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田园诗中的入世精神
2024-07-20汪渭青
【摘要】道咸时期,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接连爆发,清政府摇摇欲坠,整个社会更是千疮百孔。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诗人们没有选择消极避世,而是不被传统田园诗的风格所囿。他们在田园诗里大放异彩,控诉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指摘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也歌颂爱国志士的勇敢无畏。本文旨在探讨这个时期田园诗中的入世精神的体现以及其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道咸时期;田园诗;入世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5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18
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随后,许多诗人也相继接受他的思想,开始创作田园诗,如唐代王维脍炙人口的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宋代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四时田园杂兴》)。他们有的寄居山水,有的关心农事,这些诗人在田园诗创作中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因此人们对于田园诗的定义就有了固化思维,认为田园诗就是要与“山水”“花草”“农耕”等词挂钩,无一不体现着浓浓的避世色彩,鲜有入世色彩也是表现得极其隐晦。就连在《中国文学大辞典》中都为田园诗下的定义为“指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的诗歌,立意闲适,格调清新,诗人或歌咏田园生活,或寄予高洁操守,如东晋陶渊明的一些作品。”[1]
很显然,这样的传统定义是无法囊括所有的田园诗的,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的核心是自然风光,却很少触及社会现实。但是,每当民族蒙难,社会动荡、国家危急的时候,许多抱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就会挺身而出,积极入世,反映现实,正如晚清诗人所创造的田园诗。他们把目光聚焦于政治、阶级、民生等领域,一反常态,为民而歌,以担忧国家民生的艰难和叙述自己的怀才不遇为两大主旋律,拓展了田园诗的境界,使得道咸晚清时期的田园诗极具现实主义色彩。
道咸时期是晚清的标志性时期,这个时期的田园诗与其他时期的田园诗大有不同。因其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如战乱纷飞、经济低迷、闭关锁国的现实情境,在儒家入世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使得这个时期的田园诗表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入世精神在这个时期的田园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文将从道咸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探寻道咸时期田园诗入世精神的具体体现,以求谋得此类田园诗的时代价值和当代价值。
一、水深火热:“道咸时期”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内忧外患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由此开启晚清时期。但是由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岌岌可危,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势力的入侵,最终以清政府失败收场。咸丰继位却没有改变清政府无能的局面,随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挽救危机重重的清王朝,清朝官吏如曾国藩等人为保卫清王朝而极力抵抗农民起义。但正当太平天国起义到达顶峰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多地失守。在此期间,整个清王朝内忧外患,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情形,晚清的诗人们不畏苦难,积极入世。他们拿起笔杆,开始描写战乱中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试图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希望可以改良政治,稳定局势。
(二)经济——萧条腐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经济就出现了严重的萧条现象,随着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但是死守国门的清王朝依旧坚持小农经济,而越封闭发展越困难.当鸦片被疯狂销往中国市场,大量的真金白银流出,让本就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经济分崩瓦解。究其内因,其中清王朝腐败无能的内里才更令人深省,贪污受贿的官员为了利益疯狂阻挠禁烟,大量输入鸦片,这极大损害了百姓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时代局限,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清朝政府还征收农业税、征军粮,抽取其中油水,这官场的陋习最终却由老百姓买单。农民苦于剥削与残害,清代诗人们忧心如焚,勇敢站了出来,揭露鸦片战争的苦果,抨击清政府的腐败。
(三)思想——经世致用
由于道咸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事的爆发,整个清王朝陷入了空前动荡的时期,政治、民生都惨不忍睹,因此儒家的入世思想在当时受到莫大的推崇。儒家的入世思想主张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去改变他人,去促进的社会的整体进步,旨在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这样的思想促使当时很多的文人一改乾隆嘉庆年间浮夸奢靡的诗风,转而把目光着眼于现实,使得当时的文字与社会现实紧紧相依。
