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
2024-07-31刘大巧蒋韬
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中国第六大淡水湖。1987—1988年,昆明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大量工业污水开始直排滇池。1988年蓝藻暴发,滇池水质全面恶化,水体发绿。1998—2000年,连续三年是劣Ⅴ类水,几乎失去了作为水的所有功能,成为一池废水。1990年,第一污水处理厂建成,使部分生产、生活废水不再直排滇池。1993年,滇池防洪保护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开始实施。“九五”以来,昆明连续编制了4个滇池流域污染治理五年规划,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一五”以来,全面实施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滇池流域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水质基本消灭了劣Ⅴ类。滇池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对滇池污染治理的档案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组织,形成专题数据库,有助于总结滇池污染治理与保护的经验与技术,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均有启迪、探索作用。
一、文献综述
2012年,湖北省以文本和图片两种形式为全省755个湖泊建立完整档案[1]。2018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了《“一河(湖)一档”建立指南(试行)》,目标是全面掌握各级河湖及河湖长、河长办基本信息,掌握河湖管理保护现状及其动态变化[2];对污染源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编号、编制目录、建立全宗,将其录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并且进行电子化管理,为环保部门实现微观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3]。“七五”期间,中国环科院水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精心筛选了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湖泊26个,取得了500多万组数据,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富营养化数据库。2015年,湖南省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专题数据库,由省级综合档案馆建立专题数据库,洞庭湖流域的市、县两级分别成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档案数据分中心,各基层档案馆将自己馆藏的有关洞庭湖流域的相关数据分期整合及时上传至上一级档案数据中心,最终形成一个省级的专题数据库。在环保档案管理方面,要以环保档案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管理理论,搭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4],为环保档案的资源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指明了方向。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并且详细阐述了共享框架的总体模式及共享业务流程[5],为环保档案的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构建专题数据库方面,提出要明确用户利用需求,确保数据库信息安全,动态维护档案专题数据库信息[6],做好档案实物及数字资源的购买、交换、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和专题数据库[7],面向档案知识服务,完善专题数据库平台架构和功能设计[8],强化数据治理能力,创新档案专题数据库的服务手段[9]。
既有研究关于湖泊建档多为记录湖泊的自然属性和历史演变,较少涉及湖泊保护的技术、方法等关键信息。滇池治理与保护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的档案,这些档案中蕴藏的滇池治理的关键技术和成功经验,为滇池后期的治理工作提供了全面、科学、系统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也对全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湖泊治理和研究的案例。
二、建立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的意义
据调研,云南省档案馆保存有关滇池污染治理的档案主要有省级环保、水利部门的审批、规划类档案,项目档案暂未移交省档案馆保管。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形成的滇池治理档案,2002年以前的保管在昆明市档案馆,2002年后的保管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在滇池管理局管理的各类档案中,河道管理中的滇池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类档案、科技信息中的湖泊污染治理技术信息,这些档案由业务部门保管,尚未归档到档案室。云南省档案馆、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呈贡区档案馆馆藏与滇池有关的档案多为审批、规划类档案,具体的项目实施档案、有关滇池水体治理的科技类档案未归档到相关档案部门,由各承建单位自行保管。
档案专题数据库是根据某一特定专题,将有关此专题的档案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处理,以实现对该主题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和方便、快捷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库。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即将各级档案部门,水务、环保部门,与滇池治理相关的各科研院所、企业等保管的档案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集成,分等级权限利用其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滇池治污档案的“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统一标准、协同管理”,为政府决策和科研提供支撑,为湖泊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一)环境保护对数据服务提出的要求
环保档案资源是民生资源、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和公共资源,是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了真实可靠、系统准确的环保档案,才能研究出切实可行的环境规划、计划,确定比较合理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管理决策等。滇池治污档案分布分散,既不符合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要求,也不便于滇池污染治理档案的开发利用。目前,滇池管理部门、水务部门、环保部门等“多龙治水”的现象虽然已经大有改进,但各滇池治理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仍未被打破,这给决策、参考及公众参与都带来了困难。滇池治理应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汇集滇池管理部门、水务部门、环保部门等多部门信息资源,设立分级阅览权限,为政府决策科研提供支撑。通过建立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将各部门保管的滇池治污档案以逻辑方式集成统一管理,形成滇池治污档案资源库,更有利于满足社会、公共部门及大众对滇池治污档案的利用需求。
(二)破解滇池治污档案集中难题
专题数据库存在的基础在于其鲜明的“资源”特色,档案专题数据库要突出内容的专题性和质量的权威性。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的资源特色最根本在于对滇池治污原始档案的整合。当前,滇池治污档案呈分布分散状态,目前尚无机构可以做到收录完整、齐全。在内容层次上,档案内容涵盖了滇池污染治理与保护的规划、审批、施工、竣工、反馈等各个环节;在资源类型上,除了有纸质档案文献外,更有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档案等;在专题内容上,涵盖了治污的关键技术、方法、手段等重要内容。因此,需要系统、全面地收集分散在各官方机构、民间团体、企业和个人手中的滇池治污档案,充分发挥滇池治污档案的社会价值、决策价值和科研价值,建立滇池治污专题数据库,较好地解决滇池治污档案实体分布分散的难题。
(三)深度发掘滇池治污档案的价值
滇池水体污染治理是我国湖泊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志性工程,将滇池污染治理与保护的数字档案资源整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方法、标准、规范组织起来,政府、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社会公众分级分权使用,对于深度发掘滇池治污档案的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水体污染治理及水环境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是围绕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展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开发重大项目的延伸性价值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将滇池治污档案由“藏”转向“用”,更加突显档案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和地位。
