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灯辉映辅德里
2024-07-15朱杰
故事团队:上海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明灯”志愿者服务团队自2009年成立以来,累计吸引超过5000名志愿者加入,服务次数3万余次,服务时长超过7万小时。
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珍藏着一幅由中国著名书法家高式熊书写的立轴,卷面上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明灯”,这是书法家在鲐背之年给予“明灯”志愿者团队的最高褒奖。十四年来,这支团队成员由当初的不足百人发展到如今逾五千人加入;以总服务时长七万多小时,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超过三万多人次的骄人业绩,用心传承红色基因,用情讲述红色故事,用爱传播志愿精神,让这座百年石库门焕发了新貌。
沟通无间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每天都会迎来许多参观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有机关企业白领,也有社区阿姨爷叔,他们都是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对象。
来自市西初级中学的丁老师是明灯志愿者团队成员,2021年10月到岗后,担任游客进馆前的秩序维护工作。每逢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纪念馆都会迎来大客流,每当门口排起长龙时,观众不免有些怨言,小丁总是耐心宽慰。
有一天,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排队等候参观,但随着队伍的缓步前行,两位老人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向小丁求助。小丁询问后得知夫妇俩年龄都超过了80岁,符合优先参观的条件,便从隔离带中请出两位老人进馆。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举动,让后面不知情的参观队伍骚动起来,有位游客竟然自顾自插队到前面,小丁见状赶紧阻拦,对方却叫嚷起来:“小姑娘,我也是退休工人,排队到现在,要一视同仁好?”小丁耐心地解释两位老人的情况,但游客根本不听,长队逐渐混乱起来。就在这时,只见刚才进馆的老夫妻又回到队伍前,举起身份证对游客说:“这是我和老伴的身份证。这小姑娘没有做错,志愿者很辛苦,大家要支持他们!”在场的人被这对老夫妇此举劝住了,逐渐安静下来,方才吵闹的游客自知理亏,回到了原先排队的地方。
进馆后,两位老人在小丁的陪同下参观。来到党章厅时,老伴从布包里拿出了用手绢工整包裹的纪念章,原来两位老人党龄都超过了50年,来二大就是为了佩戴“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向党章敬礼!小丁见状,自告奋勇提出为两位老人佩戴纪念章并合影留念。这一刻,小丁被这对革命伉俪深深感动,也鼓舞着她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时时做好观众与纪念馆之间的桥梁纽带,传递真情,沟通无间。
红色传承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宣陈部负责人赵晨雯也是“明灯”志愿者团队成员。在她眼中,二大在党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青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提出要求,明确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在这众多“第一”中,首部党章诞生地是最值得骄傲的。这里也曾发生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张人亚决定将党内秘密出版的一批书刊文献送到宁波老家,其中就有包含第一部党章内容在内的中共二大通过的文件合订本。他叮嘱父亲要严守秘密,妥善存储。父亲张爵谦就以儿子的名义修建“衣冠冢”,把文件用油纸精心包好秘密藏进空棺。直到1950年,张爵谦将埋了20多年的秘藏捐给有关部门,这份珍贵首部党章得以传承,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的宝贵财富。
记得有一次,有位老伯在首部党章展板前久立,看着屏幕上播放着烈士的珍贵影像,眼中饱含热泪。志愿者殷一腾关切地来到老人身边,询问老人身体状况,并向老人介绍起了馆藏,老人专注地听着。后得知老伯叫张时华,是张人亚的侄子。他对志愿者说:“叔叔34岁就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亲眼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但‘二大’专门划辟了区域,让后人瞻仰纪念,首部党章有你们守护,我很放心!”
