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灏《栈道杂诗》碑的艺术特色
2024-07-29龙茜林婥琴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艺术硕士书法主题性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XM23)。
作者简介:龙茜(1995-),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书法篆刻研究;林婥琴(1981-),女,四川雅安人,副教授,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及教育研究。
摘 要:蜀道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沿线留下了人文与自然遗存,其中连云栈道上就留有一块礼部侍郎汪灏撰文的碑,名叫《栈道杂诗》碑。在深入探讨汪灏的《栈道杂诗》碑时,我们首先追溯了其起源背景,随后深入分析了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书风艺术对后人的影响。这一研究过程不仅彰显了《栈道杂诗》碑的艺术价值,也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以期帮助《栈道杂诗》碑书法风格的爱好者。
关键词:汪灏;《栈道杂诗》碑;技法;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4-0-03
一、汪灏生平经历及《栈道杂诗》碑的创作背景
汪灏,字文渏,一字天泉,号畏庵,临清人(今山东临清)。康熙六年,他通过考试成为生员,即秀才,开始了他的科举之路。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康熙十七年考中举人,证明了他的学识和能力。汪灏在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随后一路晋升,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河南巡抚,提督军务兼理河道,负责治理黄河等重要事务,并在康熙四十八年因病辞职。在任期间,他处理公务明达有决断,深受部下敬佩,尽管积劳成疾,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除此之外,汪灏也身兼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在《倚云阁诗集》一书中收入其大量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文学价值较高。
《栈道杂诗》碑是在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的春天,汪灏从宝鸡前往汉中,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在途中,他经过了连云栈道,并在那里写下了《栈道杂诗》。诗中记录了栈道两侧的连绵山脉、云雾环绕、沿途流淌的小溪和高大的古树以及他沿途的感受和当时的情境。此诗词镌于三碑,每块碑的高度将近七十厘米,宽约三百五十厘米,现存汉中市博物馆,镌诗十首,文五十一行,各碑依次为十八行、十六行、十七行,满行九至十字,字径四至六厘米,行书,笔力遒劲。这十首栈道杂诗将纪实、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不仅具有书法价值,还有文学艺术价值,诗中将栈道沿途的风景与汪灏自身的情感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带领后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康熙年间的情景。此外,这些诗作还是考察连云栈道历史和研究清代秦岭山区自然生态的重要资料。
二、《栈道杂诗》碑价值及影响
汪灏的《栈道杂诗》碑不仅在书法方面有着重要价值,还在文学与历史方面均有所体现。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歌内容丰富。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途中的景色,为作品注入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融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第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真挚。语言有感染力,能与读者产生一定的连接,如汪灏在诗中这样写道:“可惜春还浅,繁花未放丛”,表达了他对春天还没到来的遗憾和对繁花的期待,能够将读者快速地带入此情境中去。第三,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多样,如有借物抒怀、情景交融等,这些表现手法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汪灏的文学功底。汪灏的《栈道杂诗》碑在历史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诗歌描绘了汪灏当时的环境与时代,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阅读诗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
《栈道杂诗》碑在书法艺术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第一,《栈道杂诗》碑书法风格是明清时期流行的馆阁体,书写流畅自如,笔法遒劲,呈现出一种秀气、清畅的书法风格,在石门石刻中实属鲜见。第二,汪灏不仅有书法才华,还有文学才能,在文学上亦著有《倚云阁诗集》。第三,从碑刻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清代书法艺术、时代文化趋势与审美喜好等,通过深入研究能更全面地掌握清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综上所述,汪灏的《栈道杂诗》碑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三、《栈道杂诗》碑的艺术特色
(一)笔法
南宋姜夔《续书谱》有云:“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1]历世书法家对于用笔都十分讲究,书法学习笔法如同舞蹈修炼气质一样重要,美丽的舞蹈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一幅出色的书法作品离不开精湛的细节处理,笔法是书法学习中的基本功,也是评判书法水平的依据。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用笔在书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栈道杂诗》碑笔法遒劲、秀丽清畅,在用笔上表现得丰富多样,有侧锋用笔也有露锋用笔,其中“天”“花”“来”字的横画都是侧锋用笔,横画呈现出一定的斜切角度,“天”字的两个横画,第一横是露锋起笔,第二横是藏锋横,起笔逆锋使笔尖藏于笔画内,含蓄浑厚,呈现圆形。
此外,《栈道杂诗》碑中关于竖画的处理也有此类变化,如“聲”的竖画起笔是圆起,“中”的竖画起笔就是方起,体现了汪灏在起笔时方圆结合的特点。悬针竖在收笔时,尾部出锋露尖且往左侧偏,如“平”和“千”字的悬针竖也是这样处理的。《栈道杂诗》碑在“隔”“险”字与“横”“栈”字上也用同样的处理方法。另外,汪灏在处理相同字的时候,为了避免重复会对一些笔画做一些变化,如“鸟”“向”“窥”“处”等字在处理时就会将撇画与竖画相连接一笔书写而成。
同时,在仔细研读汪灏《栈道杂诗》碑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汪灏的两个书写习惯:第一,他在处理一部分竖钩时,为了增加笔法的丰富性做了一些变化,将竖钩处理成竖撇,从而增加笔画之间或者与下一个字之间的连贯性,使得书写更加流畅,如“煎”“行”“前”“近”“于”“手”等字。第二,我们都知道,行书更加强调笔画连带关系,汪灏除了变竖钩为竖撇以外,在笔画呼应的过程中有时会直接将两个笔画一笔带过,如“鸟”和“向”字的撇与竖画直接相连,“窥”和“处”字的点画与竖也直接相连等。概括而言,汪灏的笔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意趣,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他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一样,而是带入了自己的风格与书写习性,形成了一种秀丽清畅的书法风格。
(二)结体
