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油大豆产业发展:综合预判与远景战略
2024-07-21郎闯李国泰
摘要:大豆是全球产量最大的油料作物,也是全球最大的油料贸易品种。从近年来消费市场看,我国依然位居世界榜首。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优化我国大豆消费结构,扭转国内大豆压榨消费、饲用豆粕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保障供应链安全是当前一项战略性问题。文章聚焦高油大豆产业在生产、技术、加工等领域的发展困境,围绕油用大豆品种种植布局、消费需求、进口形势进行综合预判,并就如何在高油大豆产业的政策端谋划、生产端布局、技术端创新、加工端发力、国际端突围五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冷静判断和思考我国大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油大豆;种植布局;产业发展;综合预判;远景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9-005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9.013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消费大豆的主要国家之一,每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位居全球首位。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受油脂和肉蛋奶消费驱动,豆油和豆粕消费量的持续攀升推动了我国大豆消费量的日益增长。但受国内资源环境制约,国产大豆种植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产量起起伏伏,增长速度远低于消费增长速度,含油量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逐渐形成了进口大豆用于压榨、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的消费格局。[1]同时,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给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2018年以来的中美经贸摩擦,2022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均对我国大豆乃至油脂油料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我国大豆生产目前主要以需求为导向,在保障食用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发展高油大豆产业支持,这是保障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安全、提升对国际一手粮源把握能力的战略举措。
2高油大豆生产支持政策回溯
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豆油料自给率提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2021年至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发展大豆和油料作物生产。2021年国家推出“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提出要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开发利用盐碱地和长江流域冬闲田、利用新疆次宜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等,扩大大豆、油菜和花生种植面积。同年12月,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强调要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2022年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抓好东北四省区大豆面积恢复。2022年提出,稳定大豆生产,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2023年提出,加大力度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同年,为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高油大豆品种培育和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安排,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对《国家级大豆品种审定标准(2017年修订)》进行了全面修订,针对大豆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品种审定门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上述政策为助力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培育推广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为高油大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3我国高油大豆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尽管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都能用于压榨加工生产豆油和豆粕,但国产大豆并不具有原料竞争优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品种产量潜力、含油率总体低于美国、巴西[2]。
近年来,在农业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带动下,我国特别是东北大豆产区已相继育成了一批高油大豆新品种,平均含油量为20.61%。以黑龙江省为例,育成代表性高油大豆合丰号、绥农号、黑农号等个别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61.1hm2,纯增产大豆218031万kg,纯社会经济效益625746万元[3]。总体而言,我国拥有一定高油高产的品种基础,但在高油产业的生产端、技术端和加工端存在发展困境。
3.1生产环节困境
生产环节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品种总量偏少、分布不合理。多数高油品种分布在玉米连作的主产区,东北北部主产区缺少高油品种,南方及西北地区虽具有种植潜力,但高油品种依然稀缺。二是性状表现不稳定、品种压榨商用特性差。高油品种在不同产区的产量和油分年度差异大,适应性较差。推广品种油分含量不能充分满足压榨企业所需的出油率要求。三是品种耐密性差、种植布局分散。美国品种以油用为主,群体透光性好,适于密植。我国大豆品种以蛋白利用为主,群体透光性和抗倒性弱于美国品种。同时,由于高油品种的区域种植起步较晚,推广面积相对较小、种植布局分散,存在与其他品种混种、混收的现象[4]。
3.2技术环节困境
