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2024-07-21史春英
摘要: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信贷业务,对公信贷业务对企业经营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客户体验多样化、内控风险管理及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对对公信贷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对公信贷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对公信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拓展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信贷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9-004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9.012
1引言
信贷管理主要是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银行信贷业务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信贷管理水准的优劣影响到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信贷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65%,如何做好对公信贷业务是一项长期性的课题。在银行业精细化管理推动下,商业银行基本明确和规范了授信工作贷前调查、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指导意见,逐步完善了信贷业务管理各环节工作内容,建立了顾客准入制度、项目准入制度、名单管理制度,风险限额和授信限额管理体系,基本完善了审贷分离体制、客户内部级别体制、资产风险划分体制,运行了风险经理贷前平行操作体制等各项目工作,增强了信贷业务管理,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完善合理的发展。当前,在看到商业银行对公信贷的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目前银行信贷的问题所在,只有在不断改善健全银行信贷体系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工作的顺利开展。
2银行信贷的定义
信贷作为经济范畴,在经济理论上存在三种互相联系且宽窄范围差别的定义,即信用、银行信用和银行信贷。信用是指资金的广义借贷行为,属宽范围的定义;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统称,属中宽范围的界定;银行信贷则专指银行作为信贷主体贷放货币资金的一种行为,属信贷的狭义定义。
银行信贷指以银行为中介,要求利息为回报的一种形式的货币借贷。以银行为中介,界定了信用形式及其发展阶段,仅指借贷是经过银行进行的,非公民个体间的行为,不是商人和买家之间的交易,不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也绝非地主资本家放的债。当前,银行已发展成为专门化、独立化的金融中介,从事存款货币经营的间接融资,可以与证劵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结合,纳入自身业务范畴。银行信贷以偿还计息为条件,定义了借贷的前提条件,必须还本付息。银行从事借债、用债和收债的交易活动,必须遵从债的普遍性原则,即偿还计息,否则会造成破产,危及社会。
银行信贷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分成不同类别,如按币种可分为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按用途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按经济部门可分为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外贸贷款等;按贷款方式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按贷款对象可分为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按贷款用途性质可分为外贸贷款、房地产贷款、委托贷款等;按偿还方式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按利率约定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贷款和浮动利率贷款。
现今银行通常所说的对公信贷是对公司贷款、机构贷款、小企业贷款的统称,主要针对客户群体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在银行中一般这部分贷款占到全部贷款的80%以上。对于以经营资产与负债为主的银行来说,这部分资产如何管理、管理得如何等,和整个银行的经营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
3对公信贷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优化组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业务经营职能优化整合,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推进专业化经营。业务条线要淡化管理职能,强化经营职能,实行经营职能优化整合,增强业务经营、差别化服务和集约管理能力。在层级管理的基础上,吸收条线管理的优势,建立专业化、集约化、矩阵式的经营管理体制,并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其一,以客户为中心原则。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转变。其二,增强核心竞争力原则。通过组织机构的重新设计和搭建,强化业务条线经营能力,提高产品支持推广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支持保障能力,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和契合度,进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其三,提升执行力原则。通过缩短经营管理链条,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合理设置岗位和人员,完善对条线、基层机构和员工业绩评价体系,调动各层级人员积极性,实现政策的及时传导和切实落实,提升执行效率和效果。其四,专业化经营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专业化经营机构、网点、团队的差别化分类与建设工作,以客户分层、差别化服务、综合性营销、专业化产品支持与保障、业务流程再造等为专业化方向,提升客户综合营销服务水平和风险内控能力,优化业务与服务流程。其五,集约化管理原则。通过组织机构改革,实现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相对集中和最佳配置,进一步加强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营销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其六,责、权、利配比原则。组织机构的构建要上下级、部门间职责明确,权责配比,并且要处理好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机制和权责利划分。
4对公信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进一步推进信贷管理改革
基本原则是要把贷款营销同授信审批进行分离,同时要将平行作业机制落实在各个环节。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主要体现在贷后管理方面,这就需要继续推进机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专项的贷后管理机构成立以后,要对其赋予充足的权限,该机构主要职责就是对公司类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对贷后管理力量薄弱、客户经理“一手清”和管理弱化等问题进行重点监管,对贷款管理前、后台职能分离进一步推动,提高信贷业务后续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二是对岗位设置进行调整。以贷前、贷中、贷后相互制约以及前后台分离相关要求为依据,使贷后管理专业团队中的信贷经理担任原先由客户经理担任的部分角色与岗位,将很多对客户经理来说不适合的工作交给信贷经理承担,落实岗位分离制度,在不同岗位间实现制衡关系。三是对操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加强现阶段信贷管理流程的优化,要坚持高效、精简、操作便利、适用原则,能够有效促进业务发展。将“流程一条线、管理一体化”落实在授信申报、项目评估、抵质押登记、授信审批、贷款支用、预警跟踪、贷后检查等环节。四是对管理责任加强落实。在前中后台职责实现分离以后,要把市场拓展以及授信方案设计申报作为客户经理的工作重心,要将优化授信方案与审批关口贷款支用作为专职审批人员的工作重点,信贷经理要从支用审批完成着手,对借款合同审核、贷后跟踪检查、授信条件落实、贷款支付审查等后续管理工作不断落实。风险经理要以“平行作业”规则为指导,坚持同信贷经理和客户经理“同步平行”,对贷前、贷中和贷后涉及的工作全程参与。
