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贵州土纸开始的艺术探索
2024-07-18王珊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自东汉蔡伦发明至今已逾千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承载了中国文化审美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造纸工艺也随之不断改变。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安顺牛蹄关村的土纸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古法造纸作坊和工序,在徐悲鸿、傅抱石等艺术大家的亲身实践并极力推崇下,贵州土纸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与青睐,如今已被外界誉为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为缅怀和纪念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作出的积极贡献,回顾其艺术风采,进一步挖掘贵州土纸对新时期艺术拓展的价值,让这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徐悲鸿纪念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贵州美术馆承办的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的一系列展览活动于2023年8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启幕,经南京、重庆进行巡回展览,于2024年5月在贵州美术馆完满结束。
此次展览的作品载体均是来自安顺牛蹄关村的土纸。土纸以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它不仅有着贵州山区自然的质感和色彩,被赋予了山区独特的韵味,还有当地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出贵州人民对传统工艺的执着,也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技艺。《天工开物》中曾记载了造皮纸的工艺:“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毂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楚人以楮为纸”。楮树又称构树,是当地一种树的品种,其树皮平滑,韧性极强,不易裂开,材质洁白,非常适合作为造纸的原材料。而且楮树在贵州境内广泛分布,生长快,适应性强。古法造纸工艺相对复杂,从原材料采集到制作成白皮纸,大致要经过十七道工序流程,原材料和工具均就地取材,基本以家庭式作业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古法造纸在技术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其工艺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如今,贵州土纸再次与艺术碰撞,不仅是传承非遗技艺,也为艺术创作赋予了更多可能。为了更好地呈现贵州土纸在形式、内涵、审美等各个方面的丰富表现力和包容性,展现贵州土纸的特色及多样性,探索土纸艺术的多种可能性,此次展览先后特别邀请了来自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等不同专业的美术名家二百六十余位,走进安顺牛蹄关村的土纸制作现场,近距离体验土纸制作工艺及流程。贵州土纸品种很多,其传承与江南传统古纸不同,更原始粗放、更生态多姿。正如徐悲鸿所赞,此纸“吸墨力强,坚韧绵扎,细腻白泽,折不起皱纹,画与纸相得益彰”。徐悲鸿当年充分挖掘贵州土纸的特性,不但“适于重笔的挥洒晕染,而且受墨苍润沈著,能够获得宣纸绘画所不能获得的卓异效果”,他三次在贵阳举办大型个人画展,用贵州土纸画了很多水墨作品,仅赠送贵阳友人就有五十多件,并对自己学生宗其香用贵州土纸作画取得的艺术突破大加推重:“宗其香用贵州土纸,用中国画笔墨作重庆夜景灯光明灭……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
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上,我们看到了徐悲鸿在贵州绘画时的原作,其作品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可见他对贵州土纸青睐有加。其妻子廖静文曾言:“此后,先生若画一百匹马,有九十九匹马是从贵州土纸上奔出的。”徐悲鸿、傅抱石等艺术大师用贵州土纸作画,是他们当年从美术媒材角度对艺术创作的勇敢尝试和创新。
一些当代艺术家受徐悲鸿贵州土纸的创作影响,以贵州土纸为载体进行创作。他们将贵州土纸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其实践形态多种多样,作品不再满足于对纸媒承载作品的单一表达,而是尝试重塑贵州土纸的社会价值与当代生活及艺术的表达,引发艺术界对于传统手工艺如何面对材料表征和边界、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如何贴近时代审美与功能的深度思考,从而打破对贵州土纸的传统认知与思维定式。
其中,石向东作品《贵州山水》就以三维立体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艺术家们可以从做纸开始,涵盖广泛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创作,将其塑造为二维或三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制作贵州土纸的过程中,可将自然植物如棉、麻、棕、草、果实和叶子等放入艺术创作中,这些具有可辨识度的植物形态,可以传达艺术家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能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触感和质感。正如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美协原主席谌宏微介绍的:“贵州土纸,或者说我们安顺牛蹄关的土纸,也就是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它其实和我们绘画里面经常用到的中国宣纸不一样,更粗犷,更‘草根’,但恰恰对于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性来说,它是一个新的元素,新的可扩展的一个空间。这次活动通过所有的艺术家,全国的和贵州知名美术家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中国美术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来挖掘一些新的贵州土纸的艺术表现力。”
让艺术家们体验古法造纸,与非遗继承人交流、互动、合作,借助古法纸浆原料、辅料的艺术延展可能性,用新思考、新理念阐释并激活这一古老的、有丰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承,使其内在精神在纸媒介的外在形态上不断外延和创新。一方面他们展现了传统语境通过贵州土纸,在作品中的延续与多样表达,体现出了艺术家从对自然万物的丰富表达到对个人艺术面貌当代转换的追求。另一方面,是由他们通过对不同媒介材料与艺术形式、样式,包括平面、立体、多维空间样态表达的探索,呈现纸媒材艺术多样性探索的边界和可能性。这也是徐悲鸿先生倡导从贵州土纸开始中国画创新的艺术理念在当代的延伸。此次活动或许可以看作是古法造纸与当代艺术表现的一次碰撞融合,也是贵州土纸这一具有丰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一次对话交流。
另外,此次活动吸引了全国不同专业的创作者,包括“纸媒艺术家”,形成了一批贵州土纸的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徐悲鸿倡导的通过贵州土纸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也展示出当代艺术家笔下生动的贵州印象、贵州特色、贵州故事,还包含了当代艺术家们对贵州传统造纸技艺的参与和支持,彰显了艺术家们共同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共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的时代担当。
注释:
[1] (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