道咸时期,也是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高潮时期。晚清时期的到来意味着清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社会矛盾的加剧将“实学”思想推向高潮。[2]一些士大夫开始走向“经世实学”,这是一种学术的转向,将清初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重新发扬和推崇。他们以挽救社会、挽救国家命运为己任,揭露晚清王朝的各种弊端与黑暗行径。当然,殖民者的入侵也使得这种实学思想有了二重性,开始包含某些“西学”的成分,但是无论如何,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仍然是古老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仍然是救国救民的思想。
(四)文化——自由多元
道咸时期,文禁相对松弛,使得当时的文风变得自由多元,诗人们对于诗歌的创作热情也极其高涨,如“生活文化”“生产文化”等多元的文化。诗人们在这样多元的文化下进行创作,描写那些民间的百姓的饮食起居、生产生活、教育表现等,丰富了晚清田园诗人的创作内容。
除了这些相对清新的民间文化,道咸时期的官场文化对当时的田园诗也是起到了极大的冲击,里面各种贪污腐败、空奢无能的文化层出不穷,当时的诗人们,面对如此的情形,在田园诗里发出不平的叹息与愤怒。
当然,在这个时期,也不乏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这样复杂的语境下,就注定了当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时,道咸时期的田园诗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一定是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的一个与异质文化交织碰撞的过程。
二、家国情怀:“入世观”的具体体现
(一)控诉战争中的残暴罪行
1.鸦片战争期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支离破碎的局面,民众流离失所,承受着战争带来的沉重灾难。在战争期间,许多诗人拿起笔杆,在硝烟中诉说着这场反侵略斗争,无声唱响一曲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这样的文字,不仅抨击了侵略者的残暴途径,也记录了这场反侵略斗争。
诗人姚燮(1805—1864)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亲历者。1840年7月,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家乡镇海失守,家乡失守后的约一年内,姚燮都在流离失所中度过,个人的不幸与国家、民族的危机交织缠绕,但是他没有沉溺于自己的苦难与困境而退缩,而是选择积极入世,关注国家社会的现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篇来反映当时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以及揭示民众的痛苦生活。在《北村妇》中,他这样描述道:
妾夫充水兵,战死浃江口。愿妾怀中胎,生男续夫后。
昨夜生一男,夫死妾有子。生男未一日,獐獚遍邻里。
云贼来虏村,跣足偕逃奔。妾死寻夫魂,杀妾贼之恩。
妾杀不足惜,妾死儿何存?摺衾手襁儿,河上行迟回。
一步一颠扑,蓬发面如灰。妾欲还娘家,娘家路悬悬。
指拈双银环,手招河壖船。刁民来夺衾,并夺妾儿去。
眼看将妾儿,投弃乱流渡。
在鸦片战争期间,丈夫充兵战死外地,为了家国的命运,妻子希望遗腹子可以是男孩,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保家卫国的事业,可是男孩生下还没有一天,侵略者就已獐獚遍野,妻子妄图了却自己的性命,可是看着襁褓中的孩子还是不忍留他一人在这世上,便打算颠簸着回娘家,可是这路上也不太平,妻子孩子双双遇难。
全诗没有太多的描写手法,仅仅只是白描却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力,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战争而支离破碎,诗人可以是这个丈夫,可以是这个儿子,他借这样的人物表达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无限仇恨,生动地揭露了侵略者对劳苦百姓的残酷掠夺和血腥镇压。面对此情此景,他明明可以寄情山水,选择漠视过活,但是诗人却选择站在百姓的角度,观察这一份的苦痛与灾难,诗里的每一句,无不体现着他的入世精神。正如缪南卿所评价他的那样“北村妇、山阴兵等篇,与工部新婚、石壕诸制真挚飞动,如出一手”。
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等人为了挽救清王朝,开始组建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在此期间,民众的生活因战争而造成巨大的冲击,当时的诗人们也难逃此境,因此他们将田园诗歌的内容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结合起来,呼吁政治的改良,以求保家卫国之策,字字句句都体现着入世精神。有对民生的关注,也有对国运的关心。
这个时期的田园诗应该以江湜(1818—1866)的诗为代表,道咸四十年,江湜的诗可谓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命历程,也反映了道咸时期整个政治局势的变迁。特别是江湜的家乡苏州,正是两大阵营交兵的战场,这让他的诗更加真实,更加耐人寻味。在他的田园诗歌中,《志哀九首》里表达对与亲人离别的伤感之情,《福州府席上》中记载战乱中人民的苦难与凄凉,当然也有在《闻官军进攻苏州》也表达家乡终被收复后对清军的称赞以及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他的《送友人之官(节选)》里,他还这样写道:所当急本计,先固蚩蚩氓。使民不为盗,盗乃不日赢。
他认为,要使得社会平定下来,应该要先稳固民众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他积极的入世态度,对政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为这个国家建言献策,战事可以尽快平息。
(二)指摘清王朝的腐败无能
