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老旧社区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路径

2024-07-14尹璇祝璇

党员生活·下 2024年6期

基础设施落后,居民自治无意愿、无动力、无规则、不持续、无方法,社区服务能力不足,矛盾多、治理难等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服务民生的“神经末梢”。实现社区的有效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发育的必然要求。浏河社区地处荆门市中心城区,辖区全域面积0.5平方公里,25个居民小区,居民5110户共14300人,共划分为12个网格。社区党委下辖6个党支部,党员238人。作为一个典型的老旧型居民社区,曾经的浏河社区阵地面积小、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服务能力不足,社区环境差、矛盾多、治理难。

近年来,浏河社区聚焦党建引领,坚持群众需求主导,统筹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居民参与新型社区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持续拓展服务功能。先后筹资960万元共同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集养老、养小、养心、养身、养德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服务体;探索形成了“一碗汤距离的社区养老服务”“0—3岁婴幼儿照护一体服务”等特色服务品牌,“小区自管工作法”被民政部评为全国首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实现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实践路径

浏河社区从一个“社区干部累、居民群众冷、问题矛盾多”的老旧社区,蜕变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其转变得益于,社区党委依托党的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找到“关键人”,链接和整合资源,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并提炼总结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社会组织培育“149”模式

“1”是搭建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器平台;“4”“9”是每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需经过4个阶段、9步流程。

2015年,浏河社区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家由社区退休干部发起成立的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东宝区德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时建起了第一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按4个阶段9步流程培育孵化社会组织。

第一阶段找准居民需求。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已有的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等在社区服务情况,锁定有需求的、有积极意愿的目标人群;结合居民爱好和需求,针对性举办各类兴趣活动,进一步锁定目标人群。

第二阶段组织居民行动。将不同兴趣类的人群分组开展问题讨论,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建立联系;划分若干讨论(兴趣爱好)小组,讨论并形成团队行动方案,开展专项问题整治行动或兴趣爱好类团队活动;通过观察挖掘、成员推选等方式选出1—2名领导者,通过前期活动形成一批稳定的成员,并通过宣传和骨干成员带动进一步吸引更多居民参与。

第三阶段规范建立组织。在组织负责人的统筹下,构思组织框架、管理细则,民主选举理事人员,设计组织的名称、LOGO、团服、书签等,并登记备案;广泛收集社团成员意见建议,制定社团公约,同时通过积分兑换制度激发社团成员和爱心商家的积极性。

第四阶段持续赋能提升。通过向上争取、公益众筹、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助等方式链接经费支持,推动组织活动常态化,同时通过内部挖掘培育社区能人和外部链接导师资源,为组织成员培训提能,持续为社区社会组织“加油”;建立评价督导机制,以内部评估或第三方专业评估等形式,定期开展评估督导,制定持续推进机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二)“一老一小”六方服务体系

浏河社区现有0-3岁婴幼儿165 人、60岁以上老人2347人,“一老一小”群体占总人口 17.6%。近年来,为解决辖区老年人吃饭难、失能老人照料难、幼儿托育难、学生课后托管难等四大问题,浏河社区探索建立由社区、职能部门、辖区单位、市场主体、社会团体、小区居民六方参与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打造有温度的民生“微幸福”。

第一步,摸清需求议定建设方案。社区多渠道征求居民意见,摸清需要集中养老和托育服务的人数、可接受的价格,与专业团队沟通后,根据成本核算情况,明确是否需要建设集中养老托育机构。

第二步,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社区全面摸排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不动产和人才、教育、医疗等资源,采取互惠共赢方式,将辖区内闲置资产作为建设“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金边银角”,降低建设运营成本。

第三步,市场化运营长效惠民。采取“政府部门+社区+市场主体”模式,引进实力强、有情怀的企业市场化运营,政府部门落实相关政策,给予市场主体适当补贴;社区发挥自身优势,链接各方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运营成本;市场主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确保微利运营的前提下,让利于民,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养老托育服务。

第四步,积极培育共同精神。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构建政府部门政策支持、辖区单位资源扶持、社区链接资源、市场主体运营、社会团体和居民志愿服务的六方参与“一老一小”服务机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

(三)大党委议事办事规范

2020年以来,浏河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调动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社区基层治理,三年来,争取辖区单位闲置资源、资产6200平方米,筹集建设资金300余万元,建成社区健身房、就业培训基地等服务设施,解决群众难题220余件。

1.建立组织。采取“1+1+N”模式组建社区大党委,包联社区牵头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第一书记,社区党组织书记任书记,包联单位、辖区企事业单位、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委员。社区建立“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

2.完善机制。建立“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社区制单、党员抢单”机制,设立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责任片区,党员包联社区网格、重点人群等,收集居民需求意见及建议,社区汇总梳理后统一派单,下沉党员办理落实。社区大党委一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主持,共同商议重大事件。联席会议实行轮值主席制度,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推动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与居民“面对面”议事,解决居民问题和需求。

3.形成清单。社区大党委每年建立社区问题、需求、资源和项目四张清单。开展“敲门行动”收集居民问题和需求,动态建立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全面梳理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信息资源,摸清辖区人、财、物等资源,分类形成资源信息库,每年更新资源清单;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对问题需求清单精准匹配,由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领办,制定项目清单,并进行公示,按照项目化方式运作,为居民提供“菜单式”服务。

