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叠纪古生物IP及文创开发研究
2024-08-02张钰涵
摘 要: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馆建筑恢宏别致,获2021年鲁班奖。馆藏包括梁氏关岭鱼龙、邓氏贵州鱼龙、蔡胡氏典型鱼龙正模标本、中国始喙龟等全球唯一或定义物种的稀世珍宝。四个常设展厅邀请观众一同见证地球史中的生命演化、地质地貌的鬼斧神工、黔贵大地的宝矿富藏、本地历史的奋进史诗,诠释着贵州“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沉积岩王国”的美誉。
关键词:贵州地质;三叠纪;古生物;IP开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32
0 引言
三叠纪为距今2.5亿—2.05亿年前的时代,贵州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保留三叠纪历史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与古地中海西岸(以瑞士、意大利为主)、太平洋东岸(以美国、加拿大为主)共同构成三叠纪地质学旅游世界板块。贵州的三叠纪地层、海百合等古生物遗迹拥有6项世界之最。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将地球海洋三叠纪这段历史讲清楚,唯有贵州。”文化创意、IP孵化、产品开发是博物馆激发活力、履行责任和使命的重要途径。
1 三叠纪古生物整体概况
1.1 整体概述
20世纪末,随着“兴义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发现,贵州成为研究三叠纪生命演化的重要基地,在世界三叠纪海洋生物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馆藏独特且珍稀的资源展品在国内外同类博物馆中绝无仅有。尤其是三叠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藏品丰富、保存完好、模式标本众多,具有不可复制性,丰富藏品背后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开发潜力无穷,堪比“侏罗纪”系列。
1.2 IP设计
2021年8月14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建设贵州“资源展示平台、科研科普基地、文化交流窗口”为目标,从馆徽设计上就充分融合自然资源与古生物元素。标志上部图案以椭圆形玉佩状岩石为轮廓,配以绿、蓝、黄、褐相互交替、渐变过渡的色带,归纳表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元素,融合体现了生物圈、沉积岩、喀斯特、地质资料等相关概念。标志上部图案中心使用了具有贵州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形象,左侧海百合与右侧贵州龙,共同组成篆体的“博”字,通过远古化石与人类文字的巧妙结合,突出博物机构博古通今、博采众长的文化特性(图1)。
1.3 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从开馆以后就做好规划,建立健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品牌授权体系,目前已完成《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标准,注册了“贵地博”文字和馆徽图案18个大类498个小类的商标,拥有23个作品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对激励馆内员工创新、打造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三叠纪古生物IP文创开发
2.1 IP文创开发概述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2023年文创产品研发上架9个系列90款新产品,其中自主开发54款,合作开发36款。年度最热销产品是盖章卡,总共销售17145件。2022年获得中国文物报社评选的“第二届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2024年获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实物类银奖、插画平面类铜奖等荣誉。
2.2 文创产品系列和设计
2.2.1 产品系列分类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从馆藏中汲取灵感,根据设计元素的不同分为古生物、宝石矿晶、地质景观、流金岁月四大主题,其中又分了一些子系列:①古生物:“五彩自然包罗万象”/海怪同盟/贵州话。②宝石矿晶:晶彩纷呈/黔世晶生/辉映。③地质景观:天开图画/山府洞天。④流金岁月:百年史诗/地质回忆/怀旧老物。
根据产品品类的不同,划分了几大产品品类:①打卡纪念品类:集章卡、纪念章、徽章等。②办公文具类:书签、笔记本、文件袋、鼠标垫、纸胶带等。③模型玩具类:手办、毛绒玩具、试管拼图、魔方等。④日用百货类:冰箱贴、杯子、露营毯、抱枕等。⑤文创食品类:文创月饼礼盒、文创雪糕、文创餐厅恐龙套餐等。⑥饰品类:珠宝首饰、丝巾丝带等。⑦数字产品类:NFT数字纪念票等。⑧“泛文创”:除了文创产品研发之外,文创事业部分还包括了文旅综合体开放、IP孵化、研学活动、文创餐厅、授权合作、跨级联名等各类文化拓展业务。
2.2.2 产品设计理念
三叠纪古生物系列文创:精装本、徽章、冰箱贴、印章收集卡、2023台历、文创珠宝。
设计理念:精装本/徽章/冰箱贴以茅台混鱼龙、东方恐头龙、奇异滤齿龙、多板砾甲龟龙为主体,在每条古生物身上设计出脖颈、背甲、后肢、尾巴、神经脊等的透视骨骼模样,代表着复原体与骨骼化石结合,展现了古生物通过自然演变的形态变化。古生物与精装本的书香相逢,让笔下的文字嵌入纸面,找回书写的乐趣;与徽章、冰箱贴相遇,触感冰冷却不乏生命的温热,诠释“生命”关键词。