董其昌云:“然须结字得势,米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3]结字需要符合书法的规律和美学要求,使得字形有所变化、稳定有力,并且指出北宋书法家米芾广泛收集古代碑帖的字,在进行学习和临摹的过程中最注重字的构造和布局,米芾晚年,通过研究与吸收古字,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结字的重要性。赵子昂曰:“盖结字因时相传。”[4]顺治中世祖喜欢欧阳询的书法,状元皆法欧书者。康熙以来,上喜好二王书法,状元皆法《乐毅论》《黄庭经》,殿试是由皇帝主持,写皇帝喜欢的书体会有很大的优势。王士禛也曾在《分甘余话》中记载道:“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5]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汪灏作为礼部侍郎,从他所写的《栈道杂诗》碑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此碑中,汪灏的结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栈道杂诗》碑中的多数结字形态是取瘦长型,形态飘逸优雅,富有轻盈、灵动之美。其次,在碑刻中我们可以看到,汪灏注重字内结构上的虚实变化,例如,“栈”和“道”的字内布白空灵,外围密集结体,虚实相应,呈现出外实内虚之感。最后,在《栈道杂诗》碑中,汪灏根据诗中的主题和意境,巧妙地调整每一个字的大小,从而让全诗在视觉上展现出和谐均衡美。这样的安排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整体感,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突出。具体来说,第一块碑的第六列以及中间碑的第六列所注释的文字,实际上是其他部分文字的四分之一,这使得汪灏的字法也呈现出了一种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美感(见图1)。
(三)章法
清代书法家笪重光在《书筏》中提道:“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6]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书法章法中黑白分布的重要性,强调了在书法作品中,黑色的墨迹和白色的纸张之间应该有着恰当的布局和对比。再者,清代书法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7]这句话强调了书法章法的层次性和呼应性,无论是单个字还是整幅作品,都需要在布局上做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还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说的:“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8]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章法,但强调了书法中提笔的重要性,而提笔恰恰是章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栈道杂诗》碑中,汪灏的章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善于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合理安排每个字的位置和大小,使得作品和谐统一,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比如,第二碑的每一列字与第一碑第三碑明显疏朗许多,使得整个篇幅不会过于密不透风,同时又能给观者带来呼吸感与美感(见图1)。其次,汪灏在章法上注重整体布局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如“人行鸟道外,天在水声中”中的“人”“行”“鸟”三字与“在”“水”两字之间相互呼应;“南北峰远接,巴秦界已分”中的“北峰远接”的笔画连带等。
此外,汪灏在章法上擅长利用对比与变化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通过仔细观看《栈道杂诗》碑原碑可以看到,碑刻中的印痕深浅是不一样的,汪灏在表现这一书法作品时,通过印痕深浅来表现他的书写中的墨色变化,他在处理这种对比和变化时使得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好地展现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最后,汪灏在章法上有意识地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营造,主要是以运用笔画的轻重缓急以及线条的粗细变化来体现,这种韵律感不仅与诗歌的韵律相呼应,也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汪灏在《栈道杂诗》碑中的章法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营造、对比和变化的巧妙运用以及独特个性风格的展现,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汪灏独特的书法风格,使得《栈道杂诗》碑成为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四、汪灏《栈道杂诗》碑对后人的影响
师法古人,是中国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书法创作的重要源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汪灏的《栈道杂诗》碑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还代表了一段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比如,在学习汪灏的《栈道杂诗》碑中,首先,笔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还有他的诗歌内容,书法与文学的结合,使得作品更富有传播性。文字内容记事抒情,书法追求章法美、结构美、线条美等。平常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也需要多多提升文学素养,这也是跨学科的一种融合。其次,行书入碑,书法流畅自如,秀丽清畅,用笔丰富多样,在石刻书法中罕见,这也是汪灏的一大创新。书画之道,贵在法古,而妙在变古,即书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古人的技法,但更妙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变化,在平时的练习中需要精准临摹,但也要更多地注意创新。
通过对《栈道杂诗》一系列详尽的分析、提炼和归纳,总结出其书法的特征,呈现出清代书风的审美取向,为我们继承和发扬《栈道杂诗》艺术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汪灏除了在文学创作上具备深厚的造诣,著有广受赞誉的《倚云阁诗集》外,他还在书法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特别是其书法作品《栈道杂诗》碑更是体现了其卓越的书法才华。
在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每一位书法家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首要之务,我们需深入学习并传承古人的书法艺术精髓,扎实基础。随后,我们必须勇于突破,即探索如何将古典书法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实现艺术创新,而《栈道杂诗》的书法艺术为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当前,推动书法艺术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与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任思源,主编.中国书法一本通[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张彬楠.破与立中的前行与升华[N].书法报,2024-05-01(024).
[3]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刘森.汉代《袁安碑》书法研究: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探析[J].收藏,2023(09):13-15.
[5]沈浩.关于古今书法教育的思考——从陆维钊先生为首届书法研究生手订《教学纲要》谈起[J].中国书法,2016(06):4-11.
[6]王静艳,高腾.布白匀称——汉字设计布白调整方法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1):178-182+214.
[7][清]刘熙载,撰.历代书画名著译注丛书·书概译注[M].秦金根,任平,译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
[8]周延.试论书写材料对书法的影响[J].书法赏评,2008(0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