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元——微观世界里造“孔”的人
2024-07-22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2期
“但凡看到材料,都想把它打成孔。”很难想象,一位很会发论文的科学家,如此着迷“动手做”。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曾于2021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领奖后拎着帆布包继续上班的照片曾在网络“刷屏”。
赵东元出生于工人家庭,在国外结束博士后工作后,回国苦战五年,在落后的科研条件里突破了介孔研究的重大难题,并且不断地深入研究。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微观世界里造“孔”,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均结出丰硕果实。到今天,赵东元和团队已合成出19种介孔分子筛新结构。这些新型材料在国民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布袋院士”“造孔之人”……在赵东元身上有着很多标签,但他最钟爱的是教师这个身份。教书育人二十载,他笃信“课比天大”,连续二十年面向本科生教授基础课程“普通化学”,出差就连夜赶回,连生病需要手术也会为课堂“让路”,躬耕三尺讲台,他说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八个字: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适用主题: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乐教爱生;坐“冷板凳”;授人以渔……
素材运用:什么是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呢?胡适先生的话可作一诠释——“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从“0到1”,复旦教授赵东元带领团队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荣获多个国内外重量级学术奖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村等场景。多年间他执着创新,在微观世界里“造孔”,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的金钥匙。这样的爱国主义较那些键盘爱国的“口力劳动者”、挥舞爱国大棒的党同伐异者,更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