印章收集卡/2023台历:以海百合、邓氏贵州鱼龙、多板砾甲龟龙、关岭鱼龙、三叶虫与鹦鹉螺等为主体,勾勒部分三叠纪海生动物的生命体复原,寓意着多样的古生物无拘无束畅游在远古海洋,向往神秘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印章收集卡,此种打卡方式能够提升游客的打卡盖章体验感,为游客的参观之旅带去一些惊喜发现;拆开2023台历礼盒,瞬即穿越亿年,祈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翻开每张月历,每页随手记,打卡此月的故事。
文创珠宝:包括项链、耳坠、耳环、戒指,“幻”灵感来源于贵州龙化石。进口锆石搭配充满梦幻感的碧蓝色进口树脂,让远古生灵以幻想中的灵动姿态再现。“璨”灵感来源于海百合化石。细碎的锆石散落在纯银的腕足之上,点缀上精致的贝珠,是海底的“花朵”绽放出的最为璀璨的光彩。“遇”灵感来源于胡氏贵州龙化石。当贝母遇见金色贵州龙,珠光也将在颈间耳畔诉说远古的故事。
3 利用好古生物IP的天然优势
3.1 明确博物馆的定位,做有个性的博物馆
故宫模式是国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经典范例,也是点燃中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的第一把火。然而,故宫模式并非一种可以简单效仿和推广的模式。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作为一所新博物馆,对观众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强,但如何保持热度不减,首先定位自身,在博物馆丛林中树立个性品牌,让自己的IP和文创具有辨识度,这些非常重要。
3.2 独特线下体验,不可复制资源
专业性是博物馆官媒区分于其他大众传媒的重要特征,依托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本身,可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古生物化石和地质历史参观和体验。博物馆官媒平台的推送不仅要深耕内容,增加内容的干货量,还需要在内容编排包装尤其是标题上面大做文章,做到有里有表。发布内容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专题式发布构架,形成自己的IP和范式。依托场馆及藏品资源,通过文创产品、内容、服务可以延伸游客体验。
3.3 拓展渠道吸粉,扩大用户基数
博物馆的官媒平台除了信息发布功能外,在业务范围内可以做一些拓展,增加配套项目不同形式的曝光率,包括线下活动培训、研究论文、游戏、直播等,形成有中心、有衍生、有层次的内容发布,吸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博物馆本身就具有文化场馆、景区属性,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注重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愿意对文化属性的服务或产品进行付费,增加各项文化氛围浓郁的体验,为产品赋予文化属性,能够有效延长消费者停驻时间、促进消费。
4 IP文创开发的问题与困境
4.1 政策落地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4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6号),对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部署。2020年10月,发改委等1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综合〔2020〕1565号),提出“推动线上博物馆发展带动文创产品销售”。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文旅资源发〔2021〕85号),对“试点政策落实没有完全到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陆续出台的各种鼓励文创产品开发的政策都在证明这一点,然而在政策的落地方面,存在着不同部门之间新旧规则交替、冲突以及地方政府配套实施细则无法及时出台等限制。令博物馆从业者纠结的现实困境是,文创工作都已经写入评估运行的评分细则了,不做肯定不行;而实际操作中,财政、人事、审计、纪检、工商等其他行业则更愿意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现行政策中寻找依据,认为文博单位并不存在从事文创开发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长期的“弱势”让从业者如履薄冰,生怕被划入“违法违规之列”,甚至导致原有的文创工作都在逐渐萎缩,从而导致“雷声大雨点小”。在广东省的一些试点单位中,出现所UkcI3t8ttZLXvMd/b/gaIw==属企业(部门)文创工作每年实现利润若干,而单位竟然没有取得收入的资格,所有收入停留在账上,既不能提高单位福利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亦不能纳入单位事业发展的年度经费预算以实现“补充事业发展经费不足,推动事业发展”的目的,最后只能将文创工作完全推向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文创工作实际上被从业者看成本行业内一项并没有远大前景,甚至充满风险的业务。
4.2 文旅产业不是起个名就是IP
