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出自己的特点

2024-07-16吕斌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4年7期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一个叫荞麦塔拉的地方。荞麦塔拉是蒙古语,汉语是有狼的甸子。我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回到我就读过的学校当老师。

我的儿童小说大多取材于这片土地。

工作调动使我远离了农村,生活在城市里,但是,我经常回到我的故乡,关注村庄的变化,关注这里孩子们的变化。为了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我到小时候抓过蚂蚱、扑过蝴蝶、割过草的田野上行走,回顾儿时的往事;到儿时的伙伴家里闲谈,听他们讲述孩子们念书的过程;接触孩子们,询问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感受,从中发现儿童小说的题材,获取儿童文学的闪光点。我发表的儿童小说大多是根据乡村的孩子原型加工而成,其中的故事是从几个孩子身上选取的。

当代有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儿童文学也是如此。我在写儿童小说时,追求人物活动的地域性。所设置的环境不同于别处的山区,多放在赤峰北部的农村,习俗、故事、人物及语言都体现出“这一个”,让小读者阅读时有新鲜感。

我对儿童小说的语言追求是朴实,亲切,有地方特色,尽量贴近儿童的心理。

儿童不喜欢讲大道理,喜欢看故事,特别喜欢看闻所未闻的故事。小时候,晚上坐在炕上,我听妈妈讲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同样一个故事,第一次听很新鲜,第二次听就少了兴趣,第三次就厌倦了。文学上的说法是:一个好的词,第一个作者用是天才,第二个作者用是庸才,第三个作者用是蠢材。我们不能重复前人讲过的故事,要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对儿童形象的塑造,大多是清朝放垦后从关里来的汉族后代。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奋斗精神。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血液里流淌着善良的道德意识。之所以塑造这样的角色,为的是向孩子传达愉悦的情感,灌输真、善、美。

我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主要是三点:地域性,故事性,形象性。

责编:林枫炀

作者简介

吕斌,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研究班当过乡村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海外文摘》《作品与争鸣》《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溪流》等近百种刊物上发表和被转载作品五百余万字,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试卷和课外读物,作品多次选入各种书籍和获奖。著有个人文集《美丽乡村》《惊险时刻》《狼甸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