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优化: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乡镇区划调整
2024-07-18刘乐鑫
摘 要:乡镇是最基层的国家政权单位,乡镇一级区划的优化调整有助于改善城乡基层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乡镇区划的横向调整主要表现在治理空间、发展模式和治理结构三个维度,三类模式的调整可以实现乡镇治理结构的横向优化。治理实践表明,乡镇一级行政区划调整主要体现为横向层级上的功能性改革,其成效包括空间格局优化、资源分配提效、治理结构重塑和服务效能提升;内在逻辑则蕴含着地方党委政府的多重取向,即战略性决策与判断、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吸纳群众多元参与。
关键词:乡镇行政区划;治理现代化;城乡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4 — 0070 — 06
乡镇区划调整既表现为乡镇撤并、撤镇设街等变动,也表现为基于治理功能的管委会改革和管区化治理。乡镇一级行政区划调整影响着城乡基层治理的空间结构、系统格局和运行机制,对于如何改进农村基层治理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因此,研究乡镇区划调整对于乡镇治理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大有裨益。
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治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中央统治地方及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1]林拓、王世晨从空间和体制两个维度宏观把握行政区划调整的重构逻辑,认为其实质是“以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夯实国家治理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更完善的体制与空间基础”[2]。田玲玲、罗静认为,行政区划是社会治理的空间基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是对空间资源、要素资源、组织资源、权利资源和政策资源的重构,其动因包括内生驱动力、外生驱动力和复合型驱动力”[3],以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和巩固基层治理能力为目标,力图构建治理新格局。史卫东、贺曲夫、范今朝曾指出,乡镇一级行政区划应定义为“县辖政区”,对乡镇层级的改革可以加强基层治理,比如通过设立“镇级市”来加强城镇化发展,充分发挥乡镇一级在基层治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夏志强和谭毅认为,乡镇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是乡镇政府职权科学化、组织科层化、行为法治化以及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现代化和治理过程民主化。[4]乡镇政府的横向优化调整可以促进乡镇政府职能配置更加合理,使科层组织更加高效,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因此地方政府都会在乡镇区划调整上做文章,推动乡镇治理现代化。刘志鹏就认为乡镇撤并调整后,地方发展与地方治理等方面成就显著,但也产生了居民认同度低、政府公信力受损、区域发展失衡、公共服务功能弱化、乡镇管理半径过大等困境。[5]因此需要加强研究,规避风险。总体而言,研究乡镇区划调整的文章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也大多侧重于现象分析和改进策略。本文将通过研究W市目前存在的乡镇区划调整案例,分析各种调整模式的基本特点,剖析调整背后的内在逻辑。在乡镇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探究乡镇一级横向的区划调整,可以见微知著,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W市乡镇区划调整的基本模式
当前我国各层级行政区划调整比较严格,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基本稳定,而乡镇一级行政区划调整却较为频繁。根据国家民政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乡镇一级行政区划调整共768项,2021年则上升到817项。以2021年为例,撤街道设街道 46个,撤乡、街道设街道7个,撤乡、镇设街道7个,撤乡、镇设镇40个,撤乡设街道 13个,撤乡设乡9个,撤乡设镇311个,撤销街道16个,撤销乡148个,撤销镇6个,撤镇设街道69个,撤镇设街道、镇2个,撤镇设镇15个,名称变更7个,区划代码变更6个,新设街道94个,新设镇21个。在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总体保持稳定的大环境下,乡镇基层频繁调整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以W市为例,乡镇一级的区划调整主要由正式调整和非正式调整两类组成,正式调整主要是乡镇合并、撤乡设镇和撤镇设街,非正式调整主要包括管委会改革和管区治理模式改革。
(一)治理空间优化:乡镇撤并调整
乡镇撤并改革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行政区划调整方式,主要表现为地理范围的优化调整。乡镇撤并包括数个乡合并成一个乡、数个镇合并成一个镇、数个街道合并成一个街道,也包括乡与乡合并成镇或街道、乡与镇合并成新的镇或街道、乡与街道合并或者镇与街道合并。形式不一而足,但总之都是乡、镇、街道横向之间的合并调整。历史上,我国各地都曾出现过大规模乡镇合并的浪潮。主要是因为最初的乡镇规模较小,县政府管辖乡镇的数量太多,管理十分不便,因此通过乡镇合并可以有效减少乡镇政府数量,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在乡镇合并过程中,比较普遍的是撤销乡,将其并入临近的镇。在我国,乡主要是农业地区的空间聚集,乡政府驻地并不发达。虽然镇主要管辖农业村庄,但是镇政府驻地属于城镇地区,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和便利的服务供给,能够提供许多乡政府驻地提供不了的政治和社会服务。其次,相邻两个镇的合并是另一种合并方式,这种调整比较难,乡镇所获得的资源是有限的,很难实现双中心发展,但又不好在两镇之间厚此薄彼。因此只有小镇合并入大镇或者县政府强行合并才容易实现。此外,相邻数个乡的合并虽然也会面临上述问题,但是每个乡政府驻地发展水平都偏低,两个乡驻地之间的竞争强度较低,而且合并后的镇政府驻地甚至可以选址新建,因此更容易被多方接受。
