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设计师中国追梦油纸伞:今生只为那惊鸿一瞥

2024-07-17楠迪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4年6期

2017年,一把名为“飘”的纸椅出现在米兰设计周,它良好的牢固度和优美的设计感,给国际设计界带来了惊喜,并一举获得了最高奖。

这把纸椅是由德国设计师克里斯运用浙江非遗余杭纸伞中的“湿糊”工艺制作出来的。一个德国人和中国非遗联系在一起,源于他对余杭纸伞的“一见钟情”。而他选择留在中国,并扎根浙江青山村,则是为了他对中国师傅的一个承诺——将中国传统手工艺推向全世界……

纸伞为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戴望舒以这样的文字,赋予油纸伞婉约动人的韵味。

诗中的油纸伞就是“余杭纸伞”。余杭纸伞的制作技艺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在清朝乾隆年间就非常有名,至今已有230余年,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手工制作的过程非常讲究,民间素来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之说。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骨伞、穿伞、糊伞……七十多道繁琐的工艺,每一道工序都要细心耐心,容不得半点马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到了20世纪70年代,余杭纸伞渐渐没落,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作为土生土长的余杭纸伞手艺人,刘有泉不忍看到油纸伞制作技艺失传。他的祖辈从小就从事油纸伞的制作,而他作为传承人,一直有“把老手艺恢复起来”的念头。可是,在钢骨伞的冲击下,余杭纸伞被时代无情抛弃,刘有泉空有一番理想,却难以实现。

念念不忘,心有不甘。2006年,本该安享晚年的刘有泉,走上了十里八乡拜访召集老艺人的道路。在他的感召下,63岁的房金泉、62岁的陈月祥、60岁的沈丽华和73岁的孙水根聚到了一起。老伙伴们重拾旧艺,互相鼓励,立志绝不让油纸伞失传。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立志振兴民族传统技艺的过程中,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牵引他们跟来自大洋彼岸的克里斯相遇。

克里斯·约翰,从小在德国的农村长大。从职业高中毕业后,他做了一名木匠,主要工作是根据图纸制作家具。三年后,克里斯越来越觉得这工作十分乏味,没有什么创作空间。于是,他毅然辞职,到离家不远的施贝尼格应用艺术大学学习产品和家具设计。

在长达五年的学习中,克里斯对工业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又去意大利米兰的多莫斯学院学习汽车设计,并在那里结识了来自中国杭州的设计师张雷夫妇。在设计方面有着相同理念的他们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2011年初,张雷决定回国创业,并郑重邀请克里斯一起前往。而此时,克里斯正面临着创作瓶颈。为了寻找灵感,他一口答应了张雷的邀约。就这样,2011年3月,克里斯来到了中国,并跟随张雷去了他的家乡浙江杭州。

克里斯很快应聘到杭州的一家工作室,做汽车设计的工作。业余时间,西子湖畔,雷峰塔旁,都曾留下过克里斯的身影,他也迅速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逛遍杭州后,克里斯又开始在杭州周边旅行。乡间的白墙灰瓦,青石板路,深深地吸引了他。

一个雨天,他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遇到几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一把把油纸伞,就像一朵朵盛开在雨中的花,一下子吸引了克里斯的目光。他急切地询问这些伞是在哪里买的,并最终找到了镇上的一家小店。老板娘告诉他,《白蛇传》里,许仙和白娘子就是在西湖断桥以一把油纸伞为媒,结下了千古奇缘。在西湖边,克里斯曾经听过《白蛇传》的故事。此刻,他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动,一口气买下了5把油纸伞,准备带回去细细欣赏和研究。

克里斯惊奇地发现,油纸伞竟真的是用纸糊成的,那么它为什么能防水呢?克里斯带着不解,请教了张雷。张雷笑道:“等我有空,带你去一个地方,那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几天后,张雷就带着克里斯,来到了位于浙江余杭区瓶窑镇的青山村,那是张雷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从杭州市区往西北方向驱车一个小时左右,视线立刻被绵延起伏的绿色所笼罩,蜿蜒清澈的溪流随处可见,这里便是山清水秀的青山村。路过瓶窑镇,张雷带克里斯游览了镇上历史悠久的油纸伞博物馆。博物馆里保存着上千把不同年代的油纸伞,造型古朴的它们仿佛有着让人穿越时空的魔力,克里斯的心又一次悸动了。

到达青山村的时候,飘着细雨,路过的老妇人手里擎着的正是油纸伞。克里斯的目光一路追随着那把油纸伞,直到张雷招呼他:“跟我走。”

张雷带着克里斯来到了刘有泉家。房门敞开着,屋里的老人们各自忙着手中的活计,对于来访者恍若不见。张雷轻声告诉克里斯:“只有专注,才能做出有灵魂的油纸伞。”克里斯点点头,然后静静地坐在一边等待……

传承之道

江南的雨从来都是多变的,只一会儿工夫,一道彩虹就出现在了天边。刘有泉完成了手中的工序,把已经制作完成的油纸伞拿到院子里。阳光下,一把把撑开的油纸伞就像一朵朵恣意开放的春花,克里斯一时竟看呆了……

