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神话记忆到历史记忆 : 对后羿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化过程跨文化比较

2024-07-20谢新徐绮辰吴漾晨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本次研究是针对后羿与赫拉克勒斯两位东西方典型历史人物的神话化进行跨文化比较,主要通过文献查找、典籍研究的方法对两个人物的神话化过程进行溯源并对其神话化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对两者之间从神话记忆到历史记忆的比较研究,发现了神话与历史的内在融合,本次研究也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了东西方各自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后羿;赫拉克勒斯;历史与神话;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4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16

当下的学者对神话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神话是指由先民幻想出来的,不自觉的,反映社会与自然的故事。而袁珂提出:“广义神话包括神话(狭义神话),传说,历史(包括神话了的历史和历史化了的神话)。”本文探究的神话概念以狭义神话为主。历史和神话的关联可以从神话历史化和历史神话化两个角度来看。

神话历史化,即在神话流传过程中,被古人当作历史的一部分记述下来。这一概念是受西方神话学影响而建构出来的概念,因此自然神话历史化在西方普遍存在,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不过也有类似情况存在,以羲和为例,《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①这是羲和为日母,因此在神话中,日神即为羲和,而在历史记载中,羲和便演化成了羲氏、和氏,他们的身份也由日神转化为了日官。

历史神话化。在狭义上即历史故事在古人的流传过程中被神化,其人物被赋予神性,历史是神话产生的根源。一种是不自觉的,即在无法正确认识世界的情况下产生的“曲解”,一种是自觉的,可能是为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的教化目的进行的有意识的演化,但受天命观的影响,仍保留一定的不自觉性。

远古时代的古人对神话与历史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导致神话历史化和历史神话化两种现象的出现。由于先民的智慧未完全开化,容易混淆这两种现象,但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历史记忆与神话记忆逐渐分离。本文探究的后羿神话是基于社会与自然对历史人物再创造的神话。

一、历史人物羿的历史神话化过程

后羿作为历史人物神话化的典型,关于其历史原型的探讨众说纷纭。如《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论后羿射日神话的产生与演变》,就探讨了后羿神话从产生到定型的过程中,融入了宗教、政治、伦理因素,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并被再创造。再如《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论羿与后羿》,是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古文献资料,指出羿和后羿应为两人,溯源了羿的身份。通过研究古籍文献,将后羿原型的溯源大致分为两种:一说羿为有穷氏部落善射之人的统称,一说羿是古时有穷国的国君。其神话化的过程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演变为中华文化特有符号。

《说文》中对“羿”一字的解释为:“羽之羿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从羽开声。”这句话有三种理解。其一为鸟张翅旋风而上;其二为夏代有穷氏国君;其三,在现代汉语中,“羿”的偏旁是“羽”,羽即箭矢;下部分是“廾”,意为“两手捧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羿”有射箭的含义,即唐尧时射师。

(一)历史溯源

1.部落文化说——有穷氏

历史事件距现代的远近是关系历史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后羿神话流传千年,关于其原型自然是众说纷纭。除了后羿代夏中所提到的有穷国君后羿,“羿”也在上古部落善射之人的代称中被多次提及。《山海经》中“帝俊赐弈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②,是将后羿神化为被帝喾派遣民间体恤民生的夏朝有穷后羿,而《帝王世纪》记载:“羿,有穷氏。帝喾以上,世掌射正,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鉏,为帝司射” ③,羿是帝喾的下属,被帝喾赐予弓矢,是射师。在神话与史书中后羿身份不同却有相似之处,说明了神话化的过程会将历史杂糅。在天地体制中,“帝级管天,后级管地”,有“皇天后土”之说,所以这种情况下“后羿”的“后”也由此而来。后羿在文献记载中还有“夷羿”“仁羿”的别称,如《楚辞·天问》记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就有提到“夷羿”。《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指出夷是善用弓箭的东方之人,是善射者的一种代称。《山海经》中提到的“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袁珂在其译注中解释“仁”是“夷”之借字,“仁羿”就是“夷羿” ④。“羿”同时也被认为是上古时期部落族群的代称。在古代氏族社会中,首领的名字常常是一个部族的代号,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古代的“羿”是古代族群的称号,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别称,都只是对这一个族群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角度进行的不同记载,这一支部落经历了帝喾到太康多年历史,以此解释“羿”为何会在记载中出现在不同时间段。⑤