4.签订协议。常态化推动社区、单位和居民三方互惠互利合作,依托社区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辖区银行、企业、学校、商户等大党委成员单位职能,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实行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盘活辖区各类资源。

5.压实责任。细化实化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工作任务,通过划分任务、限定时间、年底测评等方式,督促成员单位履职担当。

(四)小区自管工作法

浏河社区老旧型小区集中且多为“三无”小区,社区党委探索小区自我管理和服务新路径,激活小区居民这股“沉睡的力量”,实现“群众工作群众干”,形成小区自管“六步工作法”。

第一步,选“达人”。针对小区乱停乱放、乱堆杂物、环境卫生等公共问题,由社区组织居民开展参与式行动,通过“四引四看”方式,挖掘“有意愿、讲奉献、能力强、家人赞同”的社团负责人。“四引四看”,即引导退休职工、退职工人、居民骨干、优秀人才等四类人员参加活动,通过看日常事务参与度、组织活动配合度、安排事务执行度、小区居民认可度等情况,筛选建立“小区达人”档案。

第二步,建组织。探索“两会三荐四问一选”工作法,充分征求、体现小区居民意见,选举产生自管委员会成员。“两会”,即由社区牵头组织召开小区居民座谈会、小区楼栋长讨论会等,征求关于小区自管和自管委员会成员的意见。“三荐”,即通过社区党组织推荐、小区居民联荐、优秀人才自荐的方式,征集拟参选人员。“四问”,即在对拟参选人员进行无违法犯罪记录考察的基础上,社区党组织对其开展面谈,问是否有意愿、有时间、有精力和有思路,确定小区自管委员会初步参选人员并公示。“一选”,即召开自管委员会选举大会,组织小区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参加投票,采取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将居民投票过半数以上的候选人选为自管委员会成员。

第三步,定公约。社区和自管委员会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拿出公约和自管委员会日常工作职责初稿,随后召开全体居民大会研究讨论,社区做好线上线下公示宣传,使小区居民有行为准则,自管委员会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第四步,抓赋能。社区通过“一助力三支持”方式,主动为小区自管委员会赋能。“一助力”,即不定期组织自管委员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为其提能助力。“三支持”,即从居民办事、居民积分、小区项目资金争取等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第五步,解难题。探索“坚持三条轴线、推进三个转化”办法。坚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轴线,定点“收”、上门“访”、线上“报”等方式收集居民关心关注问题,通过开放空间会议共同协商讨论,引导居民厘清问题类型和责任归属,拿出最优解决方案;坚持以激发居民自治为核心轴线,聚焦老旧小区改造等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通过组织开展文明创建、积分管理、共同缔造等方法,推进小区事务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到“共同干”的转化。坚持以和睦邻里关系为核心轴线,自管委员会“随叫随到”,从群众的困难入手,开展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关爱留守儿童、邻里纠纷调解等自助和互助服务。

第六步,评成效。坚持“四公示三评议”,对问题解决方案、每项财务收支、居民积分和好人好事及时进行公示公开,日常事务由居民在微信群中评议,自管委员会年度工作成效由居民大会进行评议,在小区公示栏上公示。

工作成效

浏河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整合调动辖区资源,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以善治善为稳稳托起居民“家门口”的幸福。

(一)治理体系完善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建立起“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进一步理清理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其管辖范围、规模、流程及所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等内容权责边界清晰;社会力量协同作用统筹发挥,实现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居民幸福感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解决了停车难、电梯加装、铺设天然气管道等问题,居民住得安心、放心、舒心,打造有温度的民生“微幸福”。构建“集中养老+居家养老”“0至6岁托育+6至12岁课后托管”的全年龄段社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成拥有100个托位的全国社区示范性普惠托育服务中心、63个床位的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辖区1600多名老人的幸福里食堂。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提供就业创业机会,让更多居民受益。

(三)治理力量壮大

通过建设社区大党委实现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会、楼宇等党组织资源的全面有效整合。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已孵化治理类、互助类、志愿类社区社会组织21个。从居民中发掘培养了118名骨干,走上“一老一小”服务机构、工会组织、物业管理负责人和楼栋长、微网格员等社区岗位,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70%以上居民均参与了1个或多个社区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决策、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初步形成了“家家落网格、人人进组织”的良好态势,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27起,289名空巢特困老人和150名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帮扶。

经验启示

根深促叶茂,魂固育常青。浏河社区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犹如“活水”源源不断注入浏河社区,凝聚起日渐强大的合力,阔步迈向善治之路。总结和提炼浏河社区的做法和经验,有助于为其他老旧型居民社区开展社区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对如何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核心和关键

浏河社区党委通过切实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健全党对社区工作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社区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为社区善治的主心骨,把社区善治的任务要求落到了实处,进而为社区善治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开放、多元的社区治理体系

基层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性组织,但绝不是单一的主体,社区善治的实现需要社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商共治,这就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党组织为核心引领,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利益协商、互惠信任与制度化的社区治理体系,是浏河社区治理环节中的关键一步,能够有效整合社区多元利益诉求,奠定公意基础,为社区善治提供主体保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的作用,推动资源服务下沉,让社区有更多参与的话语权、资源的调度权,深化自治流程、撬动社会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三)激发居民自治新活力

社区服务体量巨大、群众诉求复杂多样,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模式难以适应,如何激发社区自治动力、为社区治理增添活力?浏河社区引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活动,带动居民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通过唤醒居民“主人翁”意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新路子,也让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