总之,乡镇合并主要涉及的是乡镇辖区地理空间层次的优化调整,是空间内资源的重新集聚。通过乡镇合并改革,可以充分发挥已有或新建的发达镇区对辖区内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同时,上级财政投入可以针对性集中到镇区发展中,更有利于资源集聚。而且通过撤销一部分乡镇政府,可以节省治理成本,提升地方治理水平。
(二)发展取向调整:撤镇设街、撤乡设镇、管委会模式
撤销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是乡镇行政区划改革的另一种模式,与之类似的是撤乡设镇和撤乡镇设管委会。这种调整模式并不改变或者很少改变乡镇管辖范围,在地理空间上并没有变化,但是却通过改变名称和变更类型,实现发展模式的调整。
撤镇设街一般只发生在县城城区周边的乡镇,主要满足的是县城城区的发展需求。撤镇设街改革后,新的街道变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并不作为一级政府,地方发展也完全依靠县政府的规划布局,地方发展自主性将减少,对县城发展的依赖性将加强。乡镇改设街道后,离县城建成区近的地方将得到优先发展,城镇化将会加快,原有的工农发展将被打破平衡,实现发展取向重构。
撤乡设镇与撤县设市类似,是农村型政区向城市型政区的转变路径,在发展取向上实现了重构。乡是以单一的农业为基础的,是同质性社会。镇则是以多样化的工商业为基础的,是异质性社会。[6]撤乡设镇后,县财政对乡镇镇区建设、乡镇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针对性加强,以农为主的乡将会发展成为工农兼备的镇。
管委会模式则是一种非正式的行政区划改革。在W市各县区,会专门划设一片区域,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经济开发区”,有的也叫“高新技术产业园”。县政府会设置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简称“管委会”。通常管委会不仅管理所在产业园区,还同时管理临近村庄,实际上相当于镇级行政区划,是县域内乡镇一级的功能区,类似于各地级市组建的“高新区”。还有一些县和县级市辖区内旅游资源或者生态资源比较集中,因此会设立相应风景区或者旅游区的管委会,这类特殊区域可能由建制镇整体转设而来,也有可能以建制镇内一部分为基础整合而成,管辖若干行政村,与普通乡镇相当。在当前我国正式行政区划中并没有明确城市功能区的地位,在国家规划中城市功能区仍隶属于原有区县。乡镇一级的功能区也是如此,这类镇级开发区或者旅游区管委会属于县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在国家正式行政区划安排上仍属于原有乡镇,是一种非正式的镇级行政区划安排。
(三)治理层级再造:管区社区治理模式改革
乡镇行政区划除了地理范围的调整,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部分省份、地市开展的扁平化和“逆扁平化”改革,实现了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结构和治理层级的变革重塑。在当前我国行政区划设置中,镇是直接管辖村庄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政务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村庄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无法承担相关任务,但是一些地区乡镇政府要管理数十个村庄,服务和管理压力较大。因此,在一些地区通过农村管区或社区化改革,改变镇管村体制,实现农村基层行政层级的再造。管区社区在行政上属于乡镇政府的派出单位,社区正式工作人员编制在乡镇,因此社区化改革仍然归属于乡镇层级的变动。
管区社区化改革有多种表现类型,比较典型的是W市的“ZC模式”,该地通过村庄合并和社区党政干部选举,实现了村庄的升级改造。突出表现就是社区作为镇以下的行政层级,执行乡镇政府下放的行政职能,同时撤销原有建制村,以社区统一行使村庄职能。这种社区既不是单纯的镇政府派出机构,也不是单纯的村民自治组织,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准行政层级。还有一种表现类型是管区模式,与“ZC模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不撤销原有建制村,社区党政干部由镇党委政府派出而不是选举。管区模式实际上就是在镇与村之间设置一层管区或称片区、社区,管区管辖数个行政村,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实行“逆扁平化”治理,由管区执行基层管理职能并提供政务服务。
二、W市乡镇区划调整的基本成效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地方政府基于政治行政管理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乡镇一级行政建制的区划所作出的调整。[7]当前我国比较普遍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案例都是地方政府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积极创造,出发点是为了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结合前文所述,我们将以乡镇合并、镇街改革、镇管社区改革这三种类型为例,分析它们对地方发展和地方治理产生的基本影响。
(一)县域内治理空间优化
地方行政区划的存在有赖于国家领土的区域划分,乡镇区划的存在也代表乡镇有自己的空间范围。在当前,国家边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主权国家内部地方行政边界则是可以变动的,乡镇行政边界的变动成本较低,因此是较容易调整的。乡、镇、街道的合并和社区管辖村庄的调整,首先意味着乡镇空间格局的优化调整。通过乡镇合并,可以改善原先两镇治理的空间格局,为政府管理和满足居民需求更好地提供了便利。撤乡、镇设街道虽然并不涉及行政区划边界的调整,但是新设街道能在较大程度上优化县城空间格局。如果县城发展空间不足,将周边乡镇改设街道,可以扩展县城发展空间,优化县域发展布局。管委会模式和社区(管区)模式也涉及乡镇内部行政区划的调整,属于镇区内治理空间的优化。
(二)县乡各级资源分配提效
