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然与自适中游走的林和靖

2024-07-20张天昱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林逋的文学成就可以追溯到他独特的个性——特立独行的隐逸行为和冲淡平和的人格。其作品准确地表达出他的精神世界,其描绘了西湖孤山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展现了他隐居的心态和情感,反映了他在生活中的自由自在和闲适。这些都显示出他在文学领域的特殊审美,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他喜欢隐居自然,点缀自然,融入自然。笔下的诗作充满着山野气息和对自然美的爱。向内追求超脱悠然的空灵心境,向外追求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同调。既是自然又是生活,不断寻找自适的生存方式以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林逋;诗作;自然;自适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3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12

林逋并非是隐逸的开天辟地第一人,然而,他却表现出新的特点和风格。梅尧臣在为《林和靖先生诗集》作的序中写到“咏之可以忘百事”,林逋清醒之下的回避,不为俗世耿耿于怀而郁郁寡欢,不必为政治裹挟,是以庄子哲学为基础的追求自由,顺应自然。“庄生已愤鸱鸢赫,杨子休讥蝘蜓嘲。”(《湖山小隐》)他以这种方式展现了他对于荣誉和地位的态度——冷漠而超脱世俗。“庶将濠上想,聊作剡中游。”(《中峰行乐却望北山因而成咏》)是一首充满自我满足感的诗,“濠粱观鱼”主要受到庄子影响,它以“濠粱观鱼”的故事作为象征,表达了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生活态度。同样地,林逋对于陶渊明的敬仰也是相当的,他觉得“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满足自我,而只有当我们的内心真正感到满意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富有”。每次他的心境达到一种满足感的时候,并不是家庭和事业成功带来的快乐,也不是金钱财富所能给予的喜悦,而是“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他热衷于寻找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所在之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许多诗歌都借鉴了陶渊明的一些名篇佳作,如“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首诗写的是五六月的季节里,躺在北边窗口的地方,感受到了一丝丝清新的空气,认为自己已经是古时候那些隐居的高尚人物之一。而林逋所写的《夏日即事》一文中也提及“北窗人在羲皇上”,这明显是在模仿和改编陶渊明的作品,并将这种意境融合进了他的诗词之中。

出于以上种种基点,他的诗作“绝俗高洁,得天地之顺情而近乎道”。他在自然山水中沉浸于静谧的环境,超越了物欲横流的束缚,勇敢地投身于清幽宁静的山水之中,以一种平和而淡泊的态度面对一切。相比其独特的审美,他的人格魅力更加深入人心,抛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展现出一种高尚而超凡的品德,同时也为后世的文人开创了悠游自在地沉浸于自然的生活榜样。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林逋在与自然的共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自然观。青山绿水间,林逋尽情展示着无人踏足的清幽寂静之画面;切实生活中,又表现出自给自足所带来的不亦乐乎的生存之态;在与大自然共同的生活过程中,依赖自然界生存的动植物本是“无情之物”,但在林逋笔下它们大多能沾染人类的气息,作为人类的亲密伙伴共存,他将它们融入人类的文化中,使得大自然变得更加生动、有情有义。林逋的作品表明,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他们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相互尊重,共同享受着宁静而舒适的生活。他倡导一种不求回报、只求自由的生存态度。其尊重自然,又对世界充满善意和温情,是一位与自然和谐共处又时刻关注自身需求寻求自适生活的诗人。

一、隐居自然

林逋隐居孤山二十年,宋真宗听闻他的名字,便慷慨赠送“赐粟帛”和“岁时劳问”的厚礼,以示尊重。当他的年龄逐渐增长时,他在自己的居所附近建立了一块自制的纪念牌匾,并在上面题词:“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这种宁静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宋朝的天圣六年的结束——也就是公元1028年时去世,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被赐予“和靖先生”作为谥号。

在世时其远离政治喧嚣的困扰和烦恼,投奔于山水自然之中,林逋的心态是放松轻快的,他享受着纯粹、幽静的山林生活,他在浩渺无垠、永恒不变的自然界中汲取养分,激发创新灵感。从自然山水中寻求快乐,品味着隐居的乐趣。从其对于山居日常和自然环境的景色描写可见闲适淡泊的心境和归隐之乐。

他选择在西湖孤山隐居,这里的每一个山峰和每一片水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因此成了他歌颂的主题。而林逋的独特趣味就是泛舟湖上,悠闲地欣赏西湖美景,所以许多诗歌都是围绕西湖展开的,这些诗歌大多是关于西湖的美丽风光的。比如:“天竺横分景物宽,孤山背后泊船看。林藏野路秋偏静,水映渔家晚自寒。拂拂烟云初淡荡,萧萧芦苇半衰残。舂锄数点谁惊起,书破晴云粉字乾。”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令人叹为观止。诗人在孤山背后的停船上观察着周围的景色,天竺山横亘其中,景色宽阔。林藏野路无人踏足,秋日里更为静谧,湖水倒映着渔家,水气伴随着夜幕降临散着寒意,尤显自然的宁静。微风吹拂烟云,芦苇的衰败,水中的白鹭,任何一副景色都能感受一番西湖孤山上安静惬意的隐居生活。

