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红色医生傅连暲的医疗卫生功绩

2024-07-31黄蕾

档案天地 2024年7期

傅连暲是我党著名的红色医生和医务工作领导者。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全力救治红军伤病员,毁家纾难,进入中央苏区,创建了中央红色医院和红色医务学校,是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抗战时期,他担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负责医疗卫生工作;同时,创办了中央医院并担任院长,通过在设施设备、师资人才等方面的建设,使这所医院成为各根据地中最先进的模范医院,在患者诊治、人才培训、卫生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土地革命时期红色医疗事业的开创者

傅连暲出生于福建长汀县。他在教会医院学医五年,毕业后,进入福音医院当医生。他医术高明,同情劳动人民,经常到长汀县城外给穷苦百姓免费送医送药。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长汀县也罢课罢工,爆发了反帝运动。福音医院的外籍院长、医生由于对这场运动心怀恐惧,相继逃离了医院。这样,傅连暲众望所归被推举为院长。他虽然是长汀福音医院的院长,有很高的收入和安逸的生活,但他具有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具有为劳动人民解决疾疫痛苦的良好愿望。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南下,途经长汀时,傅连暲悉心收治了起义部队的300余名伤兵。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东进,进驻长汀县,伤病员就住在傅连暲的福音医院治疗。也就是这个时候,傅连暲和毛泽东、朱德相识并接受了更多的革命知识,奠定了他以后走上革命医疗事业的基础。此后,福音医院成为收治红军伤病员、掩护地下党、购买药材的秘密交通站。

1931年,傅连暲在长汀开办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1932年又开办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一批早期的医护人员。1933年,为了实现毛泽东所说的红军“要有个自己的医院”的设想,他毅然放弃了在长汀舒适的生活,不但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捐献给红军,而且将整个福音医院都迁到中央苏区的瑞金,将医院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任院长,兼任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校长。

1934年9月,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准备突围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于都高烧不退,情况危急。傅连暲听说后,骑上一匹骡子,昼夜不停地从瑞金赶了180里山路到达于都,为毛泽东治好了病。当时,红军中有人患天花,傅连暲带领自己在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学生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为全体红军接种牛痘,防止了传染病的蔓延。

在长征出发之前,傅连暲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胃病和痔疮,但他决定誓死跟随红军长征。他挑选了常用的药品和器械,装到四个担子内,拖着虚弱的身体,踏上了漫漫征途。在长征中,由于战斗频繁、行军艰苦、缺衣少食、环境恶劣,腹泻、痢疾、结核病、疟疾、伤寒及贫血、夜盲症等成为红军指战员中的多发病。还有的伤病员因为伤口感染、溃烂,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傅连暲和他的学生们创造了许多办法为红军解除病痛,如让发烧的病人将冷毛巾裹到身上退烧、让病人用饮服浓茶水的方法治疗伤寒病、用雪球敷到腮边进行局部冷冻麻醉来为病人拔除病牙等。

二、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医疗卫生事业的筹划者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傅连暲受命组建中央苏维埃医院并任院长,后医院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医院。1938年,傅连暲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冬天,边区医院迁到安塞。这时,中央命傅连暲组建中央总卫生处,由他任处长。他深感中央机关及整个陕甘宁边区都需要一所高水平的正规医院,于是向中央提议组建中央医院。1941年4月,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议,指示他会同何穆筹建中央医院。9月,中央医院开始收治病人。11月,中央医院在延安城北的李家洼正式成立,傅连暲兼任中央医院院长。

在陕甘宁边区遭到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重重封锁的困难时期,中央仍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中央医院。在基础设施方面,医院两年时间内建起了102口窑洞,上百间平房,病床达200张,伤病员的年收容量已达2500余名。医务人员方面,有著名专家何穆、金茂岳、侯建存、魏一斋、李志中、刘允中和来自苏联的医生阿洛夫等。科室方面,有内外科、妇儿科,还有手术室和化验室、X光室等,是当时延安规模最大、科室最齐全的医院。医院窑洞的层数从四层也扩大到了九层,远望李家洼山上,层层叠叠、蔚为壮观。中央医院各科室和员工的宿舍都在山上的九层窑洞里[1]。

傅连暲院长在创建中央医院时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各个科室都要有水平较高的专家来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疗工作,如果没有技术水平过硬的业务带头人,则宁肯不设科。根据这一原则,中央医院在刚开始时,只设立了内科、外科和妇产三个科室。魏一斋任外科主任,金茂岳任妇产科主任。刘允中是焦作护理学校毕业的,因为接受系统外科学习的时间不够长,所以只被任命为外科主治医生。邵达是南通医学专科学习毕业,成为内科的主治医生,内科主任一职一直空缺,直到1940年毕道文来到延安中央医院被任命为内科主任。中央医院原来没有小儿科,著名专家侯建存来到延安后,中央医院才建立了小儿科。

医院建立之后,陆续有留学国外的医学专家或外国专家来到中央医院,相继担任或接替了科室主任一职。如毕道文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到中央医院后担任了一直空缺的内科主任一职。之后接任内科主任的何穆,毕业于法国都鲁士大学医学院,是肺科专家。接替魏一斋担任外科主任的是来自苏联的阿洛夫。此外,还有一批从国统区来的医务人员,例如:从成都华西医科大学来的伍义泽,在中央医院先后任内科、传染科和妇产科医生。李冰从重庆来到中央医院,任外科实习医生。吴埃、刘若仙、王郓、杨炬等人,也都是从专门医科学校毕业的医务人员,成为各个科室的主要骨干力量[1]。