三、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目标及原则
档案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机读档案数据的集合。滇池治污档案数据库可被定义为系统、完整地收集滇池污染治理相关的档案资源,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将滇池污染治理的档案存储在一起,形成多种使用途径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专题数据库,旨在将滇池治理污染相关的档案信息和其他附注文献按专题内容进行提炼、组织、编辑和数据化转换处理,再使用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字符编码形式、图片形式或多媒体形式存储在相关介质上,使之具备能查阅、检索、复制、统计等功能的档案数据集合。
(一)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建设目标
一是通过建设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提高档案收、管、存、用各项业务的精细化、科学化、高效化,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需求从实体向内容转变的趋势,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价值,提升档案信息化发展水平。二是以专题数据库彰显滇池污染治理成效。三是形成可长期保存使用的专题档案数据库。
(二)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原则
一是尊重用户需求。二是以建促用。三是做好专业性和个性化建设。四是强调建设可行性。五是稳步实施。
四、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策略
(一)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总体框架
本数据库将近20年来有关滇池污染治理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进行电子化处理,并且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将不同项目、不同时期形成的档案以相同的方式组织起来,以相同的存取规则开展数据库建设,实现滇池污染治理以来关于滇池治污档案共享利用。
从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的整体架构设计来看,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对滇池污染治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和数字化,主要是将纸质和电子的档案文献、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及其他类型档案,按标准规范转换为数字档案资源,存储于专题档案库的服务器中,形成专题档案库的基础档案信息资源。第二层级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分类,主要工作涉及对数据标准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通过编制索引、档案关键词抽取、著录等方式形成专题数据库可用的元数据资源。第三层级是数据库基础层搭建,主要涉及制定数据库管理办法、利用规则、软件系统开发和搭建、安全维护、共享策略及数据资源调取的接口开发。第四层级是交互门户服务平台,主要是数据库存利用层的搭建,围绕档案数据库的使用者展开,以方便、快捷利用档案为目标,布局数据库的前端用户界面,主要功能包括基本检索、高级检索、业务咨询与帮助、分类导航、个性定制、专题信息及消息通知等模块,实现专题档案数据库对外的高效服务。
(二)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数据模型
收集整理滇池档案数据、档案资源。从目前与滇池污染治理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主体来看,本数据库相关档案信息来源主要是省市档案馆、环保部门、规划审批部门、项目实施方及其他相关部门,主要收集这些部门中的档案资源、规划与普查数据、公报和统计数据、各级河长制办公室补充调查数据、相关系统接入数据及其他相关公开数据、档案资源。
建立协同机制,将这些数据资源收集后进行标签化处理,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者管理的原则,可将数据资源分为四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主要是从滇池污染治理的主要项目性质进行划分,可分为治污工程、治污管理和治污评价三个逻辑模块。二级指标则是分别就一级指标进行细化,治污管理可进一步标记为规划、审批、监管等;治污工程则可以细化为环湖截污、环湖生态、河道治污等;治污评价则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投诉、舆情、宣传、评估等相关指标。三级指标则是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文件级归类,围绕滇池污染治理的项目实施内容展开,主要是对档案文件的类型进行标记,如综合文件、施工材料、技术材料、专项工作、科技研究等。四级指标则是对每一份档案文件的字段级指标进行具体标记,如名称、形成时间、形成主体、档案编号、关键词、简介等相关内容。
(三)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标准规范架构
从标准规范的总体架构来看,在管理层次上,本数据库可被划分为指导性标准和通用性标准两种。指导性标准是指根据档案资源性质和用途制定的专业指导规范;通用性标准主要是档案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具有广泛适用范围和通用性的标准。在管理内容上,本数据库的标准规范包括污染治理、排水管理、水质监测、科研项目、治污工程及评价等标准。在管理过程上,包括档案的采集标准、管理标准、交换标准、共享标准及其他标准。
(四)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安全与维护
第一,设置用户访问权限,确保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安全。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超级用户、数据库拥有者、数据库结构拥有者及一般用户,予以不同的权限。
第二,加强滇池治污档案数据安全保障。一方面,完善密码基础设施,建设密码服务系统。另一方面,建设档案数据加密网关,对个人数据和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第三,加强滇池治污档案专题数据库的整体性安全保障。首先,建设安全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其次,建设安全接入管理系统。再次,建设网络安全监控指挥系统。最后,建设容灾备份系统。
结语
滇池污染治理是中国河湖治理的缩影,尤其是在水体富营养的治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建设滇池治污专题数据库,既为滇池流域建档做出了有益尝试,将滇池治污档案的“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统一标准、协同管理”变为可能,同时又有助于开发利用滇池流域生态治理档案,深度挖掘滇池流域治理与保护的档案资源价值,对于分享滇池流域生态治理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湖泊污染治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完颜文豪.“千湖之省”给湖泊上“户口”之后[J].档案记忆,2018(7):1,4-6.
[2]李原园,沈福新,罗鹏.一河(湖)一档建立与一河(湖)一策制定有关技术问题[J].中国水利,2018(12):3-7.
[3]毛玉如.规范污染源普查档案 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N].中国档案报,2019-05-09(3).
[4]陈丽霞.浅析环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档案,2023(2):194-196.
[5] 诸云强,徐敏,朱琦,等.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研究(续一)[J].档案学通讯,2011(3):73-78.
[6]赵鑫强,方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初探[J].档案管理,2020(5):56-57.
[7]李广都,叶毅.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边疆历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J].中国档案,2018(4):64-65.
[8]陈永生,任珊珊,刘晓怡.近代广东海关档案数据库建设需求与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6):93-101.
[9]唐贞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策略[J].陕西档案,2023(5):11.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