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红军粮』变『致富果』

2024-07-14姚峰整理王晓丹刘欢刘琬

党员生活·下 2024年6期

姚峰,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他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曾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红安人,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说:“早上苕三碗,中午三碗苕,晚上苕过夜。”红苕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红安人,成为老百姓眼中的“救命苕”。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安苕一度成为红军战士的“主粮”,曾留下“红苕地里埋银元”的动人故事;新时代,我们聚焦“红安苕”品牌打造、技术攻关和产业带动,让昔日“红军粮”变成今朝“致富果”。

2015年,我所在的杏花乡龙潭寺村引进武汉的一家公司投资,但效益不佳。在村组干部和乡亲们一筹莫展时,我回乡创办了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刚开始,家里人还是很反对,毕竟发展农业产业要投入很多心血。当时,全县红安苕种植以农户散作为主,而且还面临着种苗的制约瓶颈。

2017年,我们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在我看来,科学技术是发展红苕产业的根基,好苗子才能结出好果子。我作为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牵头联系各方,最终顺利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建立了华中农业大学驻瑞沣合作社博士团,共建红安苕组培脱毒中心,搭建科技小院。同时,由合作社的党员带头,我们开展了10余项技术攻关,培育脱毒紫檀红等13个甘薯品种,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借着全县大力发展红苕产业的东风,我们把脱毒培养的优质种苗在全县推广,年产红安苕脱毒苗1亿株,覆盖全县各乡镇约2万亩。

有了好产品,还要有好销路。“山货”要“出山”,思想要“出圈”。合作社党支部积极探索“红安苕+旅游”“红安苕+康养”“红安苕+工业”“红安苕+研学”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行融合发展。我们联合将乡红集团公司,打造了红安苕全链条产业科技示范园,推进红薯热干面、红薯刀削面、红薯粉、红薯蛋卷、红薯干、红薯片等产品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在科技的加持和销售的助力下,曾经几毛钱一斤的廉价苕,加工转化后变成5元一碗的红薯粉、20元一包的红薯干……截至目前,红苕加工总产值突破5亿元,红安苕品牌价值达36亿元。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有战斗力,才有力量领着农民干,才有能力带着农民富。2022年5月,红安县首个乡村振兴产业联合党委在瑞沣合作社成立,我主动请缨,担任联合党委副书记。联合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村企共建为纽带,建立了“五联五共”工作机制。近年来,合作社党支部先后带动9个村开展党建联建,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抓等形式,发展以红苕为主的特色产业,搭建利益共同体,带动村平均增收10万元,周边百余户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

乡村振兴,重任在肩。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每一名农业从业者,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