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持续释放新活力
2024-07-13曹珊珊
曹珊珊
各地红色景区和场馆纷纷推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展览、特色活动、沉浸式演出和体验项目,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释放出红色旅游的新活力。
2024年6月10日,河南省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内,迎来一批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他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了解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鄂豫皖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高考结束后,我们几个商议着来一场红色之旅,感受一下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氛围,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第一站就选择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参观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个时期的1000余幅珍贵照片、300多件革命历史文物后,学生们在馆内留言簿上纷纷写下:“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生活,开创未来”“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近年来,红色旅游已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各地红色景区和场馆纷纷推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展览、特色活动、沉浸式演出和体验项目,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释放出红色旅游的新活力。
红色文化更入心
“七一”前夕,山东省诸城市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王尽美同志故居等红色景区游人不断,各地游客纷纷来此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3间破旧的土坯房、锈迹斑斑的镐头、透着历史痕迹的字报标语、王尽美用过的饭盒和毛毯等物品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通过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对王尽美烈士的光辉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打卡红色地标,追寻历史印记……近年来,红色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节假日出游出行的重要选择。
2024年6月8日,端午小长假第一天,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景区红色景点人气火热。大批游客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品味红色文化,在游览参观中传承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中游览,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卷轴,其中记录着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的壮烈篇章。游客们认真专注聆听讲解,驻足观望文物展品,沉浸其中,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江苏游客梅先生是退休党员,特地规划了红色旅游线路,专程来到四渡赤水纪念馆。“到红色景点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感悟初心使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梅先生感触良多。
而作为今年春节后的首个长假期,“五一”假期游客的旅游热情高涨。
携程数据显示,红色旅游相关景区订单同比增长超两成,北京、延安、南京、丹东、安阳、淮安、上海、长春、邯郸、嘉兴等地红色旅游景区最为热门。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红色文化游等相关产品深受90后、00后游客青睐,红色景区景点也成为亲子游的网红目的地。
2024年5月4日,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园区内不仅有以IP形象“小军军”为画面的游客留言墙及合影框,还设计了创意留言便签条。“那些很努力的时光,终将闪闪发光”“劳有所获,心有所向”……20余条关于“奋斗”“青春”等的创意便签语录和手持打卡牌,深受年轻群体青睐。湖北游客陈欢说:“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和朋友在纪念馆打卡,买了‘小军军文创,很有意义。”
重温红色记忆、参访革命遗址、学习红色故事,红色旅游成为年轻人旅游的新亮点。
《红色旅游蓝皮书: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79.75%的受访者参与过红色旅游,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35岁之间。
此前,《红色旅游蓝皮书: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2)》显示,民众对于红色旅游的关注度在3月-7月为旺季,并在5月达到顶峰,且红色旅游的受众群体中,“Z世代”已成为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之一。00后与90后人群对于红色旅游的关注度为74.85%,其中90后的人群占比43.64%,是红色旅游关注度最高的人群。
红色资源更鲜活
近年来,不少博物馆、纪念馆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动画、AR、VR等新技术,让展陈互动性更强,参观者对红色故事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故事展厅,一面巨幅数字屏引人注目,这是依托油画《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制作的数字展示交互系统。点击屏幕上的人物,照片、简介、历史故事和衍生多媒体视频逐一呈现,画面里的人物立刻鲜活起来。
运用全息投影、3D建模、增强现实等技术,将主题创意与数字展示技术相融合,提供鲜活、多元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者可以“参与”到历史中,更深刻地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身临其境般的参观体验,让众多游客连称“看不够”“还想再来”……
“这种新奇的交互体验,让历史一下变得立体生动了。”来自四川的高中生罗敏华说。趁着暑假,他报名参加了井冈山夏令营,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入口处,他扫码下载了“致敬薪火的传递”AR探索游戏。根据游戏中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等线索,识别博物馆内的二维码、图片、实物,可以进行游戏通关,并领取奖品。
不仅是移动设备端的游戏,博物馆内,一些游客戴上AR智能导览眼镜,通过馆方对馆藏文物的高精度建模,沉浸式感受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
“‘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受到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欢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数字信息技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完成以主展馆为核心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5件等级以上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采集三维建模,利用VR、AR和MR手段,丰富博物馆参观的交互体验。
通过“红色演艺”的方式,让红色文物“活”起来,增加游客对红色遗址的多元体验,也是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2024年1月15日,遵义市凤凰山文化广场伟大转折剧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国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首次试演成功。跌宕起伏的感人剧情、身临其境的现场效果、红色革命史诗与现代高科技相融合的“交互式”舞台呈现,赢得在场观众一致好评。
“开局即高潮,启幕就落泪。震撼的环幕体验、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多维艺术的融合给整场演出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享受,让我深深体会到高科技和剧情紧密结合的穿透力。”90后观众高思恒表示,这是他在遵义第一次看这样沉浸式的演出,剧场所营造出的强烈氛围感是普通演出无法比拟的,“我就像走进了剧里,成为一名红军战士,随着剧情推进不断感悟初心,汲取革命先烈不畏艰险的正能量。”
2023年4月19日,重庆市渣滓洞景区“红岩红沉浸式剧场”正式试运营沉浸式史诗剧《红岩红》、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
除了精湛的表演,《红岩红》和《黎明之前》还通过3D Mapping技术、全息投影、真人演艺等融合虚拟与现实的艺术形式,打造了身临其境的场景,使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红岩文旅运营管理部副经理刘磊介绍,红岩红沉浸式剧场作为重庆首个红色黑匣子剧场,呈现的是走着看的行进式演出,演员就在身边演,互动就在身边发生。
为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近年来,各地深挖红色资源,积极对接科技手段,探索红色旅游的创新表达。
当前,很多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探索,在红色纪念场馆建设、沉浸式演艺等项目的打造上积极拥抱数字化,以数字科技激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激发红色旅游新动能。
红色乡村富起来
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实现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既是我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路径,更是推进乡村人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开车从萍乡城区出发,在中环东路行驶15分钟,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村落——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张家湾村。
一眼望去,蓝天白云之下,红瓦白墙的特色民居与绿树相映成景,金黄色的向日葵尽情绽放,宁静祥和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印记处处可见,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把一切献给党”教育基地、抗日将士纪念陵园……一处处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革命遗址巍然屹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张家湾村民奋勇向前。
为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人才回流,2016年起,张家湾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大景区,坚持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对于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红色资源因其独特的价值而获得发展的契机。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人文资源,能够转化为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借此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
如今,许多地方通过对当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载体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与绿色生态、红色旅游、爱国教育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红色+”为核心的多元产业发展业态,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农业以及交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的长久发展。
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坐落着无锡宜兴市胥锦村,村域东西南三面环山。抗战时期,这里曾是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素有“红色太华山,苏南小延安”之称。
近年来,胥锦村持续深挖红色旅游资源,以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为中心,将新四军一纵纪念地、新四军粮站等12处遗迹串珠成链,打造全域红色旅游目的地。2023年共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客流来了,如何破解“流量密码”,将其转化成现金流、资源流?胥锦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产业带动、文化激活、绿色发展,推进以“自然+传统+红色”为特色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文旅产业融合不断深入,胥锦村还不断壮大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和周边配套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胥锦村的振兴画卷徐徐展开。当年的经济薄弱村,如今不仅甩掉了穷帽子,村集体收入规模一跃升至全市前列,获评中国传统村落、江苏省文明村等荣誉,全村年人均收入超过4.5万元。
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如今越来越多村镇,将“红色”文化底蕴与“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走出一条“红绿融合”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赋能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