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

2024-07-31蒋祖龙

今古文创 2024年28期

【摘要】顾颉刚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史学家,在历史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思想主要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胡适的影响、前人辨伪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该观点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和评价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思想的来源不仅有助于了解20世纪的史学思想,对今天史学工作者研究古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思想来源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8-007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8.023

“古史层累说”是顾颉刚古史研究中最重要且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顾颉刚最早对古史的“层累说”提出见解是在他1921年写给王伯祥的信中,表示其在搜集整理前人辨伪的成果后将做三种书,即伪史源、伪史例、伪史对鞫。“所谓源者,其始不过一人倡之……所谓对鞫者,大家说假话,不能无抵牾,我们要把他们抵牾的话集录下来,比较看着,教他们不能作遁辞。这三种书自是终身之业,现在只是收集材料。”[1]他认为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中国历史界引发一场重大革命。顾颉刚的“层累说”也确实在中国古史研究领域掀起一股浪潮。钱玄同表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观点精当绝伦[2],胡适更是称赞“古史层累说”将中国史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看出,“古史层累说”在20世纪的古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启了古史研究的新时代。

一、古史层累说”的学术背景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始向西方学习,随后一批早期的有识之士翻译并介绍西方的文化知识,哲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被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不仅拓宽了学者视野,也指导了当时的学术研究。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与科学,随后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逐渐向全国传播。在这样打破传统的自由的学术氛围之下,顾颉刚突破旧思想的枷锁,不拘一格的治学态度受到极大的鼓舞。

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进化论和个性解放观点对顾颉刚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中,顾颉刚逐渐敢于表达其疑古的思想。在充分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欧洲的历史学方法,并继承发展中国史学上的辨伪成果和方法,提出了“古史层累说”这一理论学说。

二、“古史层累说”思想来源

顾颉刚在《古史辨》的自序中表示崔述疑伪工作、胡适的科学方法、民间戏曲之观赏、康有为与章太炎的影响是其从事疑古工作的几个重要支柱。由此可见影响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形成的因素大致有:近代西方思潮的影响;胡适的潜移默化;对姚际恒、崔述和郑樵辨伪的继承发展。

(一)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906年顾颉刚离开传统私塾教育,进入高等小学学习,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前夕,顾颉刚就已经受历史进化论的影响,并对西方进化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读胡适《周秦诸子进化论》后在日记中写道:“我方知我年来研究儒先言命的东西,就是中国的进化论。”[3]是年1月17日他又写下“姑顺俗言之,旧者将谢而未谢,新者方来而未来,其中不得不有共同之一域,相与融化,以为除旧开新之地;此共同之域,即世俗,所谓调和。不有此共同之域,世界决无由运行,人类决无有进化”[4]。随后顾颉刚为阐发其对进化论之理解,分析进化论与社会思想变迁之关系作《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认为人类的进化应该是有意识的自主进化,无意识的进化只能被称为“劣等人类的进化”。顾颉刚还将历史进化论运用至治学之上,认为前代学者所缺乏的便是对治学的发展,这为其后来提出“古史层累说”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二)胡适的影响

顾颉刚曾称:“胡适是我的引路人。”胡适最初对顾颉刚的影响是在北京大学的哲学史上,作为一名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哲学史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竟直接舍弃三皇五帝、夏朝、商朝,从周宣王开始讲起,引得学生瞠目结舌。而顾颉刚却对胡适先生这样的行为表示理解,并称赞胡先生:他具备睿智的眼光、勇气和果断的决断,是一位有能力的历史学家。他的言论无不符合我的理性思考,并且表达了我想说却难以言表的观点[5],顾颉刚早期的疑古思想在胡适的影响下逐渐放大。此外顾颉刚的进化论思想也受胡适的直接影响,出国留学归来的胡适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发表文章介绍西方各种思潮,其中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思想对顾颉刚的影响最深。顾颉刚将历史进化论运用至治学之上,为提出“古史层累说”准备着理论基础。

胡适与顾颉刚熟悉后,曾嘱咐顾颉刚为《伪书考》标点,顾颉刚在整理该书的同时收获良多,并坚定了其辨伪的决心。随后顾颉刚在整理《诗》《书》《论语》时对上古三皇五帝产生了诸多疑问,为此顾颉刚查阅诸多史料,并做出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在不断地整理材料进行辨伪工作的同时完善其提出的假设,并进一步将之凝练为“古史层累说”。