由于道咸时期国力有所衰弱,统治者对官员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道咸时期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在《官肉谣》中,贝青乔(1810—1863)描述了官府公然讹诈百姓,用高利贷抽税勒索剥削人民的现状。黄燮清(1805—1864)在《灾民叹》“膏血饲爪牙,反噬一何毒!为我语狗彘尔:尔毋纵残酷”里也辛辣地用狗和人的关系和比喻贪官与人民的关系。杨彝珍(1805—1898)在他的《四责诗》中,分别谴责了家中的狗、猫、猪、鸡四种家禽,在《犬》中,看似责犬,实则在讽刺那些贪婪又无能的清朝官员;在《猫》中,无能的家猫不抓老鼠,与这批无能的官员一样;在《彘》中,粉刺官场冗杂,许多人员无所事事,却从老百姓处剥削着高管俸禄;在《鸡》中,辛辣地点评清朝官员内战内斗,不齐心协力抵抗外敌。这样的四首组诗,虽写狗、猫、猪、鸡,但是把清朝官员的腐败无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赵函在他的《傀儡行》中看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木偶的动作,实则是在讽刺那些如木偶般傀儡的官吏。
莫过于气愤的是清军的腐败,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能奢靡,受贿的行径屡见不鲜,还向民众征收大额的军费。正如姚济在《田捐叹》中所说的那样“吾思江南之民困征赋,犹苦丰岁无余裕;火急官府等催赋,有田转羡无田轻”,农民们苦于征税,害怕没有多余的收成可以被征,官府的官员还在等着税赋,有田的人家开始羡慕无田的人家,因为游民不必被税赋逼得不知所措。[3]农民省吃俭用、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用于征税,希望清军可以不收寒饿之苦,全力奋进,抵御外敌,可现实是,这样的赋税并没有完全用于整顿军队,而是被贪污腐败的清军官员中饱私囊。在《避乱纪事九十韵》中,郑珍就提到了清军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必然是会有反噬的效果,那时可能就是清王朝没落之时。
道咸期间的田园诗人,他们有的生在民间,有的把目光投向民间,他们亲眼看见老百姓在征税的负担中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因此他们用文字的方式来提醒着当朝的统治者改变这腐败奢靡的局面,也希望清王朝可以强大起来引领清王朝奋起崛起,这都体现了当时诗人们积极的入世精神。
(三)歌颂爱国志士的勇敢无畏
清王朝软弱无能、贪污腐败致使民众苦不堪言,但是还有许多的能人志士抗战在一线,为拯救着这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而努力。诗人贝青乔,出身低层士人家庭,但是当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加入了浙东和浙西进行抗战,他的诗中,既刻画了一些地区被战火洗劫的惨象,也揭露了种种官吏贪污腐败的示例,但是也不乏目睹那些爱国将士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如他在《咄咄吟》当中写到的那样:“右臂为夷炮击断,犹以左臂执红旗;臣自死忠儿死孝,九原挥泪拜君恩。”将士们首当其冲为国捐躯,身受重伤也依旧心系祖国,这样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实在令人动容。除了这些高级军官,贝诗的笔下还有下级官吏和平民英雄,“有群夷挟一村姑,妇故健,手捣衣杵乱击,夷乃逸”,一位老妪面对敌寇,不甘示弱,也是选择拿起属于自己的武器——捣衣杵,来抵抗面对,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硝烟弥漫又贪污腐败的不良风气中显得尤为珍贵。贝青乔所歌颂的这种爱国志士的勇敢无畏正是在呼吁其他的人民群众和官吏可以为了国家的危亡挺身而出,救清王朝于水火之中,这字里行间也恰恰体现了他的田园诗中浓浓的入世精神。
广州诗人张维屏的一生走过了八十载,经历了乾嘉盛世,也经历了道咸衰世。他是我国近代前期年寿最长的一位作家,因为跨越了1840年前后的两个时代,处在历史交汇点上,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曾经他的诗歌清新脱俗,直到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列强入侵,他的诗歌风格周边,创作了一系列爱国诗篇来歌颂在道咸时期英勇奋战的爱国志士。当他面对英国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彻底激发了他内心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三元里》和《三将军歌》,在《三元里》里,他这样写道: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张维屏在《三元里》真实地记录了敌人的残暴罪行,同时歌颂了中国人民团结御敌的伟大精神。英国军队在三元里一带骚扰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但是面对这样的掠夺,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同时赶来御敌,无论男女老少都义愤填膺,合力摧毁敌人,誓死保卫家室,就算不是主力军的妇女儿童也都挺身而出,没有武器,铁犁、锄头也都是御敌武器,这场我国近代人民群众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给了敌人沉重打击。张维屏回忆这场战争时说:“耕锄之器,皆可为兵,进过之流,咸知敌忾,于是围其夷目,歼厥鬼渠,亦足使浪子惊心,枭徒丧魄,闻者无不称快,而尚恨未痛剿也。”[4]
三、兴邦定国:“入世观”的社会价值
钱仲联先生曾经指出:“衡量诗歌,要看现实性。无论山水、恋情,只有与社会现实有关系,反映了时代社会者才为主流。写时代社会须有本领和独到的观察,而这些都需要学问。”[5]
(一)时代价值
1.以诗存史
道咸时期的田园诗将当时的时事热点写进诗歌中,展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现状,可谓是“以诗存史”,也体现出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6]战乱时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如姚燮在《邻仁于野田获马招予试骑之感得二章》中写的那样:“乱后田园都失主,弃馀兵甲半沈河。人间何处塞翁在,穷壤应无伯乐过。”在道咸时期诗人们的文字中,我们仿佛就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像,有残暴虐杀民众的敌人,有奋力抵抗的民众,有冲在一线的军人,或许会有胆小畏缩的官员,但那都是那个时期各色各样群像的真实写照。若是没有他们的文字,我们也无法走进那个时代。
2.呐喊呼吁
道咸时期是中国百年耻辱的开始,鸦片战争接连爆发。内外交患之际,复杂的内外环境导致官场的风气逐渐萎靡腐败,官场中的官员党派林立、斗争频发,清朝的官员俸禄较低,要养活一家老小,使得许多官员开始贪污腐败。虽然清政府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并采取高薪养廉的方式,这个方法的后果就是使得官员贪污腐败的情况愈演愈烈。针对清政府的腐败、清军的贪污受贿以及清朝官员的赏罚不公,道咸时期的诗人们开始在田园诗中表达不满、针砭时弊,希望清政府可以看到世人的呼吁,改变清军萎靡不堪的现状,改变现状,改良局势。