感受美景的同时,林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以躬耕者自居,是个真切的山里人,自力更生,靠自然而活。所以在他的诗中不乏美景,也不乏关于劳作的描述:

“南峰有客锄园罢,闲倚篱门忘却归”(《孤独山的眺望之后》),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结束了田间劳作后回到家园的情景,他手拿着锄头,站在大门前一动不动,好像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因此忘记了回家的路程,我们对他在辛勤工作后的自在与满足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壁垣衣钓具腥,已甘衡泌号沉冥。”(《深居杂兴六首,其一》)这句话描述了他居住的环境和内心的感受—他享受这份宁静和平凡的日子,不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峰后月明秋啸去,水边林影晚樵还。”(《深居杂兴六首,其三》)这是另一段关于作者日常生活的描写—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会去砍柴,然后带着满载的木材穿过树林回家休息,这里充满了自然的美丽和和谐气息,也表达了一种宁静的心境。“坐钓行樵那不倦”(《病中,其一》)坐在岸边钓鱼,行走在山林樵木之间,诗人并不感到疲倦,此诗尽管描绘的是作者在病中的生活状态,但对劳动可见是持赞美态度的。在《小隐自题》一诗里,“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描绘了这片安详的地方,茂盛的竹子环绕着我的住所,其间流露出一种清新、深邃的美感。悠然的水边,一只白鹤长时间地驻足观望;忙碌的小蜜蜂则显得有些慵懒,对花的关注度也降低了许多。在这里,作者巧妙运用“闲”与“懒”这两个字眼,把他当时的心情融入了这些原本没有情感的生物之中,展现了一种幽默且富有趣味性的描述方式。竹树绕庐的清幽之境点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把当时的心绪和感受融入自然景观中,从中可见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描绘的都是一种恬静而又美好的生活状态,林逋把它们融入诗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凡尘的宁静,也体会到一种从容不迫的快乐。打渔,砍柴,锄园,磨茶等等的劳动生活景象随处可见,林逋认为,在日常的阅读和休息时间里,他都很享受在“生存”中所伴随的大自然的美景,他也喜欢为“生存”而付出的劳作,他的心态很愉悦。他认为,写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把握住内心的感受,去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平和宁静的自在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方式,正是恰如其分的隐居于自然。重归荒野,倾听自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良性关系。

二、妆点自然

站在孤山的顶峰俯瞰整个西湖的美景,林逋的心情豁然开朗,因此他在那里选择了一块地方开始建造自己的住处:用泥土砌起围墙、搭盖草屋、编制竹子做栅栏,并构建了一个小楼作为居住的地方。自此以后,林逋把剩余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对孤山的建设中,装饰了湖泊,培育了梅树和竹子,使得这座岛屿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西湖佳话》中的墨浪子形容林逋:“当来到此处,心情畅快,仿佛被封赐一般,便立刻建起一座楼房,每天把石头放置一块,种植各种花草,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孤山的景色已经大不相同了。那里种满了桃树、李树,有紫色和黄色的花朵盛开;还有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其中还有月桂和荷花;所有的植物都长势盎然,但对于梅花的钟爱更胜一筹。园中的梅花随山水而生,围绕房屋,在栏杆旁边高或低地矗立,没有一处不是梅花。”自居之处起始栽种梅花后,他便将其扩展至房屋周边,无论是何地都可见其身影。对林逋来说,梅花是生计之本,灵感之源,凸显了他清疏淡泊的隐士形象,可谓是“一生受用皆梅花”而林逋也开启了梅花写意之滥觞,赋予了梅花新的审美价值,促进了咏梅文学的发展。《山园小梅》中描绘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堪称赞美梅花的绝唱,展现了他对于梅花的深入认识和感悟。梅树高耸入云,寒风凛冽,月光柔和,河流悠远,梅树与河流的景象互为衬托,构成一个宁静而优雅的氛围,梅树的优雅独特的风采栩栩如生。“宿霭相粘冻雪残,一枝深映竹丛寒。不辞日日身旁立,长愿年年末上看。”被雾气和冰雪覆盖的梅花依然挺拔,其一枝独秀地矗立于竹林之中,显得格外清冷而孤傲。虽然它每天都要面对寒冷的环境,但这并没有让它的生命力减弱半分,反而使之更加坚韧与顽强的长久期盼每年年末的到来,林逋颇有借助梅花来表达自己高洁自许的情怀。

