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拓宽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

2024-07-29李雅静

中国商界 2024年7期

政府性融资担保的内涵

所谓“政府性融资担保”,指由财政出资设立或支持的担保机构,严格以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为主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提高支小、支农担保业务规模和占比,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从而促进就业和经济的发展。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的优势

落实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能够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和政策资源,形成合力,集中力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助于提升整个融资担保体系的实力和服务能力,具有突出的担保优势。一是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市县一体化改革,体系内推广了六方面、35项指导性制度,形成了“九统一”行业标准,实现了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二是体系合作创新模式。不断深化国家担保基金—省再担保集团—市担保公司的三级担保体系建设。以体系合作为纽带,大力推广“集中准入、统一授信”的银担合作模式和多种比例的风险分担模式,体系获得银行授信规模大幅提升,推动地市担保机构的银担二八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银担合作渠道不通畅 从目前来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银担合作渠道不畅是担保机构的突出问题。这会导致担保机构的银行授信困难,担保机构无法发挥作用。一是由于部分市县担保机构曾发生增信不诚信的行为,或历史包袱沉重而处于停业、歇业状态,影响银行合作准入和授信。二是银担审批层级不对等。除县域农商行、村镇银行等法人机构外,多数银行贷款审批权限集中在一级分行(省分行)及以上,而市县担保机构决策审批层级较低,沟通协调不便利、不充分。

担保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 部分地市担保机构依旧保留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没有完全按照“政府出资、政策支持、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起相应的市场化运营管理体制机制。虽然新设立了市级政府性担保公司,但形似神不似,部分机构仍然沿用事业单位的模式运行,加上激励机制不完善,责任与激励不对等、不匹配,导致部分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干事创业动力不足、机构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

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不畅 因国家尚没有专门的担保机构担保债权核销政策和批量转让政策,担保机构只能参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有关制度,核销条件高、范围窄,并不完全符合担保行业实际。一旦发生代偿,难以核销,导致风险不断累积。一些省内担保机构从未核销过不良资产,多年来虽然陆续有清收回款,但代偿余额仍处于较高水平,导致代偿的不良资产逐年增加,但计提的准备金无法使用,仅靠自身清收处置难以为继。

配套补贴、补偿机制不健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6号)中明确坚持保本微利运行的原则。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保持较低费率水平,切实有效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融资成本。各地市未出台配套的资本金补充、担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市级和县级财政如何分工负担均没有明确,导致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影响机构作用的发挥。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策略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促进资金流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担保过程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来加以管理和防范。对于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而言,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以改革为契机,全体系实施“九统一”管理标准,初步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制度体系规范化。一方面,制定全省统一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和操作流程,确保各市之间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积极调整机构业务结构既要在总量上完成业务目标,又要在结构上符合“5080”要求,提升“总对总”批量化业务占比,从而保证业务质量。这样才能在业务发展的同时把控担保业务风险。

有效深化银担合作 当前银担合作的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一是授信规模集中在国有大行和地方法人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授信规模非常少,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全省授信只有个位数。二是业务合作集中在建行、工行、农行、邮储、农信社等少数几家银行,尤其是“总对总”批量化业务集中在建行和工行两家,大多数银行的银担合作还没有真正发力。三是地方法人银行的业务差距大,两家城商行实际落地的业务占给出授信规模的20%,在全省总规模中占比很低,距离自身给出授信目标也有较大差距。四是各市担保公司落地到位的授信额严重不均衡。地市之间银行授信额度差异较大,且部分机构与银行合作仅停留在签约授信层面,并未开展实际业务,授信利用率较低。

创新业务和产品开发 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的创新和产品开发,可以通过结合政策支持、金融科技以及针对特定群体的需求,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服务,这对于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要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可以针对市县不同产业和区域特色,开发多样化的担保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需求,特别是结合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推进线上担保业务的开发,提高服务效率和体验。

打造普惠金融生态 围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核心目标,持续打通融资环节各类堵点,努力搭建起以各市首贷、续贷中心为线下平台、多种线上入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无贷户为服务对象、地方征信平台为支持保障、政府性融资担保为增信手段的普惠性金融服务生态,不断拓宽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直达。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政府融资性担保市县一体化能够有效地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服务效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运营,提升其服务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效地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稳定和促进就业,才能推动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平台,优化工作流程,满足高效率获客、大数据风控的经营管理需求和融担业务监管需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融资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