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熊猫那些事儿
2024-07-22孙萍
从2023年大熊猫丫丫结束“美漂”生活回到祖国,到今年旅韩“大明星”福宝的高调回归,这些身负促进中外友好使命的“熊猫大使”的一举一动始终被大众广泛关注着,牵动着国人的心。除了这些“海归派”,本土大熊猫同样受到“万千追捧”,成为拥有千万粉丝的“顶流明星”。在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憨态可掬、“萌”感十足的大熊猫在短视频平台成为热度不减的“网红”。
熊猫界的“大明星”有很多,有胖乎乎、没脖子、像个糯米团子的呆萌花花;有擅长“越狱”“一字马”,每天“整活”不断的“西直门三太子”萌兰;有仓鼠脸、微笑唇的“金刚芭比”飞云;有掰竹子时不忘学“奶爸”龇牙咧嘴的“人教版”大熊猫萌二;还有世界上唯一一只圈养的棕色大熊猫七仔……它们都是极具热度的人气大熊猫,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心上熊”。
中国的珍稀野生动物有很多,为什么大熊猫可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宝呢?
大熊猫与中华民族的渊源颇深,作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物种,被誉为动物界“活化石”。我们可以在华夏历史中探寻大熊猫存在的蛛丝马迹。民间传说中,“中华三祖”之一的蚩尤在涿鹿之战中的坐骑就是大熊猫,古称“食铁兽”。晋人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提到它:“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食铁兽”的记载,虽然有的描述略显夸张,但其实很多动物都有舔食土壤、石块来获取微量元素的习性,所以“食铁”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大熊猫给人的印象是“萌”力四射、温和可爱,但不要忘记它是熊,属于猛兽。大熊猫的臼齿发达,咬合力大,野生成年大熊猫的战斗力极强,在自然环境中鲜有敌手。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大约八百万年前的地球上。始熊猫长得没有现在的大熊猫可爱,是肉食爱好者,后来,为了更好地生存,它们将竹子等植物纳入食谱,逐渐成为杂食性动物。野生大熊猫如果遇到食物匮乏的时候,会下山去村里寻找食物,或者捕食一些活体动物充饥。
虽然大熊猫是肉食动物中的“素食主义者”,但消化系统依然是食肉动物的“标配”。肉中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物质它们都可以充分吸收,却没有消化竹纤维的基因,吃进去的竹子并不能有效转化为日常活动所需能量,所以,大熊猫的食量很大,成年大熊猫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食。大熊猫很“挑食”,只喜欢吃新鲜的竹笋和嫩竹。它们专挑最嫩的部分吃,吃累了就散散步、看看风景或者干脆睡一觉,然后继续大快朵颐。
大熊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宝宝”,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甘肃三省。大熊猫曾一度因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导致数量锐减,后来人们的生态保护、动物种群及栖息地保护的意识增强,开始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科学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等方式守护国宝大熊猫。2021年,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2024年,国家林草局发布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一千一百只增长到近一千九百只,全球圈养数量达到728只,反映出我国对保护大熊猫所付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一定成效。
大熊猫憨厚、软萌、有亲和力,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大熊猫虽自身强大,但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弱小动物,能够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处,颇具“大家风范”,体现了“和”文化的精神内涵,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和传承的和平、和睦与和谐。大熊猫从1957年开始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和平大使”,传递着真诚和友善,架起了中国和世界友谊的桥梁。大熊猫以其极具辨识度的形象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举办的各大国际赛事上频频亮相。从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盼盼”、2008年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晶晶”,到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大熊猫逐渐成为世界“团宠”,作为“文化大使”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大熊猫形象衍生出许多饰品、玩具和动漫、影视作品广受欢迎,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IP。
我们在讲好熊猫故事、借助“顶流明星”大熊猫的热度、打造“中国名片”的同时,要让人们认识和了解更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绘就“万物生灵,美美与共”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