(三)对前人的继承

顾颉刚早年对清代的姚际恒非常关注,在其《古今伪书考》中将汉魏、六朝时期的诸多书籍判定为后人伪造的,这样的观点吸引了顾颉刚的注意,此后顾颉刚专门搜集姚际恒的著作研读。之后顾颉刚为《古今伪书考》点读,在标点注释的过程中收获颇丰,这让其认识到辨伪工作在史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并立志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在了解姚际恒及其作品的过程中顾颉刚也逐渐认识到姚际恒的不足,“姚君对于经传非全持怀疑的态度,故《尧典》《中庸》并皆信为实录。他所辨的伪,只是著作人的伪,不是著作内容的伪——徵事的确实与否”[6]。

其次崔述的治学思想也影响着顾颉刚。1923年顾颉刚在阐释“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时便引用崔述的观点,“其识愈下则其称引愈远,其世愈后则其传闻愈繁”,且“世愈近而史追述益远”“大抵古人多贵精,后人多尚博;世愈古则其取舍益慎,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7]。可见顾颉刚对于古史更加系统且理论化的观点是与崔述的观点十分相似的,因此学界一度认为顾颉刚的辨伪思想是全盘接收崔述的思想而形成的,但观顾颉刚在辨伪工作上的成就可见其是比崔述更进一步的辨伪学者,工作更加彻底,是对崔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并非止步不前。

另一个引导顾颉刚走上怀疑古史的人是宋代的郑樵,顾颉刚在对《诗经》的研究中很大程度受到郑樵《诗妄辨》的启发,此后顾颉刚辨伪的精神不断被激发。顾颉刚评价郑樵的疑古精神和辨伪工作的态度是其生涯中最为宝贵的,同时这样的精神也是当时学术界所缺乏的,可见郑樵在其心中的地位。

姚际恒、崔述和郑樵的辨伪工作及其成果,为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顾颉刚在继承前人辨伪工作的方法和成果的同时正确对待前人辨伪的不彻底性,把疑古辨伪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古史层累说”的主要内容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认为古史是不断的层累形成的。在其与钱玄同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了“古史层累说”的主要内容:“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8],并以三皇五帝为例讲述,周朝人认为历史上的中心人物是禹,到了孔子的时候又增加了尧、舜,秦代增加了三皇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中心人物会被“制造”的越来越多,同时人物故事也会愈来愈丰富。其最初的意思是指周秦以前的历史,大多是经过后人编改形成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史料所叙述的内容,对于史料所属时代更应放在首位被思考。根据史料所属年代,距离所述时间发生的年代越近则史料的可信度越高,反之则可信度越低。

顾颉刚以对中国传统的三皇五帝提出质疑,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的认识。顾颉刚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中简要地论述了尧、舜、禹由来。春秋时期,根据《诗经》的内容所推断,东周初年只有禹,由论语推断东周末年有尧、舜,故禹在尧、舜之前。随后史料记载秦灵公祭黄帝,后又出现许行推行神农氏,易繁辞推行庖牺氏,到李斯的天皇、地皇、泰皇,汉苗交流后出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在其与刘掞藜和胡堇人的书信中《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禹有天神嫌疑,因当时神和人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又与周族的祖先并称,因此禹越来越接近人,脱离神话。禹与夏朝也无关系,禹为动物,出于九鼎,是南方神话中的形象。尧舜禹也没有关系,禹是西周中期出现的,尧、舜是春秋后期的,三者本没有关系。只是禅让制让其联系起来,而禅让制度是战国学者对当时政治形势无可奈何而设想出来的。后稷是周民族供奉的耕稼之神,不一定是创世耕稼的古王,也不一定是周民族的始祖。否定了周文王为商纣王的臣子,这是春秋后期乃至战国初期的引导。顾颉刚认为这都是春秋战国的学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所说的“谎话”,这些都揭示了我们传统的公认的古史事实是由传说层累缔造的。

