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2024-07-22
在一座座震惊世界的考古遗址里,总是穿梭着无数北京大学考古人的身影,他们从泥土深处一点一点地复原中华文明的脉络,跨越时空,沟通古今。
从建院之初,北大考古就推崇跳出书本,到遗迹实地去勘察发掘。野外环境艰苦而充满危险,但并没有影响到考古人继续开展田野工作的决心。他们要通过考古学,把这个历史的逻辑、历史的发展历程提示清楚。考古学可以让我们真正认识中国先进的传统文化。
2013年4月28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他们表达了愿向下扎根,向上开花,不负文明探源,古以开新的理想。
很快,他们收到了回信。在回信中,习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助理教授王思渝,是2013年参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同学之一。总书记的回信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此后十年,他专攻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方向,参与了几十项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学术报国”接力棒的传递者。
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考古人从无到有,追根探源,链接古今,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他们用努力、奋斗、钻研,为青春交出了一份灿烂的答卷。
适用主题:青春担当;青年责任;开拓奉献;日益进取……
素材运用:敬,本出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而中华文明的早熟在于没有止步于对自然的敬畏,而是将“敬”的态度移情于人、事。于人,发明了“礼制”;于事,生发了“敬业”之情。相对于礼制重视边界感,“敬业”有所不同,更高的“敬爱”应是打破边界,开拓进取。面对着格律诗的兴起,李白主动打破格律,创制自己的古风流,唐诗得以李杜双峰并举;北大考古人,也拒绝在象牙塔中冥思玄想,把根扎在考古现场,“考”与“古”的内涵才得以跳出桎梏,无远弗届。正如习总书记回北大考古学子的信中所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开拓者”,勇敢去破壁,才是对所爱之业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