4.2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要对信贷队伍展开比较系统的培训,从整体上促进信贷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使信贷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敏感性,实现信贷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是配足专职人员。抽调具备较强能力、业务精炼、技能熟练、善于管理的人员,组建十分专业的信贷管理团队,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信贷管理工作当中去,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创造可靠的保障。二是加强信贷人员职业责任感。信贷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具有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就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在岗位职责履行过程中尽职尽责,能够从银行的立场出发,严格遵照岗位要求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面对客户能够尽心尽力服务,不断挖掘客户潜力,能够对客户潜在的风险预警信号做到及时发现,在第一时间出台防范措施,进而使信贷风险得以有效的化解。三是加强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使信贷人员具有较强的履岗能力。信贷人员一定要对银行制度规程做到熟练掌握,这样有利于保障所办理的信贷业务符合规范,有利于从根本上对风险做好控制。此外,信贷人员要对法律、财务等业务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能够对客户信用风险做出有效的分析,进而对客户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做到客观精确的分析,对企业未来所具有的偿债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做出合理的预测,能够尽早出台预防性或补救性策略。
4.3完善绩效考核方式
通常,市场拓展和产品销售是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正激励的主要关注点,对前期项目决策存在的失误以及后期违规情况实施监管处罚,对信贷业务后续精细化管理缺乏有力的约束和考核是负激励的主要体现方面。提升信贷管理考核机制的激励性与约束性有以下五点。
第一,要降低对存贷款绝对规模的考核,加大市场占有率的考核力度。适度弱化对贷款绝对规模的考核力度,更注重对市场占有率的考核,通过地区同业同类指标的比较,促进业务拓展与规范管理同步并进。
第二,各级行KPI考核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信贷资产质量指标、贷后管理过程指标,并提高这两个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增强贷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主动性,考核方式由定性评价向量化方向转变。
第三,把贷后管理工作好坏情况同各级行信贷投放计划建立联系,在贷后管理与其过程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高度重视,提升信贷业务质量。
第四,对相关部门与管理人员进行业绩考核,要把贷后管理过程、管理效果、职责履行作为评价的衡量指标,切实和个人利益建立紧密的联系,推动贷后管理取得更好的发展。
第五,加强推行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贷中审核不能严格把关、贷后检查不能及时跟进、对问题隐瞒后续管理缺乏力度,或不能及时报告发现的风险事项、弄虚作假上报资料等情况,都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建设,彻底改变现阶段“重放轻管”的情况。
4.4速度与质量管理并重
要正确把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注意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抓速度,盲目强调信贷规模壮大,而是要重视发展质量,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使信贷质量无法保障,造成不良资产出现反弹。要把握好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在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发展速度的加快。一味强调经营指标,对管理内涵重视不足,就难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质量和速度两者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一定要优先保障质量,切不可以牺牲质量追求高速发展,要尽可能实现质量和速度的和谐发展。各级信贷管理人员要具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能够站在信贷业务长远发展的高度开展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树立“经营与管理并重”的理念,通过强化管理进一步巩固经营成果,绝不能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放松或弱化管理。积极从新近发生的突发信贷事件、内外部检查结果当中总结经验教训,对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做到深刻的认识,积极主动、自觉遵循“合规经营、规范管理”的理念。不会受指标压力影响对管理要求放松,也不会因为对管理不断强化制约经营发展,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和谐发展,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总体来说,要把效益的提高和业务增长相结合,要把高质量作为前提基础。兼顾全面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质量和规模、短期盈利水平和长期盈利能力、收益和风险方面实现综合,做好统筹规划,为实现长远发展对信贷业务的“质量”不断夯实。
4.5实施信贷管理精细化
在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宏观调控继续紧缩、金融生态持续严峻的大环境下,强化与改进信贷管理不可能一劳永逸,既要在管理方式上有创新,又要在管理措施上有突破,还需各级管理者在战略思维上有所调整,以清醒的头脑对待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把信贷管理做精、做细、做出成果。
从多方面着手:一是以经济资本占用为导向,持续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经济资本占用的贷款种类,降低高经济资本贷款占比;二是严格客户贷款支用管理,提高资本集约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客户信用评级管理,提高经济资本管理精细度;四是关注逾期贷款情况,维持资产质量稳定,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持续提升经济资本回报率;五是加强分工与协作合理规划,进一步分离落实信贷业务前后台,进一步细化分工,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团结协作,实现齐抓共管。贷后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审批部门、经营部门、风险部门、法规部门,多角度、全方位联手协作促进信贷业务取得更好的发展。分离落实信贷业务前后台,贷后管理人员既要对客户经理出现的违规违纪、一手清、与操作流程违背等行为展开有效制衡,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服务好前台经营,保障工作效率不断实现提高,对枝节问题可以适度灵活应变,对重大事项一定要注意把握原则。以“规范发展,服务发展”为指导,保障信贷管理各项工作审慎、快捷、高效地开展,处理好“制衡”和“服务”的关系,最终实现规范服务经营。