对竹子的热爱程度并不亚于对梅花的林逋,他通过培育竹子来确保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它。他在他的文学创作里经常提及居住地的松树和竹子,特别是竹。根据清代学者王复礼收集整理的《孤山志》(收录于《丛书汇集续编》)中的“种松”和“栽竹”部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关诗人林逋的诗歌信息,尤其是在“栽竹”这一章节下面,我们发现了大量林逋的诗词,条述其与竹“四时不忘”“人己共乐”“新旧堪赏”“生死与俱”“阴晴烟露无一不入诗也”等等,这足以证明他对竹子的钟爱和重视。“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馀。”(《小隐自题》)描绘了诗人居住的房子被绿色的竹子和树木围绕着,空气清新而宁静,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何期桂枝客,来访竹林居。”诗人在《喜马先辈及第后见访》中描述强调的是青松翠竹,表达对其的情有独钟。之所以喜爱是因为竹子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它们的存在使得诗人的居所更加宁静、独立。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竹谦梅傲被视为清高无求、坚韧不拔的象征,这种清新雅致的物品赋予了人们深厚的人文情感。可见林逋对于自然的改造是自己的情感投射,让自然都沾染上了他的色彩。在经营好自己生活的同时,还能关照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隐居生活有着文人雅士的风采。他被大自然所接纳,同时也在持续适应着它。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其自然因人类的塑造ec3429c89fea2d098b847afadfe5b9c5918aa2d3f4880eface95b313adf8413c而更具活力,孤山也因林木茂盛而享有盛名。

林逋的超凡脱俗,超越了普通人的追求,追求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宁静。尽管他的诗作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都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到魏晋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他并没有如许多魏晋文人那样过着狂放的生活,而是有着与他们相似的精神向往:自由,并始终努力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寻求自适的生存态度。

三、融入自然

林逋的诗歌里都是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认知,没有丝毫功利色彩和政治倾向,可见他是一位关注自我,表现自我的诗人,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的同时还会经营好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实现其自适的生存态度。

众所周知,林逋被称为梅妻鹤子,因为他以种植梅树和养鹤为生活方式。梅树和鹤已经成为林逋重要的象征。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一书中,提到了林逋选择在杭州孤山定居生活。他在那里饲养了两只仙鹤,他常独自乘船游览西湖的寺庙,并与外界的高僧和文人墨客进行交流。林逋指示门童,每当有人来到他的住处,就会放飞笼子里的鹤,一旦看见,他就会驾船返回。这样他给予了鹤与人交流的方式。“深林摵摵分行响,浅葑茸茸叠浪痕。春雪满山人起晚,数声低叫唤篱门。”《呦呦》描绘了林逋在山林中偶遇小鹿,并将它带回家的情景。当晨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时,小鹿轻轻地叫醒了起床较晚的林逋,这种和谐而悠闲的氛围在鹿和林逋之间表现得十分细腻。再如“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猫儿》)作者为了表达自谦之意,赋予了猫儿如人一般的情感。

如上所述,林逋把众多生物当作人来感受,赋予他们人的习性,冠之以人的情感,与他们同声同频,密友一般生活在一起。他拥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生活方式,可以摆脱世俗,在一片自由的空间里畅快呼吸,感受生命的美好。

中华文明的先民深知自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宝库,也是人类心灵的港湾。先秦时期,他们更是将其视为精神的源泉。尽管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百家争鸣,涌现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它们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支持和思维启发的。因为中国的传统哲学多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解答生死之玄关。哲学旨在揭示宇宙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将人类与自然融合的方式。除了哲学家,最能够把握这一点的人,无疑是诗人。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山水自然与诗人的思想密不可分,它们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场所。这是因为大多数古代诗人都受到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他们把对山水的热爱和思考融入了他们的作品中,从而表达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山水被视为一种解脱的象征,它们能够帮助诗人摆脱心中的痛苦。以山水为诗,化自然景物为各种吟咏意象,赋予自然以丰富的人文色彩,给予主观情感。或许由于景物的触发而引起诗人的共鸣与联想,又或许诗人的主观悲慨哀叹等情绪,使得其所见的自然都沾染了悲慨哀叹等情感色彩。显然,自然风光是人类喜欢的地方,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的内在需要。快乐的时刻,我们欣赏美景,悲伤的时刻,我们却又感受到美景的存在。将这种美景与我们的内在联系起来,就能达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因此,隐者们不仅是为了躲避现实,更多的是寻求心灵的宁静,以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个人的成功与影响力不仅由其创作的作品的显现价值决定,也受到其日常行为中体现的生活理念的影响,同时,其诗词带给人们的深层次的美感和启迪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这种潜在的力量更为引人注目。例如,林隐士就是这样的例子,他在描绘大自然的元素时,主要取材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因为他的一系列诗篇都反映了他真实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揭示了他的纯洁的心灵世界。也是其创作的独特之处——将自然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古代中国人尊崇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就是天,而人类则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与人,人与动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构建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群体。而林和靖就仿佛让人们回到了原始的生活状态,抛开了世俗的纷扰,保留了人类天生的特质,这样就能够摆脱外界的压力,重新获得内心的自由。在这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深刻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它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理想审美的追求。

人本与自然界同属一个本质,林逋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深入理解和关注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改造与整合,塑造了一种宁静清新、舒适自在、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墨浪子.西湖佳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御览孤山志[G]. 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4]钟婴.林和靖与西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5]林逋.林和靖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