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嬗变
2024-08-02杨坤
【摘要】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走上融合转型发展之路已是大势所趋。在媒体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广播节目主持人作为广播节目生产的主力军,必须要做转型融合的“排头兵”。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所处的传播语境变化,然后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探讨了主持人与时代“接轨”的嬗变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嬗变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3.038
互联网让传播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首选和主要渠道,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媒体代表,以短小精悍的“短平快”消费为传播特征,以交互式为传播常态的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新媒体时代对于广播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完全依靠声音来塑造形象的广播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突破传播限制,获得更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主持人对于广播来说是核心构成,有业内人士认为,广播硬件中最重要的是主持人,广播软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主持能力。在媒体融合进程不断深入的当下,作为影响广播节目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主持人必须要基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受众需求,及时调整角色定位和主持状态,打造独属于自身的“声音品牌”,开启新媒体时代的听众心扉。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面临的传播语境变化,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系统地论述了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嬗变之路。
1. 广播节目主持人传播语境的变化
1.1 传播平台从“单一”到“多元”
传统媒体时代,听众只能通过收音机在固定的时间段收听固定的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借助电波只能覆盖到一定的地域范围和受众群体。但是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的传播早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平台界限,向着多维度延伸,不断重塑听众的收听习惯[1]。一方面,为了适应融合转型发展,各家广播电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听众可以在网站上或微电台上收听直播节目和点播往期节目。另一方面,一些头部音频APP强势崛起,以蜻蜓FM、喜马拉雅FM和考拉FM为代表的一大批移动客户端吸引了大批用户关注,移动音频日益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之一。以蜻蜓FM为例,在内容层面,该平台收录全国1500多家广播电台,认证主播数超35万名,覆盖文化、财经、科技、音乐、有声书等多领域的精品声音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中,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借助于网络突破了“转瞬即逝、不易留存”的局限性,实现了“随时收听、全域传播”,不仅存在于收音机、车载电台等传统终端上,也广泛分布在网页、手机APP等各种互联网终端之上。
1.2 传播主体从“权威”到“泛众”
传统媒体时代,听众想要参与到广播节目中来,只能通过热线电话、书信等方式展开。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和渠道发布新闻、表达观点、交流探讨,信息传播的社交属性和全民属性越来越明显。传统意义上的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已经消融,受众从原本的单纯信息接受者,变成了在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之间的自由切换,他们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参与者”,且有着旺盛的表达欲望。
新媒体时代,广播记者主持人的话语垄断权和优越感受到了挑战[2]。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变化,在节目中将更多的发言权交到听众手中,给他们充分的表达时间,这样才能更加契合当代听众的需求。
1.3 传播对象从“迎合”到“选择”
在新媒体时代,音频市场上的节目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置身其中的听众也面临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化选择。在网络阅读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精准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个个有着相同特质的小群体形成,“大众”变为“窄众”和“分众”,他们对于内容产品的态度从迎合变为选择,从全盘接收变成众口难调,对于广播节目提出了细分化、小众化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大众情人”式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正在逐渐减少,主持人必须要塑造自己的个性化声音形象,打造个性化的品牌节目,实现精准化和精细化传播,方能吸引一个个小的受众群体。以往主持人那种字正腔圆、语音规范的审美标准正在渐渐弱化甚至被忽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的,往往是一些个性明显、定位清晰的“个性化主持人”,而那种没有特色、没有清晰定位的“全民主持人”往往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3]。
2.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嬗变之路
2.1 从“信息传达”到“观点表达”
每一次抖音自动刷出的视频、每一次今日头条APP上推送的新闻,如同一粒粒沙子,聚少成多,正在不断向传统媒体的宣传阵地发出挑战。新媒体时代,被海量信息包围的受众始终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借助互联网,用户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浅层次的信息报道,且在便捷的一键转发功能支持下,各家媒体上呈现的信息可能都是大同小异。当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广播节目主持人也必须认识到,媒体内容的竞争已经从信息竞争转为观点竞争,与新媒体传播渠道相比,广播媒体在信息发布上并不占据优势,其内容产品要获得更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必须另辟蹊径,在观点表达上做文章,以深度内容呈现满足受众的深层次信息需求。以广播新闻节目为例,如果想和网络新闻在新闻数量、新闻时效性、新闻生动性上PK,很难占据上风,而以独家视角、独家声音对新闻做出比其他媒体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新闻解读和新闻评论,往往更容易出彩,更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这意味着,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要培养自己“观点表达”的技能,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在恰当的时机抛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扮演起意见领袖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守住传统媒体的宣传阵地,引导听众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广播新闻节目为例,一个只会读稿子,张嘴就是套话的新闻主持人是难以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而能够针对一些新闻事件亮出观点和态度,金句不断,且能够说到大家心里的主持人,才能赋予一档新闻节目更加有趣的“灵魂”,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其他节目形成差异化竞争。当然,主持人要掌握“观点表达”的技能绝非易事,其必须具备极高的政治素养、正确的三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敏锐的新闻敏感性等素养,这样才能在物质丰盈、信息海量的新媒体时代,为广大听众提供正确、及时、精辟的观点。
2.2 从“杂家主持”到“专家主持”
