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五马河(街道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探索

2024-07-14蒲浪超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7期
关键词:效益分析贵州建设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效益分析;五马河;贵州

[摘要]五马河(街道段)流域功能定位为城郊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流域面积为27.85km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为12.06km2,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被列入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根据五马河(街道段)流域现状和生态功能分区施策,生态自然修复区以封禁治理和植物措施为主,综合治理区主要采取坡改梯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区采取面源污染治理、田间道路建设、庭院绿化和景观配套等工程措施。治理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1.37%,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900t/(km2·a),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及水质;预计5a后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5.09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10.59万元;拓宽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道路,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08

[引用格式]蒲浪超.贵州五马河(街道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24(7):25-27.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及固体垃圾收集处理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流域治理模式[1]。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应用于20世纪50—90年代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早期阶段,以新修梯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单一措施为主,其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基本不考虑村庄的生态环境整治和水质保护,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及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恶化了水域环境,且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差,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意识薄弱[2]。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为传统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落实“两山”理念和“一江清水向东流”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做法,是水土流失防治理念上的一次飞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将治理措施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面源污染治理,对山水林田路草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拦、截、蓄、灌、排各项措施[3-4]。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整治流域上、中游面源污染,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贵州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独特,岩石裸露率高,山势陡峭,土壤贫瘠,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难度大。根据《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部分)预算的通知》(黔财农〔2021〕197号),贵州省启动了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仁怀市五马河(街道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被列入。项目建设工期为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主要开展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面源污染治理,并配合美丽乡村规划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以助力乡村振兴。

1小流域概况

五马河(街道段)流域位于仁怀市城区以南27km的五马镇,地处东经106°13′47.71″~106°16′48.47″、北纬27°37′38.62″~27°39′17.81″,包括五马街道社区、协农村、龙里村和红军村4个行政村辖区,流域面积27.85km2。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5.6℃、积温4668.6℃,无霜期284d;年均降水量1041mm,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占年降水量的41.2%,冬季最少,仅占6.1%。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峡谷地貌,土壤以黄壤、水稻土为主。属典型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域内森林覆盖率在45%以上。据资料,五马镇2020年人均耕地0.097hm2,其中基本农田0.015hm2。

2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1∶10000地形图实地调查和地块图斑现场勾绘,结合《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2007)判别统计,五马河(街道段)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12.0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3.30%。土壤侵蚀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433.67t/(km2·a),年均土壤侵蚀量6.77万t。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86km2,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32.01%;中度侵蚀面积3.01km2,占24.96%;强烈侵蚀面积2.04km2,占16.91%;极强烈侵蚀面积2.17km2,占17.99%;剧烈侵蚀面积0.98km2,占8.13%。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91%。

3治理措施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13),将五马河(街道段)流域功能定位为城郊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根据五马河(街道段)流域现状和生态功能,将流域分为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和生态修复区,并依区施策。其中,生态自然修复区以封禁治理和植物措施为主,综合治理区主要采取坡改梯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区采取面源污染治理、田间道路建设、庭院绿化和景观配套等措施。

3.1生态自然修复区

1)封禁治理措施。对流域内部分其他林地和低效有林地实行封禁治理,面积258.65hm2。根据封禁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半封禁治理措施,即:在植物生长期(一般为4月初至11月底)全部封禁,禁止牲畜和人员进山;在不影响森林植被恢复的前提下,在植物停止生长的休眠期(一般为当年12月初至翌年3月底)解封,允许村民到林间割草、修枝等。这样既有利于林木生长,又满足群众需要。在残存林草植被区域设立封禁牌,标明封禁范围,说明封禁时间,明确哪些禁止行为等。此外,封禁期间安排1名护林员,管护期为3a,主要职责为:定期巡查,根据林木生长情况平茬复壮,修枝疏伐,择优选育,加强病虫害防治,以促进林木生长。

2)补植、抚育等措施。在自然植被较差的区域采取补植、抚育等措施,以促进林草植被恢复,保持土壤,涵养水源。以流域内协农村为例,该村已大面积种植了蜜柚,经济效益较好,只对1.35hm2已种区域进行补栽补种,补植蜜柚1500株。

3.2综合治理区

通过实地调查,确定该治理区坡改梯工程采用石坎梯田,以减少区内水土流失,蓄水保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石坎梯田采用干砌石结构,施工时层层进行,层面采用石块垫稳。新建梯田石坎顶宽0.40m,高度根据实际情况分为1.00、1.20、1.40、1.60、1.80m五种规格,相应的底宽分别为0.60、0.64、0.68、0.72、0.76m。另外,采取等高耕作等保土耕作措施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区内建成石坎梯田12.34hm2,实施保土耕作570.39hm2,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3.3生态修复区

1)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站及其配套设施,以解决村庄生活污水横流、臭气逸散的问题。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19)、贵州省《用水定额》(DB52/T725—2019)及当地实情,建设1座由格栅调节池、集中式净化槽、人工湿地、氧化塘、设备房及绿化区域组成的污水处理站,建成后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0%以上,以解决乡村污水排放问题。设置村内生活垃圾存放点,由专人统一收集后,运到垃圾处理厂,改善了村容村貌。

2)田间道路建设工程。①改建机耕道2条,总长1384m。其中,1条长1164m、宽3.5m,结构为10cm厚碎石路基、15cm厚C20混凝土路面;另1条长220m、宽3.5m,结构为15cm厚C20彩色混凝土路面。②新建生产便道2条,总长1515m。其中,1条长447m、宽0.6m,路基清理后铺设10cm厚碎石垫层、辅以M10砂浆黏结,路面采用铺路石板;另1条长1068m、宽1.5m,路基清理后铺设10cm厚碎石垫层,路面采用10cm厚C20混凝土铺设。

3)庭院绿化和景观配套工程。对村内现有道路进行绿化和景观配套,以提升村庄景观质量,满足人们日常休闲等需求,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沿道路两侧修建长800m、高0.6m的花池,采用红砖砌筑,主要栽植桂花107株、红叶石楠球20株、红花檵木球20株、大叶黄杨球20株;修建等高植物篱1446m,栽植蔷薇1300株;种草(绿肥)51.82hm2。

4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后,五马河(街道段)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1.37%,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900t/(km2·a),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29万t、增加蓄水量1.66万m3。各项措施发挥效益后,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新建的污水处理管网可涵盖150户农户,改善了流域内水质。

2)经济效益。坡改梯和保土耕作措施的实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利用率。治理后,流域年粮食增产37.02t、木材增收329.59m3,预计5a后可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5.09万元。生态修复后,提高了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升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5a后项目区年固定CO2和释放O2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预计分别为27.96万元和182.63万元。

3)社会效益。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区域现代高效农业及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使封闭传统的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优化了项目区产业发展格局,拓宽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道路,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的作用。另外,工程的实施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5结束语

在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小流域治理效益具有滞后性,因此需建立长期监测与定期评价机制,以客观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作用。借助项目切实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13[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2-3.

[2]罗松平,郑志宇,李勇,等.新时代贵州省水土保持工作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23(9):53-56.

[3]王霞.高平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探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9(4):41-42.

[4]秦余华.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探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0(12):68-69.

收稿日期:2024-03-11

第一作者:蒲浪超(1985—),男,贵州绥阳人,工程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E-mail:543488514@qq.com

(责任编辑张绪兰)

猜你喜欢

效益分析贵州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效益研究
浅析辽西凌源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