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高组织与动机结构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2024-07-16潜宣羽

艺术大观 2024年13期

摘 要:贝多芬在他的很多钢琴作品中运用交响化的音乐语言增强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第三乐章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创作技术、创作思维还是演奏的表现力都与音乐完美结合,为浪漫乐派先河的开创奠定基础。本文将主要使用和声功能分析法,辅以使用申克分析法对《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做出详细分析,并在钢琴上反复实地演奏,对音高微变推动和声动力发展予以重点揣摩。结合其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音响特点深入剖析作曲家如何对传统奏鸣曲进行突破创新,同时对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进行整理与归纳。

关键词:音高组织;动机结构;钢琴作品;《暴风雨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3-00-03

一、《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概述

(一)创作背景

此曲创作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期,也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将标题性音乐运用到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曾经有一位好友请他描述一下这首钢琴奏鸣曲表现的内容,他回答道:“如果您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奏鸣曲》,那您就能了解这首曲子的内容,那里有您想要的所有答案。”[1]从而使贝多芬在音乐中表达出了明显的意念、精神思想和意境。

在1802年,贝多芬完成了这首《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了浪漫主义气质,还具有很强的悲剧性。旋律时而出现悲伤、急躁的情绪,刻画了贝多芬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作品结构与调性布局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个乐章是一个小快板,3/8拍,乐章多由十六分音符组成,是一首调性音乐作品,这里根据申克音乐分析法研究作品的整体结构。本曲结构是奏鸣曲式,将现代钢琴温柔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传统的奏鸣曲式增加了庞大的展开部与尾声。主、副部调性分别为d小调与a小调,采取了下四度调性布局。

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全曲共399个小节,带有强大的尾声,是整首奏鸣曲中篇幅最长的乐章且连绵不断。

主部(1—31小节),首句展现出主题材料。

连接部(16—43小节),调性(d小调—C大调)分为两个部分,前18小节带有主部的补充性质,后10小节转为C大调,材料织体发生变化。

副部(44—67小节),调性转为属调a小调,是平行乐段。二音动机分解加上三音动机分解,后句在结构上加厚扩充后,转为八度的平行乐句。

结束部(67—94小节),调性与副部保持一致,新的材料不断分裂发展演变为和副部后句相同的八度材料,与副部后句的材料有着对称性。

展开部(94—214小节),包括展开和连接。展开(95—198 小节)为主部材料的展开,首先在主部的后乐句g小调和a小调分别模进展开,然后将主部前乐句材料展开,形成了类似于一个三部性的结构,第一段为d小调,主动机在低声部发展;第二段为c小调,主动机用倒影的方式在高声部做更深度的发展;第三段转入降b小调,为前两段材料的综合再现。最后为假再现,连接(199—215 小节)为单旋律的旋律线条。

再现部(215—322小节),再现了呈示部各部分的结构。

结束部(296—322 小节),基本上完全再现,起到副部的缓冲作用。

尾声(323—399小节),采用主部主题材料作为新的展开部分结束全曲。

第三乐章结合了第一乐章的戏剧性与第二乐章的宁静,全曲转调频繁,3/8拍贯穿始终。将单一的动机材料发展成小节数最多的一个乐章,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的重要特点。

二、《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高结构分析

在音乐的表达中,音高属于主要的表达内容,指的是音的高度。音高分为自然界的音高和调性音高,调性音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部分,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和规则性。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以下将从基本的和弦逐步构建出复杂的音乐结构,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论述。

(一)从呈示部的音高微变来剖析和声动力发展

该乐章的呈示部分为四个部分: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其中,主部是一个带有补充的乐段,在d小调的终止上结束。

1.主部

主部由弱起小节开始,在低音声部中,出现了主部的第一个和弦D—F—A—D,d小调的一级和弦通过变化主音D到和弦音E,过渡到了属和弦A—升C—E—G上,经过几次音高微变推动和弦和声进行,使主题音高素材得到不断变化发展。