得知克里斯的来意,刘有泉热情接待了他。他详细地对克里斯讲解了油纸伞的前世今生。原来,世界上最早的伞正是“中国制造”,是由木匠祖师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刘有泉特意翻出一本古书,上边赫然写着: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同为木匠出身,克里斯对鲁班夫妻肃然起敬。

在克里斯的请求下,刘有泉向他展示了余杭纸伞制作流程中最精髓的一步——“湿糊”,即用胶水将以桑皮、山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整张皮纸湿透后,再一层一层地糊在伞骨上。克里斯叹为观止,当即决定留下来学习余杭纸伞的制作。

克里斯满怀敬意,请求刘有泉收他为徒。刘有泉笑道:“加上你,我就有两个徒弟了!”原来,他的孙子刘伟学也受到爷爷的影响,一有时间就回老家,看爷爷和其他老人制作油纸伞。时间一长,七十二道工序都被他记在了心里。刘有泉感慨道:“要想把我们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光靠我们几个老人可不行,还得你们年轻人参与进来啊!”

决定拜师学艺之后,克里斯麻利地辞掉了工作,并在青山村租下了一处民居。得知他的去向,同事们很是不解,认为他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毕竟,一个外国人,怎么会对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感兴趣?又怎能适应乡村的朴素生活?可他们不知道,克里斯早已厌倦了一成不变的工作,他渴望给自己的生活注入新鲜血液,这对于一个时刻需要灵感的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更何况,青山村的褪色青瓦、鲜绿青苔,还有那些令人迷醉的油纸伞,无一不在吸引他、召唤他……

成为刘有泉的徒弟后,师徒两人曾有过一次促膝长谈。克里斯说:“这么好的技艺却屈居乡野,不为世人所知,真是太可惜了。余杭纸伞应该成为盛开在全世界的花朵!”这句话,让刘有泉瞬间泪花涌动——这正是他心中所想,只不过他们这群老人能做的太有限了。如今,有了克里斯的加入,也许余杭纸伞真的可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克里斯毕竟是木匠出身,学得特别快。从制作油纸伞的第一步“号竹”开始,他很快学会了如何挑选一根最合适的毛竹做伞骨,以及接下来的浸泡、日晒、钻空、拼接、穿线、串联等二十多个步骤。紧接着,就是上伞面、修边、定型、绘花、在伞的外侧均匀刷满熟桐油,然后将其晒干,最后再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然后装上伞柄,一把油纸伞便制作完成了。

对克里斯来说,秉承热爱学习的态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突破事业瓶颈的灵感,更是一种情怀。在热爱的驱动下,他只用了三个月,就可以出师了。而且,身为设计师,克里斯在制作油纸伞的过程中,还具有更大的优势。以往的油纸伞,通常是用特制颜料在伞面描绘传统图案和诗句,而克里斯大胆提议,将世界各国的著名景点描绘在伞面上。刘有泉看着克里斯刚刚制作完成的一幅绘有“卢浮宫”图案的成品,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连连夸赞:“果然有国际范儿!”

传统文化和国际范儿相结合的余杭纸伞,在2013年5月的杭州旅游节上大放异彩。不但活动现场的油纸伞被抢购一空,来自北京的一家公司还定制了500把印有故宫和长城图案的油纸伞——他们想作为礼品,送给前来洽谈业务的外国友人。

余杭纸伞就这样实现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刘有泉欣慰不已。与此同时,原本就深受爷爷影响的刘伟学,也从油纸伞身上看到了商机。2014年3月,刘伟学辞去在设计公司的安稳工作,回到了青山村,从爷爷手中接过了“余杭纸伞”制作工艺传承的重担。

从此,克里斯和刘伟学成了并肩作战的盟友。2015年,两人联合设计制作了一把大纸伞,作为装置艺术远渡重洋,参加了巴黎的MO展览、米兰设计周展览以及雅典博物馆展览。这把由桃花纸制作的大伞一亮相,就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可以与木材的坚固度相媲美的特质,在展览上引起轰动,人人赞不绝口。这更加坚定了克里斯将油纸伞推向世界的信心。

在制伞过程中,每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克里斯都会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为了让油纸伞更坚固也更美观,他对传统油纸伞进行了改造,以韧度更好,带有天然肌理的皮纸替代桃花纸,并换用味道更淡、光泽更加细腻的木蜡油。

作为一个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因为对油纸伞的一见钟情,他决定把根扎在青山村。克里斯明白,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不只要传承,还要创新,这样才能让老手艺走向世界,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而刘伟学无疑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只因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创新和实用,成为传承之道。

青山为家

诗人用墨在纸上写字,匠人们就在竹子和皮纸上,用时光撰写岁月的故事。在克里斯和刘伟学的共同努力下,实用、好看、精致的余杭纸伞不仅拥有了更为多样和多彩的伞面,还衍生出了庭院大伞、纸伞灯、纸伞亭、装置艺术等新产品,频频亮相国内外设计展。克里斯的纸伞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作为克里斯来到青山村的领路人,张雷夫妇也从中看到了油纸伞广阔的前景,因此,他们也选择回到青山村,加入弘扬传统手艺的队伍。