2.后羿代夏说

对于后羿的历史形象,学界仍存在争议,此处先探讨“羿”为有穷国国君后羿这一说法。我们熟知的神话“后羿射日”的历史原型便由此而来,《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了这个故事:“……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⑥

在历史上,后羿则是夏帝太康时期与夏敌对的另一部落的首领。夏朝建立后,夏启昏庸无度,太康继位后沉溺山水不理朝政,有穷部落首领后羿趁机夺取夏都斟鄩的军政大权,而后本欲另立为王的后羿遭到了群臣和其他部落首领的反对,转而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帝。仲康死后,其子继位,与后羿抗争,但力有不逮,无法对后羿造成威胁,这时后羿的力量已经十分壮大,自立为王的时机已到,于是逼迫其交出帝位,自立为夏王,号“夷羿”。“后”是夏代君主的尊号,于是也称“后羿”。这与《左传·襄公四年》中所记载的“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相符,而后“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 ⑦

将后羿射日的神话与后羿代夏的历史对照,可以看出明显的联系。后羿以弓箭射日,与有穷国君善射相对应;后羿射日故事中的十个太阳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是帝俊的后代,“射日”本身其实是一种肃清行为,与后羿代夏中后羿存在的肃清活动相对应。由此看来,后羿射日是部落战争的神话化描绘,是后羿代夏历史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变,也是历史神话化的重要表现。

(二)神话化过程及原因

刘毓庆先生在《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中提出:“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确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在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中,英雄形象“羿”是善射的代表,在这一时期,清晰的文字记载稀缺,大都由百姓口口相传,以致对“羿”形象的真实面貌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智慧尚未完全开化,思维方式带有神话色彩,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他们在描述事物时会带有不自觉的主观臆想和创造,于是历史被讲述时便带上了神话的印记,通过神话的方式被展现出来,正如袁珂先生所认为的“大部分神话并不都是凭空虚构的,总会或多或少曲折地反映出一些历史的面影来” ⑧,这些历史的神话化也正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根源。

先秦发展至西周时期时,在文献记载中羿仍作为典型的善射人物存在,但羿的形象已有初步的神化。虽然这一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进步,但并不是彻底的、完全的进步,仍然会受到神鬼思想的束缚,因此古籍作者会将个人想象投射在文学作品上,如在《天问》“帝将夷羿”的故事中,后羿就是有一定神性的英雄形象,是承载天命行事的射官。⑨

到西汉《淮南子》时,后羿已经基本完成神化的转变,最为明显的就是新出现的后羿射十日的神话。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生活中,旱灾频发,人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甚至有生命危险,后羿射日这一神话故事中“十日并出”象征的正是大旱,而“射日”则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抗争,体现出先民的自然观从对自然的无知到反抗意识觉醒。除此之外,受到时代风尚、语言谬误和人类夸张本性等方面的影响,历史在记载和传承过程中逐渐神话化。⑩

在后羿历史神话化的过程中,后羿“善射”的英雄形象从未改变,成为凝固的民族印象。在后世,后羿神话不断发展,后续形象也逐渐丰满。对后羿神话的扩充也受统治者天命思想的影响,有意识地利用历史神话化为其自身统治提供合理依据,如羿求得不死药、嫦娥偷灵药的神话,本质上是神灵崇拜,而古时“君权神授”思想正统,统治者出于社会教化、巩固统治的目的,将这些历史神话化并在民间大力宣扬,稳固国家权力的根基。