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会影响辖区人口、面积、治所等资源配置的变化,从而带来各方面的资源重构并引致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体系变革。[8]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实行“乡财县管”,乡镇财政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发展所需要的财政支持和其他资源都来源于县,来源单一且相对固定,也就意味着乡镇在规划辖区发展时要更加突出重点,避免力量分散。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能够改变乡镇空间布局和发展结构,节约资源和重点分配,提高地方发展效能。
通过乡镇合并改革,规模较小、地理条件较差、服务能力较弱的乡或者镇会并入临近的镇,而强镇较为发达的镇区经济会更加充足地满足辖区内的群众需求。各种商业和产业都具有集聚效应,只有将资源集中到一处,才能形成产业链条和服务链条,从而通过产业优势和服务优势促进城乡居民致富增收。同样的,管委会模式也是为了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分配效能。不论是乡镇一级的经济开发区还是风景旅游区,都能有效聚集产业资源,整合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农村社区化改革的“社区模式”和“管区模式”也同样是在整合资源,优化分配,虽然村级整合相对乡镇整合层级要低,但原理上并无不同。W市很多地区通过乡镇合并,集中资源发展某一城镇和某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势互补,实现了“1+1>2”的整合效应,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因此,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能够促进资源分配提效升级,突破发展瓶颈,调动发展新活力。
(三)治理细化与乡镇治理结构重塑
乡镇合并、撤乡设镇、撤镇设街改革都属于正式的行政区划调整,不论辖区是否变动,但管理模式是不变的。乡、镇、街道都是正式行政区划单位,虽然街道的权限不如乡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并无本质区别。管委会模式比较特殊,它实际上是镇级行政单元,与街道类似,也是县的派出机构,实际上行使乡镇职权,因此也没有改变原有的治理结构。社区(管区)模式作为非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则重塑了乡镇治理结构,原有的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即村委会之间的二重互动模式被改变,重塑为镇管社区模式。管区或社区既属行政又属自治,在“管区模式”中,社区或管区是介于镇政府与村之间的准行政层级,社区党委是镇党委与村党支部之间的桥梁,因此“镇——村两级治理一级行政结构”被重塑为“镇——社区——村”三级治理两级行政结构。通过治理结构的重塑,实行社区化治理的地区,乡镇政府对辖区村庄的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当前我国的镇和社区都是广域行政单位,既有非农区域也有农村地区,因此在城乡治理中承担着较大压力。史卫东等学者认为,当前广域镇的设置“使得本应该作为点状聚集中心的镇变为广域型政区建制,要求镇不仅管理城镇建成区的工商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还要管理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严重地混淆了镇作为城市型政区建制与农村型政区建制的区别”[9]。但是通过农村社区化改革,农村地区也可以参照城市化治理,乡镇政府治理负担会得到减轻。同时,镇区的城市社区与农村地区的社区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模块化分割使得城乡治理更具针对性、更加专业化,能够有效提升乡镇一级的城乡治理水平。
(四)乡镇政府服务效能提升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人民,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根本考量终归要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政务服务需求等。因此,服务效能提升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影响,对改革全过程具有重大意义。乡镇合并改革优化乡镇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分配效率,最终还是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集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资源以服务群众。撤乡设镇、撤镇设街、设置管委会亦然,都提高了乡镇层级的服务效能。
比较明显的是,在乡镇社区化改革之后,乡镇居民的政务服务需求进一步得到了满足。以W市普遍设立的农村社区为例,原有村民部分审批服务需要由村庄开具证明,再到镇政府办理,程序繁杂,成本较高。而进行社区化改革之后,类似服务可以直接在社区办理,村庄主要负责人在社区定期值班,社区在接收申请后有权予以审批,并转交镇政府相关部门办理通过。使得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城市居民所具有的一站式便利化政务服务,农村群众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乡镇社区化改革,乡镇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农村社区成为了村民与国家的连心桥。
三、乡镇区划调整的内在逻辑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通过空间布局优化和资源分配提效,显著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背后,存在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发展取向和治理取向,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逻辑,也有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主逻辑。透过改革现象,分析内在逻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镇行政i94T1yWsLOMHk+s62kEoRg==区划调整的全貌,并由此思考相应的改进空间。
