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于心 育人于行
2024-07-29周晴
母题分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曾引用了古语“德者,本也”。他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培养的各个方面。
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青少年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面对外部诱惑,青少年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人生;面对幸福生活,青少年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并有志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市的中考作文真题,“品德修养”已成为中考作文考查的热点母题之一。它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贴近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符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因此,在选材上同学们可从多角度入手。
可从个人生活中寻找素材。以“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方法”为例,读书可以充实自己,多读好书,是提高自己的品德与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可写读书带给自己的思想转变和行为改变;多与朋友、长辈沟通交流,能够在交谈过程中获得启示,可写发现自己问题并积极改正的故事;通过旅行亦能增长见识,完善提升自己,可写自己在旅途中观察到的自然风景中所蕴含的哲理或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在现实生活中,品德修养教育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只要用心感受,定能启发自己在写作中思考。
可从社会层面上寻找素材。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每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的道德模范人物,以及古今中外的名人品德修养故事,都是非常经典的“品德修养”母题写作素材,同学们一定要活用社会新闻,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真题回放
(2023年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茅盾说过,“只有对于最后胜利有确信,而又能够正确地估计到当前的困难的,方始能作韧战”。说起韧战,我们会想到文艺作品中百折不挠的革命先辈,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锲而不舍的先进人物,甚或是未来世界中笃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奋斗者。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韧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3年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管子就曾用“故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矩。如今,我们要守学习之常,守工作之常,守为人处世之常,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守理想信念之常……
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积极健康;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作、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3年山东菏泽)
“孝”“信”“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就是体谅父母,尊重长辈;“信”,就是诚实做人,讲求信用;“和”,就是温和待人,和睦相处。这些美德,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请从“孝”“信”“和”中任选一词填到题目中的横线上,写一篇作文。
题目:,就在这里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点津
以2023年山东菏泽中考作文题为例。
补题,宜熟。本题规定必须从“孝”“信”“和”中选择一词将题目补充完整。同学们首先就要明确三个词的写作方向。“孝”宜写孝顺的故事,熟悉的素材主要来自家庭;“信”宜写诚信的故事,熟悉的素材既可以来自自身,又可以来自校园或社会;“和”宜写和睦、和谐的故事,熟悉的素材更倾向于从社会、国家、世界层面来挖掘。
选材,宜细。以“孝”为例,选材的“细”就是要将“在这里”具体化、场景化、生活化。莫怀戚的《散步》里有“孝”,“孝”就在陪伴母亲散步的感人故事里;公益广告“孩子为妈妈洗脚”里有“孝”,“孝”就在那一盆洗脚水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里有“孝”,“孝”就在为老人夹菜的行动里……
抒情,宜真。无论写哪一词都要捕捉事件里的动情点,一定是写触及“我”心灵的人、事、物,必须有感而发。抒真情也不是直白地喊口号。首先,要将打动你的细节作为描写重点;其次,要适当地铺垫背景和渲染氛围,一件相同的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最后,要善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丰富语言表达,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写生动。
佳作展示
孝,就在这里
湖南省益阳市平高学校曹思雅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常常思考:孝,在哪里?
从我老爸的故事里,我知道了:孝,就在这里,就在老爸的“啃老”里。肯定有人会问:“啃老,也是孝?”如果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吧。
我老爸呀,有手有脚、有头有脸的,工作稳定,收入可观,啥都不错,可就一样不好——有个“啃老”的名声。别人说他“啃老”,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不承认都不行。
到底是咋回事儿呢?我老爸呀,每到逢年过节,总是开着车带妈妈和我一起回到住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里,一住就是好些天,吃上好些顿,胡吃海喝的,那得意劲儿,就是一副“啃老”的模样。平时呢,只要有假期,他也总能找个理由,回爷爷奶奶家。一路上,他还得意地唱:“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我估计呀,写这歌词的人,也像是个“啃老族”。嘻嘻,我想啊,那常往父母家跑,不就是去蹭饭吃嘛!
回到了乡下家里,你可不要想着我老爸会动手帮忙做家务。忙得不亦乐乎的,还是爷爷奶奶。爷爷呢,从地里扯白菜、萝卜回来,又是杀鸡又是宰鸭;奶奶呢,在厨房里掌勺,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老爸、老妈和我,就是那享福的人。不管吃一口什么菜,老爸都一个劲儿地说:“好吃!好吃!”说真的,我也觉得好吃,你想,桌上都是自己家里的“土”产,加上奶奶的厨艺好,能不美味嘛!可那一句句“好吃”从老爸嘴里说出来,我就觉得是别有用心,好像是为下一次回家蹭饭做铺垫似的。因为,每当这时,爷爷奶奶总是笑着说:“好吃的话过些天再回家来吃呀……”
爸爸的“啃老”哇,可不光在“吃”上,还在“拿”上。每次到了要回城的时候,爷爷奶奶都会打包许多土产,什么柴火腊肉哇、土鸡蛋哪……我总觉得奇怪,在这个时候,爷爷奶奶总是生怕爸爸妈妈拿得少似的,而爸爸妈妈又总是乐呵呵地一股脑儿全部拿了。拿的,是那么开心;送的,似乎更开心。
老爸是真的“啃老”吗?有一回,我壮起胆子问:“老爸,别人都说你‘啃老’,是真的吗?”
老爸笑了:“孩子,你爷爷奶奶为儿女操了一辈子的心,也要强了一辈子。如今,七十多岁的人啦,就担心不能再为儿女做什么事啦,总是想着再多做些什么。我们之所以隔一段时间就回去‘蹭’上一顿饭,就是要让你爷爷奶奶觉得儿女还需要他们哪,就是满足了两位老人的心理需求。你不是发现了,只要我们一回去,爷爷奶奶就特别高兴嘛!”
听了爸爸的话,我有点儿明白了。
后来,我又问了奶奶同样的问题。奶奶说:“孩子,在爷爷奶奶的心中,你爸爸是个大孝子呢!你爸爸呀,知道爷爷奶奶是好面子的人,就把‘面子’留给爷爷奶奶了,他做了‘里子’。”我问奶奶啥叫“里子”,奶奶告诉我,如今他们二老的所有开支,都是爸爸妈妈管着呢,花的都是爸爸妈妈的钱。
原来,老爸的“啃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啃老”,难怪老爸越“啃老”,爷爷奶奶越高兴呢!
孝,原来就在这里,就在老爸的“啃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