2.连接部

连接部的分解和弦的演奏,从d小调的降B—D—F去掉了变化音过渡到了C大调进行模进转调,通过升高D过渡到a小调的特性音级升G,奠定了主题的调性。此处使用关系大小调,更注重强调色彩的对比,最终结束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

3.副部

副部调性转为属调a小调,是平行乐段。二音动机分解发展到三音动机分解,通过音高的微变构成音阶式进行,使后句织体加厚变为八度的平行乐句。

4.结束部

结束部紧跟着副部出现,它被一系列a小调上的终止分隔开来骤然插入的减七和弦:升C—E—G—降B,引向乐章的展开部。

(二)从展开部的音高微变来剖析和声动力发展

展开部(95—215 小节)分为引入、中心展开、再现引入,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三部性的结构。

1.引入

展开部的开头通过微变音高降E至D变化,将g小调的导七和弦的七音过渡到D,为主和弦的分解进行做铺垫。103小节开始进行模进转调,将和弦降B—D—F的变化音级还原,并升高导音G从g小调转入a小调,导七和弦继续发展。

2.中心展开

110小节进入中心展开部分,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三部性的结构,先通过a小调的主和弦后加以低声部的连接,通过降B与升高C将和弦过渡到d小调的导七和弦,主动机在左手低声部发展。

第二段118小节通过升高主和弦的五音A将调性转为c小调,在导七和弦上推动和声进行。主动机用倒影的方式用右手在高声部做更深度的发展。

第三段127小节降C—E—G主和弦的五音G,转入降b小调,为前两段材料的综合再现,与右手形成八度呼应。

3.再现引入

第150小节开始为呈示部主部的假再现引入,在降b小调上发展。161小节是主部材料的继续展开,与呈示部主部音高微变原理相同,在其主和弦上通过改变和弦音F到降G从而到达新的和声,进行模进展开。

连接部(199—215小节)为单旋律的旋律线条,通过还原F和C回归主部d小调,为再现部做铺垫。

(三)从再现部的音高微变来剖析和声动力发展

连接部(230—271小节)材料将原主部后乐句的平行性质改为连接性质,从232小节开始为主部材料进一步发展,将原主部d小调中的A—升C—E和弦中的升C还原,降E从而到达降b小调的下属和弦。

到247小节,将降b小调中的降E还原,用分解和弦丝滑引入下一个调性f小调的主和弦上,再通过模进推动,分别在c小调—g小调进行展开,最后在271小节的g小调主和弦上变换到d小调的属和弦E—A—升C,在半终止处为新调式过渡。

(四)从尾声的音高微变来剖析和声动力发展

在收尾部分,作品依旧保持了宏大的场景表现。比如,在323小节至399小节,作曲家同时运用了展开功能和再现功能,表现出了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不可捉摸。

1.展开功能

以g小调的导七和弦升F—A—C—降E为动机材料变化发展,到352小节右手高声部将音高微变过渡到主和弦,采用变化音级一直离调徘徊过渡到a小调和弦,并在特性变化音级上延长,在351小节的A—升C—E—A上变音引入A—F—E—D的动机音型,回归a小调的上四度调性d小调,最后采用主部主题材料作为新的展开部分结束全曲。

2.再现功能

第215—322小节再现了呈示部各部分的结构。

《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在音高组织材料选用方面使得音乐在大小调体系为主的音乐环境中,特性音级和弦较为突出,如增三和弦、减三和弦、减七和弦,各种变和弦、附加音和弦等。多样的音高材料在营造出多彩音响效果的同时,也加剧了调性的扩张感以及音乐的交响性程度。

三、《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动机结构分析

(一)动机解释

“Motif(法):(英语为motive;德语为motiv),即为动机。意思是最短的、最清晰而又能独立的旋律或者节奏音型。[2]”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体现了调性、音域、音高、节奏以及和声织体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变化了动机的速度、减缩、拉伸、扩展以及分解与组合等,巧妙地将一些短小的动机发挥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效果,从而体现出贝多芬创作上的独特魅力。