原本在杭州市区做着设计工作的张雷,很快带领工作室来到青山村。在克里斯的提议下,他们将村里的旧礼堂改造成了“融”设计图书馆,而克里斯和刘伟学就是设计馆的主创人员。他们利用图书馆分类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与工艺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展现。

从传统造物,到实用之美,是“融”设计的创作理念。克里斯在青山村的创作,将这个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边创作,一边思考,“湿糊”工艺是否可以延伸到其他生活用品的制作中呢?比如一把椅子?带着思考,克里斯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是用皮纸做成的椅子,可以坐人吗?不会塌陷吗?克里斯的想法看似荒诞,但他却做到了。

2017年,一把名为“飘”的纸椅出现在米兰设计周,给国际设计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并获得了米兰家具展设计师卫星展全场最高奖,这也是中国设计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这把纸椅的椅背和椅座都是用皮纸做的,以柔软的竹编片作为骨架,把一张张宣纸叠加粘合上去后,原本柔软纤薄的纸张就组成了一把如实木般坚硬的椅子。

“如果纸伞可以变成一把椅子,那么纸伞还可以变成更多的东西。”克里斯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地告诉台下的观众:“我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余杭纸伞,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让我沉醉,无法自拔。”在热烈的掌声中,克里斯展示了一段视频短片,里面正是余杭纸伞的制作过程。

“飘”纸椅在米兰设计周获大奖的消息,让整个青山村都沸腾了。老手艺人们聚在一起,闪动的泪花中,是对于非遗能够传承下去的喜悦,更是对于传统文化能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自豪。

用一把“飘”纸椅作为代表,余杭纸伞在世界范围内引领起一股“中国风”狂潮,无数订单如同雪片般飞向青山村。古老的青山村顿时展现出鲜活的生机,周边居民也纷纷加入手工制作的大军。

2022年2月1日,“何以中国”《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在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开展。在这次活动中,刘伟学作为传承人之一,携带跟克里斯一起制作的余杭纸伞惊艳亮相。能在故宫进行展出,对于克里斯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这也更坚定了他扎根青山村的决心。

2022年6月初,克里斯把妻子妮可、女儿索尼娅和儿子皮特从德国接到了青山村。他们租下的那栋白墙黑瓦的老房子,被克里斯建造成了一个乡村桃源。他在房子侧面的墙上画上巨幅彩绘,又把院子变成了花园。老旧却依然坚固的房梁上,挂着克里斯亲手制作的花架,藤萝肆意生长,偶然飞过的百灵鸟在花间婉转歌唱……妮可很快从心底里爱上了这方天地。

克里斯还设计了自然水灌溉系统,并用塑料瓶搭建暖房、种植蔬菜。那把曾经获奖的“飘”椅,如今被安放在庭院的一个高架上,而那座架子也是由克里斯亲手设计制作,以皮纸为材料,利用“湿糊”工艺,这座高架台在15米的高空中傲然挺立。

克里斯还在院子里为孩子们建造了一座“树屋”,为自己和妻子造了一个小小的滑板园。很多人认为住在乡下很无聊,但克里斯从不这么认为。他常常对妻子说:“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我们的乐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由。”

非遗的保护与创造,最大的难点在于其扎根生存的乡土文化土壤正在逐步消失,而克里斯这个“洋”村民却致力于将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在刘伟学以及张雷夫妇的倾力协助下,为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2年10月16日,由杭州市委网信办与都市快报社联合采制的纪录片《克里斯和他的中国伙伴》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这部纪录片用镜头讲述了德国设计师克里斯和他的中国伙伴们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非遗余杭纸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故事。他们致力于把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创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局面。

余杭纸伞的魅力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因为繁琐的工艺,常常出现“一伞难求”的现象。对此,克里斯表示:“这完全不能着急,纯手工制作,70多道工序后,还需要在室内吊起晾干……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时间,我们会做出最好的油纸伞。”接订单制作余杭纸伞之余,“融”设计图书馆的团队还走遍全国,研究传统工艺、材料,参观工坊,与工匠们交谈,找到了更多的传统材料,也找到了更多的设计灵感。

至今,“融”设计图书馆已经完成了对中国31个省的手工艺普查,设计师们可以轻易地在这个图书馆里找到中国大部分的手工艺资料。

如今,克里斯跟他的中国伙伴们设计生产的产品已远销海外,但他们时刻铭记着初心,即每一件被精心制作的产品,其核心都是中国非遗元素。用克里斯的话说:“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深厚,非遗是这个宝库中的珍品,只有不断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才能为我们的作品增添生命力。”

从2011年来到中国,如今已经过去了13年,克里斯在实现了自己艺术创作梦想的同时,也在青山村找到了自己的热爱。这个远渡重洋,从德国奔赴而来的洋村民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以青山为家,扎根农村,立志传扬中国非遗。他不仅用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将自己中西文化交融的设计梦带到了世界舞台。

编辑/朱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