生物技术研发应用与国际水平存在代差。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应用早,采用率较高。目前,国际先进的转基因品种均聚合了多个抗虫和耐除草剂基因,在高产、高油性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国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方面整体与发达国家尚且存在差距。基于此,只有加大种业科技投入,重点解决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调控基础等关键性科学问题,持续提升国内高油大豆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有效满足大豆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进而提升我国粮油自给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3.3加工环节困境
加工效率低。进口大豆原料供应充足,工厂大多布局在重要的物流枢纽上,能够覆盖更大的市场,产能一般在4000吨/天以上,甚至超过10000吨/天。同时,有分属南北半球的两个产区,能实现全年连续供应。国产大豆受原料供应量影响,工厂的规模较小,同时受“季产年销”的影响,如果不兼做进口原料,产能利用率很低,加工成本远高于进口大豆工厂。据此,受原料成本、产品价格、产品得率、运输成本、加工效率等因素影响,国产大豆压榨收益具有明显劣势。油脂加工企业普遍反映当前国产大豆进入压榨领域的门槛较高,认为目前国产大豆进入压榨领域,靠市场调节很难实现,需要政策扶持。
4高油大豆产业发展趋势的综合预判
综合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的现实条件以及满足大豆油料产业发展必须保持在一定安全水平的需求,未来我国大豆自给率提高后应稳定在适当水平,但仍需进口大豆以满足大部分的压榨市场需求,这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现实选择。当前扩种大豆是实现产能提升的基础,未来加速培育满足压榨市场需求的高油大豆,解决大豆压榨产业链方面的问题,才是弥补发展短板、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4.1种植布局预判
当前,我国食用大豆年消费量在1300万吨至1500万吨。近年来,通过采取政策、科技、投入等综合措施,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延伸产业链条[5]。随着大豆单产水平的提升,东北北部、东北中南部产区有望新增油用大豆用地,黄淮海、南方、西北等以食用大豆为主的地区亦有机会争取到更多油用大豆发展空间。着眼于高油大豆的种植发展等趋势,以及未来产业链结构优化调整,亟须加强不同产区高油品种储备。
一是东北北部产区。该区域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低,大豆品种生育期较短、产量较低,主栽大豆品种油分和蛋白含量均较低,少数油分含量较高的品种产量低,需要熟期早、油分产量双提升的品种。二是东北中南部产区。该区域是玉米主产区,虽然多数大豆品种含油量较高,但种植效益常年低于玉米,生产上没有大面积推广,需要有竞争力的突破性高油超高产品种。三是黄淮海产区。目前主要生产食用大豆,未来扩种大豆重点是满足压榨商用需求。该区域南北跨度大,生态条件复杂,旱涝频繁、大豆病虫害重,需要抗病虫耐逆的高油高产品种。四是南方产区。该区域种植制度复杂,高温频发、多雨寡照等极端天气对大豆品种的耐逆性要求高,需要耐多种逆境、适应不同播种期和种植模式,特别是适于间作套种、耐荫宜机化的高油高产品种。五是西北产区。该区域未来发展有潜力,但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土壤瘠薄,需要抗旱耐逆的高油高产品种。
4.2消费需求预判
高油大豆需求小幅增加。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大豆消费仍将以压榨消费和使用消费为主。在压榨消费方面,短期看,2023年的餐饮和国内旅游业已经恢复发展,豆油等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长。此外,随着国家对生猪产能的持续调控,整体存栏水平预计在未来三年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畜禽养殖产业集中度提高,促进豆粕这一优质蛋白饲料消费量增加。但未来随着饲用豆粕的减量替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畜牧业对豆粕的需求。从使用消费看,当前我国居民每年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人均消费水平也有下降的空间。
4.3进口形势预判
大豆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仍将是常态。今后我国大豆进口量仍将保持高位,逐步稳定在一定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以进口大豆为压榨主要原料来源的格局不会改变。
由于中国大豆消费需求稳步增长,而国内大豆增产有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大豆进口量总体将保持稳定增长,并随国内大豆产量情况、国际大豆供应和价格情况以及国内的养殖需求变化调整或波动。
一方面,我国养殖和饲料加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会强化工业配方饲料的使用,而豆粕是当前供应最广泛且下游饲料加工和养殖企业接受度最高的饲料蛋白原料,这是对大豆压榨加工的主产品豆粕需求的基本盘[6]。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低蛋白日粮技术的发展,以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客观需求,预计未来豆粕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将更加科学和高效。
5推动高油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战略
高油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坚持全产业链思维,即在保障食用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国内畜牧业饲用豆粕等领域的油用大豆需求,大力发展油用大豆产业经济,推动形成国产大豆的品质溢价优势。既向科技要产量,又注重和市场消费和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扶持体系激发产业活力,重塑国产大豆发展优势。
5.1在政策端谋划: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持生产平稳
宏观层面要保持大豆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平衡好大豆和竞争性作物的比较收益。一方面,建立区域内补贴政策联动机制要素。通过差异化补贴方式平衡大豆和竞争性作物的比较收益,以保证大豆种植的比较收益在相对合理水平[7]。另一方面,由单一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发展为多元化配套支持。建议国家增加大豆生产者良种补贴,将国家大豆轮作补贴、专项补贴,调整为全省大豆生产者应用良种补贴,使其由部分大豆种植生态补贴变成全部大豆生态种植补贴,既避免补贴的少数性和工作难度,又可促进大豆良种的推广普及应用,提高产量和支持种业发展。