(二)《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中的动机发展

1.节奏动机

主部:运用相同节奏发展,将一个单一主题加以重复或者变化,表现加强或减弱的音乐形象及效果,形成贝多芬鲜明的创作特点。呈示部的主部,动机A—F—E—D是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小快板的速度营造出风雨欲来的音乐效果,推动主题旋律向下发展,1—31小节均使用其节奏型的动机。呈示部主题的节奏动机一共有三层,弱起、平十六、反附点,不同的重音节拍将主题动机得以发展下去。

2.音高动机

副部:第158—168小节,右手的音高为弱起F—降D—F,以此为音高动机向下发展,通过微变音高,模进推动,将和弦转为降G—降D—降G,再在接下来的模进发展和改变音高下过渡到G—降D—G、升G—降D—G、升G—降D—升G,推动了和声动力的发展。

尾声:第345—351小节,左手与右手是同样的旋律发展从A—升C—E到A—升C—升D、A—升C—升F、A—升C—G,多次的模进离调转化,将不同的音高动机推动到再现部的d小调和弦,促进了和声动力的发展。

3.音程动机

展开部:在第169—173小节出现了一组音程动机,音程动机E—A:是三度关系,为和弦音;F—升G:是二度关系,出现了和弦外音和特性变化音级,两音程交替出现推进了A—升C—E属和弦处的半终止停顿。

尾声:在第352—358小节热情回归呈示部主题素材时,出现了第二组音程动机,是副部动机的变形,二度音程为G—A,但出现一个新的音程动机:F—A,是三度音程,强化了主题动机和主部的发展。

4.动机扩展

副部:右手上波音连续进行,紧接着使用单手小连音,继续围绕主题并逐层递进。这样的手法贝多芬在本曲中多次运用。从原来7小节的直接描述,扩展为了16小节的连接段,并将上波音和单音连接分解为八度进行音阶式的扩展。

结束部:第83小节的单音是八度音程的杠杆分解,并上下重复移动了高低两个八度的旋律,在保持基本旋律的同时扩展和延伸乐段,让听觉效果的衔接更加流畅。

第三乐章的主要旋律架构就由前16个小节所蕴藏的几个短小主题动机组成,逐渐发展形成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在贝多芬笔下的音乐形象也是动机连绵不断的创造并赋予新形式与内容。

四、贝多芬对奏鸣曲的发展

(一)融合思维

1.奏鸣套曲各乐章的融合

奏鸣套曲形成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快板—慢板—中/稍快板”的古典奏鸣套曲结构由“曼海姆乐派”奠定。贝多芬时期不仅确立了奏鸣套曲的典型格局,对曲目章序的改变等也有贡献。单乐章和多乐章形式的运用逐步增多,并发展成了一般作曲的“规范”格式。

2.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功能布局情况

李吉提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书中将“快—慢—快”速度布局的结构称为三乐章奏鸣套曲的“常规结构”。《暴风雨奏鸣曲》正是这一结构的杰出代表,它一改以往流行风格中的四乐章结构,取之以三个乐章,让速度在整体布局上呈“快—慢—快”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加快了作品节奏,让作品的表现力更加直观。

(二)贡献意义

《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是音乐大师贝多芬中期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在其整个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充满戏剧性与斗争性,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的交响化音乐语言启迪了后世李斯特、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等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3]。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构、主题材料、音高、动机等音乐元素进行详细分析,结合作曲家在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创作思维,进一步剖析贝多芬的这部代表之作。

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增、减和弦突出极具色彩性的音响效果,使离调转调更加自由,此外,还运用不具有独立和声意义的装饰性和音以达到骨干和声间的润色作用。

《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从技术上来讲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伟大作品,从表现力上,也体现了明显的个人风格。娴熟的技巧运用,不但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也标志着钢琴音乐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锐.与命运的斗争——诠释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技法及演奏[J].内蒙古艺术,2010(01):58-61.

[2]张力.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的动机应用模式——以作品Op31No2第一乐章为例[J].戏剧之家,2021(28):55-57.

[3]赵远.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23.

作者简介:潜宣羽(200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作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