在鸦片战争之前诗人们勇于参政,鸦片战争爆发后,诗人们积极抗敌。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一改风花雪月的诗歌风格,聚焦现实,字里行间都在探寻救国救民之策,体现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适应社会
这样的田园诗,与以往传统意义的田园诗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和现实局势的需要,这使得这些诗歌既有抒情的特点,又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了社会效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打破了乾嘉时期的沉闷,诗歌创作所体现出的诗史精神、回归诗教传统、崇尚真诗,是自清初确立的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的延续和推广。[7]道咸时期的田园诗不仅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有对家园被破坏的愤慨,也有对爱国志士的赞扬,这些直抒胸臆的情感无疑对当时战争中的军队起到良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同时也有对当时清政府不作为且无能力作为的无奈,在呼吁清政府改良局势的过程中,当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看到这样的为民众着想的诗歌与言论,欣慰与感激之情定是油然而生。当时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文字,当时的民众也需要这样的士气。
(二)当代价值
以诗存史,以史为鉴,回顾历史,回顾那个过往。研究道咸时期的田园诗歌还须置道咸时期的田园诗于外,从现实的角度去探求其当代价值,真正发掘其诗歌所表现的“入世精神”对新时代的启示。
1.对个人
儒家的入世精神不仅影响着战乱年代的清王朝,更是影响着21世纪的我们。这激励着人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才能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得越来越好。[8]道咸时期的官员们利用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以权谋私,用财政饱私囊而不顾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危难时期,也不顾人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对现在21世纪的新青年而言,修身乃是头等大事,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被利欲熏心,永远保持清廉正直,永远做党和人民的拥护者,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为国家献力,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2.对社会
道咸时期的田园诗人们一改以往的归隐田园的风格,而在国家危难时期选择积极入世,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巨大鼓舞。现代社会也无一不受着这样思想的引领,我们的国家提出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9],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阶段,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和经世致用精神给我们的民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对世界
儒家的入世精神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这样的精神将人类与整个世界放在一起,让人类清楚地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精神,鞭笞着那些自以为可以独善其身实则早已陷入环境危机的人去积极关心人类生活。儒家强调和平、仁德、积极入世,当代中国,面对西方的霸权主义,中国绝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是当真的危难来临,中国也绝不后退。当今世界,我们追求的是稳定、和谐、有序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而这样的国际政治新秩序需要全世界共同的努力。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0]所以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是面对乱世,也不反对归隐。归隐的诗人在山水间也没有减少对朝政的关注。面对乱世无能为力,面对志向无处施展,他们是无奈归隐,是带着抱负未遂的遗憾的归隐。他们是行动上的归隐,内心依旧是渴望入世施展抱负的。
参考文献:
[1]刘蔚.论宋代经济对田园诗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97-102.
[2]葛荣晋.晚清经世实学概说[J].清史研究,1993,(04): 60-67.
[3]李志国.清代田园诗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黄刚.诗人慷慨赋同仇:略论近代诗人张维屏及其爱国诗歌[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5]钱仲联.清诗精华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7.
[6]李志国.感时念世的诗性精神——清代田园诗研究专题之四[J].名作欣赏,2019,(18):7-8.
[7]李晨.道咸两浙诗歌流变[D].苏州大学,2018.
[8]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3):9-12.
[9]黄湄,徐平.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新时代回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
[10]辜鸿铭英译,王京涛评述.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7.
作者简介:
汪渭青,女,汉族,浙江杭州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