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2024-07-13赵米英
赵米英
主题导语
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好的家风更是整个家族品格的载体。一个拥有良好家风的民族,一定是团结一致、奋发有为的。而良好家风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而是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毛泽东:历久弥新的正家典范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家教家风方面堪称一代典范。一方面,他要求子女亲友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亲友谋利益,在家庭成员中以身作则,形成了以德传家、以学兴家、以俭持家、以严治家、以廉守家的优良家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觉做“好家风”的传承者、引领者和守护者。
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从毛泽东的家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家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就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至上。
开怀家国事,不言身与家。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毛泽东教育弟弟妹妹“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一家牺牲了6位亲人。大弟弟毛泽民被军阀秘密杀害前,他义正词严地说:“我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立场!”小弟毛泽覃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牺牲。妻子杨开慧就义前说:“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还有刚生下孩子不久就牺牲的堂妹毛泽建,年仅19岁就被敌人活埋的侄子毛楚雄,新婚才几个月就奔赴战场的儿子毛岸英。他们都为革命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惜奉献一切”的家风。
“三不许、三不为、三不要”
毛泽东的家风,有一个醒目的标签:严。律己严,教子严,持家严,对自己亲友的要求也很严。他始终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反对贪污腐败,不祝寿,不收礼。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为全党全国作出了表率。
1943年,毛泽东50岁生辰,延安各界提议搞庆贺典礼,毛泽东回信拒绝。到1947年他54岁生日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又想给他做寿,他坚决不答应,并加上“三不许”:一不许请客吃饭;二不许唱戏,如果要演,就演给老乡们看;三不许开会。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议: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不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的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自此,他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六不”规矩被正式写入党的文件。
毛泽东对待他的亲人、故旧一直坚持“三不为”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为亲撑腰。1949年湖南解放后,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纷纷给他写信,请他推荐工作或介绍到北京工作,对此毛泽东都未答应,他说这样做“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像蒋介石一样早垮台”。他给亲友们回信说:“我对你们‘约法三章:一不要来京看我,二不要来京找我安排工作,三不要借我的名义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毛泽东还对秘书田家英说,处理亲友一般来信的原则是:“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
家风建设中的真心真情
毛泽东既有伟人的情怀,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他用真心经营着家庭,用真情维系着与韶山故土的亲情。他孝老爱亲,对于逝去的双亲,他充满敬重和怀念之情;对于聚少离多的儿女们,他和天下众多父亲一样,在严格之中透着疼爱。
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他曾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与父亲相比,母亲的教育对毛泽东的人格形成影响更大。母亲去世后不久,毛泽东写信给同学邹蕴真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
毛泽东一共给子女写过20多封家书,封封书信都饱含着挚爱,行行文字都寄寓着深情。这些书信,大到理想、前途、学习、事业、婚姻,小到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处处是父亲给予子女的关心和指导。无论身处多么高的地位,也无论自己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多大贡献,毛泽东始终不忘教导子女要留意他人的帮助,要记住他人给予的关怀,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正家,而天下定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选自“三湘风纪”公众号2023年12月26日,有删改)
赏析
这篇文章从“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三不许、三不为、三不要”“家风建设中的真心真情”三个方面展现了毛泽东的家风,读来让人心生敬佩。一代伟人严于律己,且严于要求自己的子女,并将家风传承下去,其实也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本文采用小标题形式行文,给人以醒目明确之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