据不完全统计,在延安中央医院成立后,从1939年到1947年的8年时间内,共救治了各科伤病员1.5万多名。

中央医院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中,我党在延安创立的第一所革命化、科学化和正规化的医院,它以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技术优良、作风严谨而为陕甘宁边区人民所称赞,被誉为“延安人才最多的最高的医疗机关”,在我党我军的医药卫生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傅连暲在担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的同时,两度兼任中央医院的院长,工作极为繁忙。虽然他是兼任院长,但他严谨负责,坚持每周都到医院来办公,听取汇报,检查工作,处理各种问题。尤其是1942年12月再次兼任中央医院院长之后,他把家搬到了中央医院以便就近指导工作。他建立了报告制度,使各项制度更为完善。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央医院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为陕甘宁边区乃至所有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医院。

除了具体负责办好中央医院外,傅连暲还非常重视医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到了陕北后不久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1940年,毛泽东到卫生学校做报告,希望学校扩大规模,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新型医务人才。作为党中央医务工作的总负责人,傅连暲加快了推进学校扩大升级的步伐。就在这年9月,八路军卫生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党的卫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将医科大学办成延安最好的医科大学,学校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师资队伍。1940年前后,从敌占区和国统区来了一大批医学人才,他们之中既有留学归国的人员,也有国内著名医院的名医。如曾有日、德留学经历的史书翰、曲正、鲁之俊、黄树则、季钟朴、薛公绰等人;有国民政府中央医院和清华、湘雅、齐鲁等医学院校毕业的魏一斋、金茂岳、侯建存和李治中等人。这些奔赴延安的医学人才;具有追求光明进步的决心和勇气,有着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有着精湛丰富的诊疗技术,有着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也有着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红色医生和医务工作者,为抗战胜利贡献了特殊的力量,也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延安各个医院工作的一些国际友人也兼职到中国医科大学上课和指导学生实习。如在中央医院工作的苏联医生阿洛夫,是苏联非常著名的野战外科专家,他亲自指导学员从基础医学理论到临床手术的全面学习:从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到换药、打石膏、扎绷带,再到手术后对器械的清洁和消毒;从当助手再到独立主刀做手术。经过阿洛夫的严格要求,每个学员都掌握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诊疗、护理技术。此外,印度的巴苏华、德国的米勒、奥地利的富莱和朝鲜的方禹镛等,都在中国医科大学担任理论者实习课程。而最早到达陕北苏区并留下来的马海德医生,在中国医科大学授课最多、坚持时间最长。

中央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央医院的许多医生都是医科大学的兼职授课教师,前者也是后者师生实习的重要场所;中国医科大学的一些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中央医院,为中央医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傅连暲在主要的医疗工作和卫生教育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党中央的肯定与赞扬

傅连暲以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也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多次赞扬。

有一次,中央医院的何奇去杨家岭给毛泽东治疗肩周炎,毛泽东对他讲述了傅连暲以前在长汀时对红军在伤员救治、药品器械方面的大力帮助,在进入中央苏区和到延安后对中国革命医疗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毛泽东对傅连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了不起的革命者!了不起的医生啊!”

党中央破例为傅连暲医生祝寿一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他参加革命医疗工作以来的肯定与鼓励。

1944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也正好迎来了傅连暲50岁的生日,这次祝寿会是经过中共中央特批的。这天,大家早早来到兰家坪中央卫生处驻地向傅连暲祝贺。中共中央的十多位领导人联名给他送了一幅“治病救人,长命百岁——连暲同志五十大寿”的寿幛。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给傅连暲致祝寿词,高度赞扬了从土地革命时期傅连暲就帮助红军治疗伤病员、开办卫生学校的事迹,可以说是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最后,周恩来总结说:“我们之所以给他祝寿,是因为他是有功之人。这样的同志,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感谢他!”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等几位老人也应邀出席。徐老朗诵了一首祝寿诗,说傅连暲虽然入党时间不长,但他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为革命的医疗事业奋斗,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最后又用“医药关生命,忌粗枝大叶。勿谓点滴功,非革命事业。连暲守此训,光焰长烨烨”作结语,对傅院长的医德医术进行了赞颂,也是对所有医务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医务工作的重要性,警醒同志们努力学习专业技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细心谨慎。

毛泽东虽然因为其他重要活动未能出席,但他及时打来了祝贺的电话。第二天,《解放日报》还专门刊发了《傅连暲同志五十寿辰,总卫生处举行庆祝》一文,报道了中共中央为傅连暲祝寿的消息。

除了给中央医院的院长傅连暲祝寿之外,中央医院还给医院里50岁以上的老人如炊事班的傅秀文、运输队的徐国祯、饲养员梁寿其、卫生员曹玉玺等人举行了祝寿活动。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勤杂人员,医院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祝寿活动,体现了对他们尊敬和鼓励,对他们为革命医疗事业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可以说,傅连暲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医疗卫生事业,他经常说的话:“我最喜欢人家称呼我为傅医生,这使我特别感到我对人民健康所负的责任。”在感受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他也体会到了自己作为医生的价值所在。他说:“当我置身于病床之前,面对病人的时候,我会感觉责任的重大和我们从事的业务的神圣。”傅连暲为革命医疗事业所作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参考文献:

[1] 何穆.延安中央医院是怎样创办起来的[J].陕西卫生志, 1989(3):27-36.

[2] 本书编委会编.白衣战士的光辉篇章-回忆延安中央医院 (1939. 4-1950. 8)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延安时期红医精神传承研究”(20JY065)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