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科技发展注入金融“源动力”

2024-07-14朱翔宇

党员生活·下 2024年6期

湖北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科技创新成功破题,开局良好,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仍需部门合力。6月6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北省直机关相关部门以“金”筑基、以“融”聚力,在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覆盖面与精准性上落笔着墨。

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构建融资方式更多元、覆盖更全面、成本更合理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张龙说,围绕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湖北持续推进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强化“鄂融通”科技金融服务功能,通过担保增信为科技型企业“输血打气”。

湖北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构建省市县三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以科技担保专项产品开展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探索“投担贷”联动。同时抓好支持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覆盖面,推进“鄂融通”与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对接,进一步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4月末,全省科技担保业务在保业务9937笔,在保余额343.6亿元,同比增长49.4%,其中信用类担保业务占比达73%。

与此同时,省委金融办聚焦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开展金融“早春行”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活动,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张龙介绍,一季度,科技金融领域签约5503户,履约1035亿元,依托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平台“鄂融通”,向金融机构推送3.9万户企业融资需求,融资金额达7655.9亿元。

“湖北全面推广科创企业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覆盖面,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等,都给了市场很大的期待。”湖北力芯半导体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半导体功率器件产业化科技型企业,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专业厂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待银行、担保公司以实实在在的科技信贷服务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

打好科技金融“组合拳”

科技金融运用金融创新手段服务科技事业发展。如何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骏表示,湖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下一步,要推动科技与金融形成合力,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金融动能,促进湖北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湖北组织建设以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10家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有8家,新型研发机构477家,均居全国前列。

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九峰山实验室,是湖北在优势领域组建的十大实验室之一,先后产出全球首颗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小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国内首套全国产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等重大科技成果。

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不断涌现湖北元素,国产航母、大飞机、空间站等许多“中国制造”都凝聚着湖北智慧。

产业需求方面,湖北强化重大科技项目系统部署,由企业牵头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成功完成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创新主体方面,湖北率先启动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构建科创企业梯次跃升链和配套服务链。率先开展省级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对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前景等量化打分,帮助金融机构看清、看懂科创企业,激励银行机构“敢贷、愿贷”,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供给支持。

创新供应链方面,湖北率先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引导全省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创新。组织搭建湖北省科创企业“智慧大脑”平台,整合科技、产业和金融信息,促进技术聚集、产业转化和资金聚合。目前,平台已汇集28万家科创企业基础数据,17家金融机构进驻平台,上线金融产品47项。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发展科技金融具有先天优势,金融部门在服务科技创新中如何精准施策?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曾涛介绍,将从政策工具、产品创新和评估督导等方面加强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强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引导金融资源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国家层面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落实落地,做好备选企业和项目清单筛选,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满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融资需求。省级层面延续实施100亿元“鄂创融”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科创贷款投放。今年以来,“鄂创融”累计办理32.6亿元,相关银行近三个月发放贷款42亿元。

丰富科技信贷产品体系——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推广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人才贷等专属科技信贷产品,推动人民银行湖北分行“楚天贷款码”与省科技厅“智慧大脑”平台互联,推动科技型企业“本领”变本钱、“知产”变资产。截至目前,金融机构运用创新积分发放贷款345亿元,覆盖科技型企业4500余家,一季度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金额28.3亿元,同比增长26.1%。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开通银行间市场发债“绿色通道”,优化科创票据发行流程,拓宽债券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2022年以来,湖北落地全国首批主体类、用途类和混合型科创票据,融资金额667.6亿元。

建立金融服务评估机制——人民银行湖北分行会同省委金融办等十部门开展科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从信贷支持、覆盖广度、服务质效、风险管理等维度定量评估银行机构服务情况,激励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资源投入。

“公司很多物联网设备都是通过‘科企贷’获得信用贷款后研发的,我们只用了10分钟就在微信小程序上完成自助申请,很快获得了125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湖北升思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向晓旭介绍,作为软件研发企业,升思科技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自有资金也无法支撑持续的研发工作,但创新时机不等人。

汉口银行创新推出的“科企贷”满足了升思科技公司的资金需求。“我们引入湖北省知识产权数据,对省内科技企业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精准匹配信贷额度。”汉口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资金活水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升思科技公司已研发大数据、云计算等自主知识产权近60件。

推动“三首”产品示范应用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是高端制造的标志性产品,代表着区域创新能力。当前,湖北推广应用新“三首”产品奖补政策有何优势?

“制定‘三首’政策,推动产品创新发展和示范应用,是提升全省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高地的重要举措。”湖北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刃表示,湖北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制造强国的扛鼎地、区域协同的枢纽地,在“三首”产品推广应用工作中基础扎实、潜力巨大。

——在高端装备领域,绿色智能船舶方面成功首研全球最大700标箱直达纯电动集装箱船、全国首艘120标箱长江支线换电式电动集装箱船,全球装机功率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电动船“三峡氢舟1号”建成投用。

——在新材料领域,超高纯电子级磷酸高选择性蚀刻液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OLED核心发光材料等打破长期依赖进口局面,建成国内唯一全面掌握半导体CMP抛光垫全流程核心研发和制造技术的基地。

——在软件领域,武汉是中部唯一一个“中国软件名城”,拥有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国字号”软件产业基地。目前,全省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8,占中部六省之和的一半以上。

新“三首”产品奖补政策主要从拓宽支持范围、增加支持对象、优化支持标准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延伸拓展服务,对“三首”产品给予全覆盖支持,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支持,将产品研制端与创新研发投入同等纳入资金支持范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省级目录征集和制定工作,鼓励研制单位和使用单位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加大“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让企业精心研发、专心创业、安心发展。”高刃说。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追“新”逐“质”的湖北,向“新”而行,步履不停,以先行示范的底气与朝气,全力答好“科技金融”必答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供澎湃的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