总之,历史神话化的原因大致为文明的进步、宗教政治目的及人民反抗意识的觉醒等。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智慧逐渐开化,思维方式也渐趋理性,意识到社会与自然的规律,渐渐脱离神话,但出于创作的艺术性,也产生了一定的神话历史化。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即使神话历史化的现象有所存在,但历史神话化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二、赫拉克勒斯神话与历史的融合

(一)赫拉克勒斯原型考

关于赫拉克勒斯的历史人物认同,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本土神”,此观点认为赫拉克勒斯是希腊本土神话中英雄人物,原型是梯林斯的一位领主,其人骁勇善战,故神话中以“十二功绩”彰显;另一种则认为,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是外来神,由埃及神话中十二神之一的赫瑞沙夫演变而来。

人们对赫拉克勒斯人物的熟知与其是“本土神”的观点,主要来自《荷马史诗》的记载,荷马有感于这位领主的光辉事迹,通过想象构思了“十二功绩”的故事,故事中赫拉克勒斯与猛狮、野猪、公牛等猛兽搏斗,战胜亚马逊女王,摘取金苹果,判服三头犬,勇猛异常,但赫拉克勒斯并非完全的“神”,他是半神、英雄,是带有反抗色彩的人物。⑪

第二种观点的提出,主要来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据说他游历亚欧多地,对诸多神话故事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探索。希罗多德对赫拉克勒斯神话的历史考证也是如此,他认为赫拉克勒斯的原型来自埃及,“关于赫拉克勒斯,我听说他是十二神之一……埃及的赫拉克勒斯是埃及人的一个古老的神。”而在希腊神话中,成神后的赫拉克勒斯并不在十二主神之列,并且根据时间推测,埃及不可能将一位希腊英雄尊为本土神明。希罗多德注意到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原名阿尔刻得斯,在女祭司点拨下依据女神赫拉之名更名为赫拉克勒斯,他为此特意探访了腓尼基和塔索斯,发现了赫拉克勒斯的三座神殿,都由腓尼基人所建,并且建造时间早于赫拉克拉斯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时间。这些实地的考察使希罗多德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赫拉克勒斯来自东方,是一位不死的神灵。⑫显然,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是在埃及神基础上重新创造的产物。

希罗多德所说的埃及神赫拉克勒斯在埃及的原型是赫瑞沙夫。他是白羊座之神,是能够创造生命并自我创造的父神。关于赫瑞沙夫的最早的神明崇拜的记录是古老的巴勒莫石碑上的铭文,它的时代远远早于希腊神话对赫拉克勒斯的记录。在古埃及神话中,有一座根据赫瑞沙夫名字建造的献给神灵的城市,叫做“赫奈斯”,而希腊神话中赫瑞沙夫更名为赫拉克勒斯,赫奈斯也与赫拉克勒斯完成第十件功绩之后命名的“赫拉克勒斯之城”相对应。此外,在庞贝的伊西斯神庙中发掘的一块石碑中,详细记录了赫瑞沙夫入梦保佑了埃及大祭司索姆图特弗纳赫特,在古希腊侵略之时及时撤退最后安然无恙的事迹,这与希波战争中在赫拉克勒斯神庙中暂歇的军队受到神灵庇佑的情节相一致。⑬

古希腊人认为“神话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神话”,荷马史诗本身就是古代神话和英雄传说的合编,其历史与神话部分难以完全分割;而希罗多德由实地考察所得出“赫拉克勒斯原型为埃及的赫瑞沙夫”的结论,也是一种在已知范围内的合理猜测。古希腊人将历史与神话杂糅,从而导致了赫拉克勒斯如何神化的问题无法被后人准确考证。

(二)赫拉克勒斯的神话化原因

赫拉克勒斯的神话化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血脉传承的正统思想与政治宣传功能。在古典时代,雅典和斯巴达争夺整个希腊的领导权的斗争中,多利安人以赫拉克勒斯子孙身份自居,将其占领希腊领土的行为称作重回故土,夺回“故有王权”,目的是淡化其外来者身份,为其发动民族战争提供依据和合理性。赫拉克勒斯历史的神话化在多利安人的宣扬下使其发动战争、占领领土的行为具有了正当性,而由于在古希腊人的思想观念中,“神话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神话”,因此回归故事也更为希腊人所接受。