除此之外,顾颉刚认为研究古史还应该区分出信史和非信史。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提出了四条标准,即其一,打破民族一源论。中国传统历史强调一元的观念而非种族观念,而这种观念导致了许多民族的始祖传说逐渐融合为一。但顾颉刚认为我们对于古史,“应当遵守民族的分分合合,寻找他们系统的异同情况”[9]。其二,打破地域统一论。中国统一始于秦朝,希望统一始于战国,县制始于楚国,晋国继而,秦并六国才一统。因此叙述历史上的一统应当从战国叙述而非三皇五帝,如果一统从三皇五帝说起就乱了步骤。故我们对于古史的研究,要将时代和该时代的地域环境对应,不能用不同时代的地域环境研究该时代的事件。其三,正确认识古史中“神人”的形象。古人对于神是没有概念的,因此往往用人类的特征描述神。自春秋以后,文献记载中的神人纷纷“人化”,这影响混乱后人的认识,所以对于古史要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宗教史,那些事附会的、虚假的政治史[9]。其四打破古代黄金世界的观念。神的“人化”,让所谓的“王”代表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所治皆为盛世,于是古代世界成了黄金世界,但翻看古书,商、周时民众终年劳作,四处征战,流离失所,所以学者要懂得黄金世界只是战国后被营造出来的供君王学习的假象。

四、“古史层累说”的评价

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念是在一种全新的理论,对传统的古史系统提出的质疑,在“五四运动”时期新的社会形势下得到了鼓励。最终顾颉刚在胡适、钱玄同的支持和引导下,对旧的古史系统发起了进攻,“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由此诞生。该观点中所蕴含的:强调历史是进化发展的;不惧权威,始终保持怀疑的治学精神;不分贵贱等等,这些史料思想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对于“古史层累说”有“‘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确实是一个卓见之论”的高度评价。傅斯年更是将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学说在史学中的地位比喻为牛顿在力学上的地位。

“古史层累说”影响了中国学者的“史学观念”。余英时认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之所以能对史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有系统的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10]。中国人有着“历史退化观”,认为越古老的东西越好。“古史层累说”打破了这个观念,它将旧的历史放置在怀疑的境地,不再一味地遵照传统,要对历史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正如顾颉刚在自序中所说的:以前的人做学问,目光短浅,道路狭窄,只是信守前人的观念。现在的学者知道要把学问建立在事实上。历史是进化的,不是退化的,这一观点被众多研究古史的学者所接受。在顾颉刚的大旗之下,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以考辨古史为志向的“古史辨派”。在“古史辨派”的阵营里汇聚了一大批史学泰斗,如胡适、钱玄同、童书业、钱穆等人。“古史层累说”使古史的研究从“信古”走向“疑古”,为古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古史层累说”的提出,让学者不仅仅只是照搬古人,更加注重审查资料的真实与否,保证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但学界也有一些尖锐的评价,如刘扶黎、胡堇人。刘扶黎表示对于顾颉刚的疑古精神大为赞同,但其中疑古的例证和推想并不能使人信服。胡堇人也认为仅有尧舜之前的古史相对复杂,可能存在伪造成分,但尧舜以后的历史还是“比较稍近事实的”。钱穆先生虽然受到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的影响,成为“疑古派”的代表人物,但在其出版的《国史大纲》中认为顾颉刚的“疑古论”过于极端。

总之,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所彰显的进化史观、疑古思想、辨伪思想,对中国的古史研究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今天的史学工作者对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的认识,更要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古史层累说”所提出的正确的理论方法当然要继承,对于一些“矫枉过正”的东西也要修改补充,批判地继承。

参考文献:

[1]顾颉刚.致王伯祥: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A]//顾颉刚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0.

[2]顾颉刚.致王伯祥: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A]//顾颉刚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7.

[3]顾颉刚.顾颉刚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73.

[4]顾颉刚.顾颉刚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61.

[5]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

[6]顾颉刚.古史辨(答姚际恒著述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

[7]崔述.考信录提要(卷上)[A]//崔东壁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

[8]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A]//顾颉刚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1.

[9]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A]//顾颉刚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203.

[10]顾潮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顾颉刚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1]黄海烈.试论顾颉刚“层累说”对中国古史学的影响[J].历史学研究,2010,(4).

[12]韦勇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以大禹传说研究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8,(3).

[14]王红霞.《古史辨》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影响[J].济宁学院学报,2014,(5).

[15]胡绳.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学习与探索,1994,(3).

[16]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

[17]李振宏.顾颉刚疑古史学的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20,(2).

[18]白寿彝.谈谈近代中国的史学[J].史学史研究,1983,

(3).

[19]黄正术.重新审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D].苏州大学,2004.

[20]赵宝胜.近现代学术转型与古史辨运动[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1]葛兴苗.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析[D].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