5.2在生产端布局:构建科学高效的品种种植体系
根据全国各地大豆种植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按照面向市场、合理布局、提质增效的原则,科学制定品种培育布局,重点推广高产、高蛋白食用和高油大豆品种。一是东北北部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培育。优选高油大豆种质、综合性状突出的当地主栽品种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对后代脂肪含量检测,并结合高油相关分子标记进行定向选择,实现早熟、高产、高油等优异性状聚合,育成生产上急需的大豆品种[8]。二是东北中南部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培育。以现有高油高产优良品种、优异高油种质资源为育种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复合杂交、轮回选择及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培育高油高产优良新品种。三是黄淮海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培育。选取高油高产种质与当地主栽品种杂交,整合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多基因聚合等技术,创制聚合高产、多抗、广适等优异性状的高油高产大豆新种质。
5.3在技术端创新:发挥科技力量提升良种繁育水平
补齐高油大豆品种培育技术的短板问题,最迫切的是要逐次解决好“有没有”“够不够”“强不强”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高油大豆品质。建议在提升大豆育种基础科研能力和资源储备的基础上,突出对高油大豆优势种植区高油品种或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和推广。育种方向上针对我国高油大豆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培育突破性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支撑主产区的产能提升和大豆种植空间的拓展。同时,考虑将良种繁育和推广的政策支持重点放在市场化育种和推广上,通过对企业研发和贷款环节进行补贴等手段,切实调动育种企业开展良种繁育和推广的积极性,从源头上提高大豆的生产效率,促进国产大豆进入压榨加工领域。
5.4在加工端延伸:提高国产高油大豆压榨加工竞争力
“选择性重点支持”传统浸油加工已经形成规模化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其实施技术改造或创新上可形成有效供给能力的生产线,从而加快产业链延伸。一是“适度支持”具备一定规模、主动延伸产业链的物理压榨企业,侧重大豆食品、大豆蛋白等延伸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推动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依托现有营销渠道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稳定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大豆加工业发展方向,鼓励国产大豆深加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以高档大豆蛋白产品和食用大豆产业加工业为主,以油脂加工为辅,重点发展全粉类、发酵类和非发酵类大豆食品,拓宽大豆资源的应用领域。三是强化大豆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投入,积极开发大豆全籽粒综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并进一步强化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提高大豆原料的利用率和产品率[9]。
5.5在国际端突围:利用地缘优势推动进口渠道多元化
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大豆反制成效与通过国家储备机制维稳国内大豆价格的实力均体现出中国已具备一定的大豆贸易主导权。考虑到进口依赖风险,要增加对国际一手粮源的把控能力。一是广泛拓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朋友圈”。与“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加深贸易合作,实现进口来源渠道多元化[10]。二是利用地缘优势开展深入合作。以与俄罗斯开展的合作为例。自2021年起,中俄联合启动开发俄2.5亿亩闲置耕地资源,具有增加10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再造一个“域外北大仓”的巨大潜力,既是缓解未来世界粮食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振兴中俄经济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未雨绸缪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粮食生产源头和垄断国际贸易市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于文波,李孝忠.扩种背景下大豆供需矛盾分析及对策建议[J].大豆科技,2023(12):1-8.
[2]曲厚兰,姜振,李晶,等.世界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建议[J].大豆科技,2022(10):28-33,39.
[3]景玉良,来永才,毕影东,等.黑龙江大豆育种[M].哈尔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4]王辽卫.我国粮食安全基础坚实——主要粮食品种供需形势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2020(5):52-55.
[5]赵俊超,张云华,张诩.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构建整体性的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战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3.
[6]栾健,胡钰.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态势、政策演进与趋势展望[J].农业展望,2022(8):35-41.
[7]宋燕平,张琴,彭慧.生产者补贴促进大豆增产的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7):59-65.
[8]王晓梅,何微,孔令博,等.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若干观点剖析与探究[J].农业经济,2022(9):20-21.
[9]宋洪远.关于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22(3):35.
[10]苏丹,倪国华,鲍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豆生产潜力及其对中国大豆贸易主导权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