英雄崇拜和对人的幸福生活的追求。神话中赫拉克勒斯骁勇善战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古希腊人对其的神话化正体现了民众对于自然的敬畏心理。来自大自然的灾难避无可避,所以人们渴望借助英雄的力量来对抗自然,排解现世的苦难,这是一种英雄崇拜。埃利亚德(Mircea Bliade)提到:“它(对抗不可逆转的时间)将人们从死亡的时间重量重新解放了出来,使人相信自己能够删除过去,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再创新世界。” ⑭这恰恰印证了古希腊人神话化赫拉克勒斯是为了通过了神灵逆转时间,与自然相抗衡,从而获得新生的和新的幸福生活。

自由民主的文化环境。希腊的政治结构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希腊人民能够拥有开放自由的文化创作环境,这为赫拉克勒斯神话故事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优渥的地理条件。希腊半岛多山,平原稀少,这促使古希腊人发展了强大的航海贸易业。海洋贸易的兴盛极大便利了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这为赫拉克勒斯神话故事的传播和丰富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后羿与赫拉克勒斯神话化过程的跨文化比较

后羿神话与赫拉克勒斯神话的神话化过程基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虽然差异很大,但并非没有相同之处。后羿和克拉克勒斯在形象上都是英雄和半神,并且在他们自己的神话中,都存在为民除害、与其他神竞技的故事情节,譬如后羿射了化身白龙的河伯冯夷的左眼、赫拉克勒斯为了美丽的伊阿尼拉与河神阿刻罗俄斯对决,都是与传说中的河神形象有所冲突。后羿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也有共同的原因,如上古时期人民未开化,会混淆一部分历史与神话,那时中西自然观相近,具有对鲜明的反抗自然的意识。后世的演变与传播也都出于上位者治理的需要。

赫拉克勒斯式的英雄人物在古希腊神话中十分常见,但类似后羿的英雄人物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较为少见。中国古时崇尚实用主义和人民本位的集体英雄主义,因此后羿要做实事,射掉太阳为民除害。古希腊航海文化产生的冒险精神与个人英雄主义则注定了赫拉克勒斯的神话充满了冒险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赫拉克勒斯具有完整的人性,有情欲、会犯错,相比之下,后羿神话则会在传播过程中将缺点隐去,将其塑造成较为完美的“神”的形象。从后羿和赫拉克勒斯神话化过程的差异中,也能看出中国神话体系与西方神话体系之间的区别。中国神更强调其独立的个体。后羿虽功绩累累,但最终未成神,而是被贬为凡人,他的人物经历走向基本只与他个人的功过相关。西方神则更强调血脉继承,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之子,名字也承于女神赫拉,最后基于名正言顺的身份来历顺利成神。

这些异同源于中西之间地理、政治、经济等的巨大差异。古中国是部落文化,文明发源于江河;而古希腊是城邦文明,文明发源于海洋。中原地区与沿海地区具有巨大的地理差异,气候、文化各不相同,古中国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促进集体主义的发展,古希腊先进的航海技术与商业发展则推动了冒险精神的发扬。同时,希腊繁荣的航海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神话的传播。

总之,后羿与赫拉克勒斯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神话化的过程有所不同。后羿的神话记忆与历史记忆在神话化过程中逐渐分离,赫拉克勒斯神话则是神话与历史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注释:

①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②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③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袁珂:《山海经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⑤马卓娅:《后羿神话的产生与流变》,西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⑥刘安:《淮南子》,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⑦董治安:《从上古神话到历史传说——谈羿和后羿故事的演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⑧袁珂:《中国文化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⑨陈蕾:《论后羿从史话到神话、仙话的形象流变》,《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2年第35期。

⑩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

⑪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⑫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⑬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⑭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