2018年5月18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举行了“首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纪念馆与来自张人亚故乡的宁波北仑区相关单位共同整合资源,重新梳理了首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感人故事,向上海与宁波的参观者进行生动的展示。当天还采用了网上直播方式,收看量超过50万人次。
抚今追昔
如果说中共一大是日出东方,那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首部党章,就如指路明灯。这盏明灯是希望,是灯塔,点亮了中国革命崎岖漫长的前行之路,也成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志愿服务队光荣的名称。志愿者队伍中还吸纳了社会“民星”,印海蓉、何卿、吴尔愉……这些熟悉的名字不仅出现在荧幕上,也出现在红色教育基地。她们用榜样号召力,讲述党史故事,传递信仰力量。
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负责志愿者工作的陈荪毓见证了明灯志愿服务团队的不断发展,说起这支队伍更是如数家珍。她制作了一份志愿者排片表,对志愿者到岗日期、时间、岗位等做到细致记录,并且一人一档,服务每一位志愿者的需求。同时,她也不断进行新志愿者的招募接待。每次招募令发布后,总会有络绎不绝的人士前来应征报名。他们中有在校师生、党史专家、公司职员、部队官兵,很多是此前来二大参观的观众,过去的志愿服务对象成了现在的志愿服务人员。这其中杨奶奶给小陈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天,陈荪毓接到杨奶奶的来电,强烈表达了希望成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者的心声,并且反复说不要表彰不要费用,只是想在展厅里为观众服务。但得知杨奶奶已70多岁,考虑老人出行安全,陈荪毓婉言谢绝了杨奶奶的请求。
没想到,第二天,杨奶奶来到纪念馆找到了陈荪毓,原来她与共和国同龄,从小就在辅德里长大;后虽随家人搬离了这里,但石库门情结依然不舍。杨奶奶表示,自己虽然不能像年轻人那样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但她非常了解辅德里的过去,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给游客,再三恳求馆方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最终,陈荪毓告知杨奶奶顺利“上岗”。
一次,有支留学生团队来参观,对靠近延安中路的一排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时,杨奶奶娓娓道来:你们看,这里有三根石柱,把黑色的木门箍住,石库门原来也叫“石箍门”,石库门的门洞都是这样的。大家一听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石库门呀!有位刚果小伙子提出二大为什么会选择在这座石库门中召开,杨奶奶说,中共二大会址地处原公共租界和原法租界交会处,地理位置相对安全;而且这里原来是成片的石库门建筑,住了许许多多的人,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所以代表们来到这里,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席话通过翻译后,留学生们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连声夸赞杨奶奶厉害!
杨奶奶还讲起党创办的平民女校,这里是妇女运动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女学生成为那个时代妇女解放、追求独立、投身革命的典型。原来平民女校的后门就正对着她家,所以抚今追昔,格外留恋。
明灯指引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玮对志愿者的服务精神赞不绝口。她感受到志愿者们在讲解过程中,讲出了自信心与自豪感。他们不仅讲述着党史,更是通过自己的讲述,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关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馆后的变化,志愿者讲解员小彭熟练地向游客讲述:序厅位置新增了入党宣誓板块;尤其是第一展厅第二部分即二大代表展墙区域,把原来的墙壁换成了通电玻璃后别具一格,透过展墙看到外面的阳光长廊的感觉真好,让她对“石库门里的纪念馆”充满了遐想。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大一新生,对中共二大的敬意除了源自党员父母的熏陶,更有对红色圣地的崇敬。
作为一名志愿者,小彭对讲解坚持做到“一个字也不能错”。她牢记带教老师的提醒,讲解稿一字一句都是党的历史,容不得任何差错。老师传授的时间记忆法让她对讲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还记得第一次,小彭躲在角落里,对着展板自言自语。旁边的老伯关切地说:“小姑娘,大胆些,你能为我做一次讲解吗?”这意外的不情之请,让小彭措手不及。她鼓足勇气开始了第一次讲解,得到了老伯的鼓励和肯定。
随着纪念馆展陈的调整,讲解稿也作了相应修改,小彭花了整整4天时间,每天都来馆里对着展板背记新稿子。为了给游客讲解好党史,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反复练习。
为了减少参观者的等候时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工作团队开发了“点式讲解”的模式,即讲解员全员在展厅里固守,每人负责部分的讲解内容,参观者由讲解员接力引导,走完全部展线。并且采用“因人施讲”的讲解方式:针对不同参观者特点,讲解词也有相应的侧重和深度,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太多内容反而不利于他们记忆,所以小彭讲解时需要简单明了;而上了年纪的参观者比较关注各种历史资料,每次介绍到重要展项,她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史料和背后的故事一股脑道出,不少年长的参观者觉得“听得过瘾”。遇到外地游客来到二大纪念馆,小彭就尽量讲一些党史小故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也能听懂理解,会心一笑。
15年来,明灯志愿者团队还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策划仪式教育、面向社区居民们送展上门、面向年龄层次较小的孩子送讲上门,寓教于乐。自2014年起,志愿者团队坚持每周去静安区部分小学送课达60多场,开展“国旗下成长”主题宣讲活动累计有4000名学生参加。
在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举办了青少年宣讲志愿者评选活动,全市16个区近3000名小学生报名参赛,决赛当天73万观众线上观赛。一个孩子的家长说:“没想到这些红色故事通过孩子们的讲述能够这么鲜活生动,让我看到他们小小身体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诚如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剧《辅德里》中的台词那样:“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她守护着希望……”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在打造“一馆一品”特色项目同时,以崭新面貌和高质量服务,明灯志愿者团队更是以实际行动迎来了建党103周年,为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