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江大地上闪光的红色印记

2024-07-22寸心

新青年 2024年7期

黑龙江地处祖国边疆,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沃土。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承载着浓厚的红色基因。

黑龙江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资源类型多、文化底蕴厚的显著特征。1858年,黑龙江人民奋起反抗外侵和强行割占,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各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抵御外侵的英雄史诗。20世纪初,一批拥护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通过中东铁路传播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刘少奇等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解放战争时期,以黑龙江为战略大后方,在对巩固东北根据地和解放全东北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和辽沈战役中,黑龙江人民英勇支前,支援解放战争,参军六十九万人、动员民工一百三十万人次,为推进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作为重要工业、农业和林业基地积极支援国家建设,铸就了党在龙江大地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龙江大地遗留了众多革命文物、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设施,以及反映英烈、模范事迹的红色文艺作品等,共同构成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自齐齐哈尔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至虎林、东宁要塞见证日军最后的疯狂,黑龙江完整经历了14年艰苦抗日的全过程,是抗战时间最长、影响最深、遗迹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敌最早、持续最久、条件最恶”的地方,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传奇、红色故事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解决国家粮食问题和石油危机,黑龙江开展了大规模的垦荒种植和石油开采,几十万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凝结成为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共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就在黑龙江开始传播,黑龙江掀起了“红色创作”和“红色传播”的热潮。解放战争时期,萧军、白朗等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回流,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赴黑龙江开展文化建设。而后,《一面光荣的旗帜——记抗联女烈士赵一曼》《八烈士》《白马石》《八女投江》等以黑龙江地区革命斗争为背景的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迅速涌现;描写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战斗中涌现出的杨子荣等英雄人物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至今脍炙人口;江丰、古元等版画艺术家的精品版画令版画艺术扎根黑龙江;华君武等东北漫画家的讽刺漫画作品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人民音乐》《人民戏剧》《文学战线》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报刊在此创办;六卷合订本的《毛泽东选集》与《资本论》《鲁迅全集》由东北书店首次出版、再版,铸就了新中国出版史上的三座丰碑;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最早推出《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血染荒原》等脍炙人口的广播剧,激发广大东北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志;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于鹤岗市兴山区建厂)在解放战争时期摄制了大量的战争新闻片,新中国成立后,秉承红色艺术基因,拍摄了大量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至今已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三千三百多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和光辉历程,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黑龙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革命文物的梳理与保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红色景区景点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使黑龙江红色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黑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明确提出,将通过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深化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提质升级、加大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等一系列举措,努力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全国红色旅游强省和具有广泛影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以“红色”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龙江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