恐龙题材的科教纪录片和动画,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少年,“孩子喜欢恐龙”是公众认同的社会现象,这是先天兴趣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中有句话:“孩子们喜欢恐龙,是因为恐龙和他们的父母一样,既让他们向往又让他们害怕。”2018年美国也有一部电影《三叠纪公园》,但是影响力和传播度远远比不过《侏罗纪公园》。很多人把IP理解成起个好听的名字、做个精致的包装、选个有文化包装的产品,然后就成了文创产品,说实话这都是个“小买卖”,做不成“大IP”。要尽早建立品牌意识,有意识地用文创讲故事,孵化自己的IP,扩大影响力。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为例,我们的文创产品是有很强的场馆属性的,脱离了这个场馆,游客的付费意愿并不强,文创商品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到此一游”后随手买的旅游纪念品。但是对于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这样的知名大馆来说,他们的产品在线上依然有着良好的销量,除了这些知名场馆自身所占据的资源优势之外,还有着宣传营销的功劳。
4.3 文旅产业缺少专业的“商业人才”
文创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在市场和资本的推动下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了。文创体系的建立是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精力、资金投入的,仅凭自身去发展非常困难,我们应当积极借助市场、企业的力量,寻求到愿意一同成长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对于外部设计团队,不应低估,也不能太高估。设计团队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顶尖的设计往往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博物馆应当考虑的是如何与他们建立合作,而不是想着成为他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做文创就像是养孩子,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清楚,外部设计团队也许在设计方面足够专业,但对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前期的元素提取和内涵挖掘都只能是博物馆的工作,在设计沟通和监修中,也要把这些需求表达清楚。
4.4 遍地都是“文创奇才”,但是缺少创意
文创的产业,本来应该是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地投入品牌、提升产品、扩大渠道才能做好,那些奇才总把这个行业认知为“点子”行业,认为凭借一个创意就能做成一件事情,严重低估了这个行业难度和要求的韧劲,要考虑“他们想买什么”,而不是“我们想卖什么”,总是习惯性地觉得“游客进入我封闭空间,就应该接受我高价的产品”的懒汉思维。“距离生活太远了没市场,距离生活太近了有淘宝”,现下的线上购物和商业体系太发达了,除了那些绝对唯一性的顶级文旅企业的线下唯一性产品之外,大多数产品都是经不起扫一扫,一扫就不买的状态。从近年来的各种文创大赛和旅游文创展中可以看到,创意产品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对当地知名品牌的简单拼凑。甚至一些土特产连包装都没换就被摆上了文创产品的舞台。虽然这些产品融入了地方文化,但创意元素明显不足,使文创产品与市场上甚至超市中的普通产品区别不大。
5 结论
博物馆应该推进文旅跨界融合,推动“大文创”文化发展。常规文创产品设计营销、陈列展览设计制作推广、相关教育互动活动,文物和自然标本藏品修复、部分藏品鉴定征集、学术和科普书籍刊物出版、与博物馆相关的培训讲座等服务。文创行业才刚刚开始,博物馆要保持耐心和长效投入,培养专业队伍形成系统能力,放慢心态放低欲望,少点要政策补助多点要市场效果。做文创产品一定要克制,尽量做少而精的产品,做最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和解决痛点的产品,而不是做满坑满谷地、做一屋子产品,每一件都销售个位数的产品。聚焦单点突破后,形成品牌的溢价,从而带动第二个、第三个明星产品,进而形成产品体系;同时保持对这个行业的敬畏,少点自以为是。“把生活的做精、把感情的做透、把场景的做足。”文创产品的核心是买的获得感,买的是情感价值。IP要有商业价值,文创产品一定不是高高在上的“高冷范”,而是“首先问问自己买不买,再去想有没有市场”。将自己置身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选品、创意、定价等环节,才能把握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在更大的范围形成产品的生存力。永远不要想跟故宫博物院、迪士尼、环球影城去比。放低预期,少量投入多去试错,找准需求集中投入。
参考文献
①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工作指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②尼尔·G.科特勒,菲乐普·科特勒,温迪·I.科特勒.博物馆营销与战略:设定使命、构建观众群、获取收益和资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③李珂珂.博物馆的力量:可持续发展—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博物馆管理,2022(4):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