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暑期“未保”与时俱进
2024-08-02李濛
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97.2%,其中,过去5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5.1%以上。
又是一年暑期来临。暑假是孩子调整身心、提升自我的好时机,也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高发期。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六个环节突出问题。
如今,未成年人的信息获取和社交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因此,今年专项行动的重心继续聚焦在了未成年人网络信息获取上。“未成年人往往对不良信息甄别能力不足,身心健康成长受到威胁。可以说,‘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势在必行,正当其时。”业内人士评价称。
未成年人保护正当其时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常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2023年底,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97.2%,其中,过去5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5.1%以上。
未成年人与互联网的联系愈发密切,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年升高,接触到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概率也日渐走高。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数据显示,网络沉迷、炫富拜金、个人信息泄露发生频率高且担忧度高,是当下需要重点关注与防范的问题;不良社交诱骗、网络暴力、网络诈骗三类问题虽发生率不高,但伤害性较大、担忧程度高,同样值得关注。
面对这些隐匿在网络中的安全风险,我国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健全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顶层设计,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整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网络乱象。
梳理近年来的“清朗”专项行动可以发现,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工作既治理了“老问题”,也关注了“新动向”——不良内容和有害信息传播始终是“清朗”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但是治理方向已经从禁止信息内容发布转向了防止第三方引流、诱导;网络欺凌和暴力治理同样是“老生常谈”,但是治理内容正在随着暴力发生场景的变化而演进;对于“青少年模式”的治理则逐渐升级为对“未成年人模式”的关注;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风险问题逐渐被关注。
可以看到,“清朗”专项行动在破解网络生态新问题、新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也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隐形变异、改头换面。进入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工作依然与时俱进,直击痛点。
信息获取成为重要环节
短视频、直播及社交平台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业内普遍认为,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平台,短视频、直播及社交APP在学习、获取信息、和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娱乐休闲、解压放松等方面,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在各个层次的需求。然而,短视频、直播及社交平台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平台算法对用户偏好的分析把握以及精准投放,让“信息茧房”现象进一步加重,用户想要获得多元的、异质化的信息反而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平台走高的热度促使一部分人铤而走险,利用不良信息煽动用户情绪,吸引流量关注。而未成年人甄别能力相对不足,面对平台纷繁复杂的信息难免落入陷阱。
针对这种情况,短视频、直播及社交平台成为此次“清朗”专项行动的治理重点。其中包括以下环节的突出问题。一是短视频、直播平台。“二次包装”经典动画或儿歌,集中展示暴力血腥内容。摆拍校园霸凌视频,将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恶搞儿童博取关注、卖惨引流。采取剧情电台、语音旁白等方式,诱导胁迫未成年人变相参与直播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丰富多样的应用生态已日渐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APP领域确实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成为网络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在社交平台方面,则重点整治在未成年人照片分享、交友信息等页面,发布诱导不良交友、引流非法网站等信息;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厕所”“人肉开盒”等行为;恶意编造网络黑话、低俗流行语,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价值观;创建专门话题、群组等,恶意发布反击攻略、进行恶意修图,煽动亲子、师生对立等问题。
移动应用治理多点开花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丰富多样的应用生态已日渐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APP领域确实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成为网络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未成年人环节的治理已经成为APP全链条管理的重要一环。在2022年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被列为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坚持的原则。
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应用程序提供者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诱导其沉迷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
这也成为此次“清朗”专项行动的参考依据之一。针对应用商店,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利用相似标志和名称信息,仿冒未成年人喜爱的APP,传播违法不良信息;通过内嵌非法软件或违规马甲包等方式,恶意“变身”为涉黄涉赌平台;学习类、工具类APP偏离主责主业,传播打擦边球违规信息;具有匿名、加密等属性的小众APP,存在网络诈骗、隔空猥亵等问题。
针对儿童智能设备,此次“清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设备自带APP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对第三方APP提供的信息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存在不良导向内容;提供相貌PK、运势测算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用或功能;以积分排行、功能解锁、背景更新等为名,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
过滤电商平台不良内容
电商平台乱象同样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常规关注的问题。在过往的案例中,部分儿童类商品的电商平台商家会发布一些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商品内容,例如儿童服饰中的贴身衣物图片聚焦敏感部位、让孩子模仿成年人做出各种诱惑动作拍照、商品描述中包含低俗暗示性语言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监管层面不断细化对于电商平台的关注,已经陆续治理了儿童网红、搜索关键词联想、违规引流、儿童类商品低俗等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看到,今年的“清朗”专项行动在过往的基础上,将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了交叉地带。
据悉,此次“清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向未成年人售卖软色情手办文具、动漫周边等商品;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借未成年人形象进行无底线营销;提供有偿代骂,制作恶搞同学、学校的图文视频等服务;以售卖动漫剧作、电子游戏等为名,引流未成年人至第三方平台,违规提供涉黄涉暴资源等问题。
“对于电商平台的治理一方面可以过滤不良内容,限制未成年人购买不适宜商品,有效减少他们接触到不良信息的机会,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未成年人在消费中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的规范与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表示。
新模式下治理新问题
2019年起,国家网信办试点推广“青少年模式”,通过限制和过滤不良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几年内,“青少年模式”功能不断完善,涉及的平台也愈趋广泛。然而,在“青少年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程序之间无法互通、易破解、年龄范围模糊、模式下内容不完善等问题相继出现,“青少年模式”也成为近年来“清朗”专项行动重点关注问题。
2023年,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让网络保护的治理触角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如今,“未成年人模式”已经在部分平台上线,并逐渐在新模式下发现新问题。因此,今年的“清朗”专项行动针对“未成年人模式”,着重关注提供“虚假模式”,用户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无内容、无法使用;模式下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养成不良嗜好等内容;模式防逃逸措施不完备,无需验证即可退出;模式下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功能。
可以看到,今年的“清朗”专项行动继续严把了几大关口,在已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高压态势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
然而,在业内看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依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元化的共治,“堵疏结合”仍然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针对未成年人触网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应该保护与疏导并举,实现人治机治、协同共治。”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