总体来看,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养是非常高的,他们可以很好地驾驭和掌控各种类型的节目,但是面对着新媒体的竞争压力和听众的细分化需求,主持人需要由“杂”向“专”转变[4],掌握做好细分化节目特别是专业类型节目的知识,成为相关领域的半个专家,这样才能在节目中做到专业化的语言表达和权威性的分析解读。实践告诉我们,要主持好一档广播节目,不仅仅要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表达亲切,更关键的是需要有独特的见解、深度的分析和权威的解释,当一档广播节目主持人能够在节目中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听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指导时,一定会吸引受众的追随。
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为例,为了适应受众的细分化需求,目前频率开设了多档专业类型新闻节目,以《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为例,这档节目就是邀请安徽省级政府部门负责人做客直播间,在节目中给听众解读最新政策法规、与听众开展互动和讨论,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等。内容的专业化意味着主持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避免说外行话,无法与政府部门负责人展开顺畅的交流,也无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听众所反映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只有主持人自己对安徽省各个部门发布的政策法规了如指掌,成为了解相关行业政策的“业内人士”,才能与政府部门负责人、听众展开精准而高效的交流,在做好政策宣传、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还能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提高节目的收听率,获得积极的社会效应。
2.3 从“听众参与”到“用户参与”
在“服务为王、体验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升级必须从树立互联网思维、建立用户观念做起。随着听众主体地位的增强,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环节之中,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已经消融,“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模式盛行,它强化了新闻内容的个性化和自制化,成为传统媒体可以深度挖掘的富矿。对于广播媒体,UGC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内容提供方式,更意味着更低的组织成本、更大的用户黏性、更深层次的用户交流。而对于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UGC模式可以将主持人从节目素材的有限性中解放出来,实现节目源的多层次化和立体化,让他们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和兼容并包的态度去对待听众,与他们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共同生成一档节目内容,打造一种PGC(专业内容生产)+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全新PUGC模式,即用户提供内容素材,广播主持人进行筛选把关,在节目中加以呈现。
以笔者主持的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每周一到周日7:30—09:00的早新闻节目《新闻早高峰》为例,这档节目中,专门开辟了一个《新闻朋友圈》的板块,主持人会适当地精心汇编一些普通人提供的新闻素材,以流畅、轻松的播报方式串联,将这些声音内容加以呈现;此外,节目中还开辟了互动版面,听众可以将自己对于新闻话题的看法、亲历或目睹的突发新闻、实时路况等信息通过编发微信、语音留言等方式发送到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经过筛选后,直接在节目中插播。实践证明,在这个节目版块中,受众的参与热情是非常高的,大家非常乐于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观点在节目中呈现,主持人以这种将听众当作地位平等的“用户思维”去做节目,很容易让节目的亲和力更强。
2.4 从“主观传播”到“情感共鸣”
面对媒体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过剩的视觉冲击、碎片化的轻阅读,受众变得越来越浮躁,“情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稀缺品。广播是一种可以精心聆听的媒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主持人声音里的温暖、电波里的情感交流往往具有很好的情感抚慰效果,能够给听众带来一种内心的宁静、温暖与放松,而这种倾心交流、共鸣共情的收听体验是很多媒体,包括新媒体无法做到的。因此,新媒体时代,一名优秀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一定要走出在话筒前“自说自话”的主持状态[5],而是要真正地抱着以人为本、以听众为本的态度进入主持中,既要接收外界的情感体会,又要将这种体会有效地传播出去。
2.5 从“大众传播”到“个性打造”
到底是主持人成就了节目,还是节目成就了主持人?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媒体时代,随着音频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一位个性鲜明、特色十足的主持人,往往可以快速出彩,打造一档市场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的品牌栏目,而一位毫无特色、四平八稳的主持人,往往难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泯然于众生”。因此,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和嬗变,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要立足自身的语言优势与特长,基于受众需求,打造一个“魅力人格体”,放大任何一个具备性格、个性、魅力的符号,让它变得更鲜明,从而吸引受众的关注。比如说,我们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专业的“专家型主持人”,也可以塑造成“知心朋友”抑或是“脱口秀达人”,这些标签能够让主持人的个性化色彩更为突出,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这个群体一旦对某位主持人的节目产生收听兴趣后,就会持续地关注其主持的广播节目。
2.6 由“广播主持”到“全能主播”
新媒体时代,撇开各种音频APP去谈广播节目主持人嬗变是不现实的。广播媒体的主持人在进驻到各个音频平台后,更多要做的就是适应移动传播的要求和规律,生产各种适合在网络传播的有声内容,分类、有针对性地呈现在用户耳畔。在新媒体工具的加持下,职业媒体人有了更多的尝试机会,去驾驭不一样的主持风格,严谨的新闻主播可能会变成妙语连珠的脱口秀段子手,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可能会变成感性的情感节目主播,提升自己主持能力的同时,拓宽自己的主持之路,成为适应移动端的“全能主播”。
3.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一定要转变传统的媒体思维,用新媒体思维和创新意识去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努力向着“全能型”广播节目主持人发展,以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名主持”,在不断提升自身职业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助力广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霞.微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转型[J].声屏世界,2015(08):34-35.
[2]王君梅.试论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新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9(06):100-101.
[3]江好.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持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今传媒2015(01):154-155.
[4]魏惠敏.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广播节目主持的创新与坚守[J].中国报业,2019(10):95-96.
[5]江浩然.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转型策略[J].黑河学刊,2019(03):68-69.
作者简介:杨坤(1983—),男,安徽阜阳人,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播音、主持、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