(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发展——地方党委的战略选择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地方发展,服务人民和改善民生,因此要以地方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行政区划的功能性调整离不开党的领导,地方党委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决策者。乡镇层级的行政区划调整,县级党委是主要决策力量。调整后的新设单位要建立党组织,新设的党委、党工委或者党总支等机构将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执行力量。发展好乡镇街道,关键在县、乡、社区乃至村庄等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和调整完成后,地方党组织是最坚强、最有力的支撑。在各环节中,W市委和地方县区党委谋划布局、积极争取、有力推进,省地相关部门党组织配合与帮助各县,新设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社区党委坚决贯彻上级指示,推动辖区党建,尽快适应新结构,创造新业绩。也正是通过党委领导、党建引领,地方行政区划改革才得以顺利实施。
地方党委之所以要推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其内在逻辑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地方党委需要通过优化行政区划来加强领导能力,需要通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宗旨。倘若没有基层政区建制优化的坚实支撑,许多高层次空间战略容易流于形式,而倘若缺乏高层次空间战略的统筹考量,基层政区建制优化的战略价值也将会大打折扣。[10]
(二)优化地方政府治理体制,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当前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是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的,不仅是空间调整,也涉及体制转型。林拓、申立认为,“当前全国行政区划重构正经历着空间——体制的双重逻辑转变”[11],空间维度上更面向宏观全局,在体制维度上则走向结构性的优化。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层面的考量是空间和体制优化调整的重要前提。
通过乡镇合并改革,可以缩减行政机构,并且实现已有行政机构的利用最大化,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资源集中化,提高治理效能。通过管委会模式改革,可以加强对突出产业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专项管理,开发区和旅游区与普通乡镇施行不同的治理模式,能够使县乡两级政府治理更加专业化,治理效也能得到明显提升。社区化改革则是通过层级再造,实现行政力量的进一步下沉,拉近政府和民众的距离,也加强了乡镇政府对村庄的治理能力。总之,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地方政府能够尽可能节省治理资源,最大限度加强治理能力,这也就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政府治理逻辑。
(三)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地方民生福祉
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从经济发展来看,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开展, 首先是由农村工业化-非农产业化-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同步一体过程所导致的经济性质的转变——由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转向非农的商品经济状态——为前提的。[12]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目的,经济发展逻辑是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逻辑。经济发展逻辑来源于党的领导逻辑,并与政府治理逻辑紧密结合,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释放地方经济发展新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而言,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是一项创新举措。
广大乡镇地处农村地区,承担着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任务,同时乡镇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力量,因此乡镇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具有基础性意义。乡镇合并正是通过空间优化和资源分配调整来加强镇区建设,通过镇区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镇区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城镇化发展。撤乡设镇和撤镇设街,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乡通过城镇化才能转成镇,而镇不仅要加强城镇化,还要融入县城发展才能转变为街道。管委会改革和农村社区化改革,都能提高农村地区治理能力,发挥当地工农业和旅游产业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来推动乡村振兴。因此,经济发展逻辑也启发我们要因地制宜开展基层改革。加强县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能力,提升乡镇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要保证农业稳定供给。要合理调整,优化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推动发展,而不是盲目调整、好高骛远。
