区楼廊等社区共享空间,突出磨剪刀、理发、义诊、缝补、法律咨询等特色服务内容,组织社会上的手艺能人、社区居民志愿者定期开展服务。

“我们将对全区小修小补的点位进行全面梳理,尽快上线有关应用场景,方便居民一站式查找。”区商务局负责人说,将在农贸市场、大型超市设立“小修小补”区域,引导手艺人入驻。

“小细节”牵动“大民生”。在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跟踪督办下,社区里的“便民服务站”多了,“小修小补”摊位经营更规范了,社区里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动场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浦沿街道在东信社区君景庭小区国际商业街增设了“邻里坊”便民服务小广场,彩虹社区的阿姨们自发组建了一支“夕阳红”义务缝补队,为居民提供钉纽扣、裁裤边和开线缝补等服务。西兴街道物联网社区每周开展4次“小修小补”便民服务活动。

“便民服务点为我们这些‘老手艺人’提供了一个经营地点,不仅给居民提供了方便,也能获得一些收入。”王大爷为自己的磨刀手艺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感到开心。

“浦师傅”打出便民服务新品牌

4月9日,浦沿街道的“浦沿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了《4月活动预告 | 浦师傅来啦!小修小补回归社区》的推文,引起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关注,26场便民服务的活动时间、地点以及磨刀、理发、缝补、修鞋、小家电维修等服务内容一目了然。截至目前,“浦师傅来啦”社区公益服务已开展136场,惠及居民2.7万余人次。

“浦师傅”便民帮帮团是浦沿街道打通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品牌。与此同时,滨江区的其他两个街道也结合各自特色,正有序推进西兴街道“西兴守艺人”、长河街道“拾忆铺”品牌的打造。

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小修小补回归社区”工作过程中,滨江区人大常委会认为,从建议的提出、形成、讨论到交办的整个过程,都蕴含着民生所需、民之所盼,不少措施还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为此,区人大常委会在与区政府沟通协商后,决定将“小修小补”提质扩面行动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在今年初召开的滨江区人代会上,该项目经代表表决,正式列入2024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力争年底前在全区建成“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30个。截至目前,已完成4个便民服务站的提升改造,新建9个便民服务站。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是关乎百姓生计的“人间烟火”。“助推保留‘小修小补’,打造便民生活圈,让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兼得,让现代气派和市井气息共存,更好体现出城市治理的精细与温度。”应敏扬说,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还将聚焦业态丰富、平台拓展、品牌打造等主题,深入开展人大协商、代表进站等活动,进一步听取群众意见、对接群众需求,助力扩大“小修小补”的覆盖面,增强活跃度,不断提升群众生活的便利度、满意度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