4.6树立全面信贷管理意识
信贷管理属于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无论哪个环节出现“滞后”都会对信贷业务发展进程产生制约。因此,信贷经营部门与管理部门,要注意落实基本分工及对整体联动高度重视,能够从战略高度出发,对风险以及信贷做好控制管理,这是信贷业务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基本途径。强化整体联动需要加强构建信贷管理沟通交流平台,定期通报信息。要具有大局意识,进一步从横向提高各岗位、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严格把关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以信贷政策为指导,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提升信贷投放速度,使信贷管理取得了单方面的效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断地发现风险、堵塞风险,才能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保好驾、护好航,这才是信贷经营的基本准则。信贷管理要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充分收集客户资料,了解客户信息,加强信贷风险分析,在信贷管理过程中积极发现营销机会,加强市场营销。信贷管理的精髓体现为:市场营销策略中客户居于中心位置,在对风险做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7加快数字化转型
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大形势下,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必须加快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完善数据平台建设,结合自身对公信贷业务发展需求,深化开展数据化业务创新,搭建数字化转型系统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平台,统计并分析客户的征信信息、财务状况、信用评级等数据,全面掌握形成客户信用评估报告。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客户申请表格进行自然语言、图像处理识别等技术处理,有效提高审批效率和准确率。一方面减少人工审批环节;另一方面降低人为因素对审批决策的干扰,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审核,提升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全方位提升了客户体验。商业银行在对公信贷数字化建设中还应强化和外部之间的合作攻关,借助数字化、信息化龙头企业、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来提升业务的大数据融合水平,强化在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的提升,增加数据资源的多样性,加强跨界整合,引进涵盖多形式的外部数据资源,为搭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系统平台提供支撑保障。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可以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下系统分析企业客户群体,掌握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征、行为模式等信息。基于客户精准分析,为客户制定出符合个性化、贴合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提升改善商业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
5绿色金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目前,绿色金融也是商业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绿色金融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商业银行可以加大对生态、环保产业的支持,包括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新能源项目、减能降耗项目等,为绿色经济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调节的手段,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扩大投融资规模,有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配合对公信贷业务的开展,有针对性地设立聚焦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绿色项目贷款、新能源服务、“双碳”金融等,促进中国绿色制造发展,进而促进更多绿色产业相关技术创新的诞生,积极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商业银行要不断深入各行业、企业开展调研,找准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有效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能力。在传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之外,积极推动绿色基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绿色金融将在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中占据重要比重,是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6结语
银行信贷管理在银行整体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随着银行业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理念的提出,日益为各家银行所重视。对公信贷管理优化的目的就是追求风险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文章针对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多项对策和建议,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自身需求,做好顶层规划、转变驱动理念、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便突破当前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转型发展的瓶颈,不断提升对公信贷业务的整体水准和行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威.智能化对公信贷客户风险监测审计模型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2(11):45-52.
[2]连艳艳.银行业对公信贷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管理,2023(4):22-24.
[3]张辰晨.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优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3(11):165-168.
[4]田飞.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拓展和优化策略探析[J].中国市场,2022(34):53-55.
[5]曹业文.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流程优化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3):19-21.
[6]戴琭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策略[J].全国流通经济,2023(4):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