(四)吸纳群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
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多元共治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为乡镇层级与群众距离更近,所以普通民众、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影响更加明显。在信息化背景下,许多民众通过网络问政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提出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建议,充分发挥了群众智慧,为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地方企业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提供意见建议,发挥独立社会单元的重要影响。在多元共治背景下,领导权威最终仍需要构建有效治理机制来实现,而多元治理需要多个主体发挥合力。[13]
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民主协商也是重要环节,只有达成广泛协商共识,改革才能落地见效。没有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乡镇行政区化调整必将面临各种问题。
四、总结与思考
总之,以W市为案例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乡镇一级行政区划调整呈现出了明显的灵活性特征,调整模式多样,主要影响多面,内在动因多层。不论是从地方党委和政府角度出发的政治动因,还是经济动因,亦或者是潜在的非正式动因,都体现了乡镇基层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创造性考量。
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政府的改革举措,归根到底必须要落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仍然有丰富的试验场地和改革空间,地方党委和政府还要继续推动,并努力将制度效能转换为服务群众的服务效能。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国家发展全局为重。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乡镇要以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群众富裕为取向,在合适的时机推动合适的调整。再次,要合理规划乡镇的地域范围和发展类型,加强改革调整的地方适应性。最后,要鼓励地方治理创新,可以通过社区、管区、党建示范区等形式加强乡镇治理能力。总之,要因地制宜、顺时顺势,调整全过程要充分吸收社会各方面意见;要加强顶端谋划,保证改革方案科学有效;更要激发党员群众的活力,使改革措施尽快落地见效。
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城乡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基层实践中,要做好乡镇一级行政区划的横向优化调整,推动乡镇治理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基层智慧和基层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铺路筑基。
〔参 考 文 献〕
[1]罗震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更特征及趋势[J].城市问题,2008(06):77-82.
[2]林拓,王世晨.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行政区划重构逻辑[J].社会科学,2017(07):3-10.
[3]田玲玲,罗静.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层治理效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06):13-21.
[4]夏志强,谭毅.“治理下乡”:关于我国乡镇治理现代化的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03):15-27.
[5] 刘志鹏.“后撤并时代”被调整乡镇的治理现代化:困境与策略选择——以广东为重点的考察[J].学术研究,2018,399(02):44-51+177.
[6] 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4(01):24-29.
[7] 李金龙,闫倩倩.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激进现象及其消弭[J].甘肃社会科学,2017(06):219-224.
[8] 田玲玲,罗静.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层治理效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06):13-21.
[9] 史卫东,贺曲夫,范今朝.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91.
[10] 林拓,虞阳.基层行政区划改革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J].国家治理,2021(16):23-27.
[11] 林拓,申立.行政区划优化:与国家治理同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4):77-86.
[12] 李金龙,闫倩倩.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激进现象及其消弭[J].甘肃社会科学,2017(06):219-224.
[13] 蒋明华,罗萧.多元共治背景下领导权威呈现方式探析——基于我国镇级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J].领导科学,2021(18):121-12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