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之美沁润地理课堂
2024-07-12王默蓉
王默蓉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地理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鉴于此,本文对生活化教育理念的高中地理教育设计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原则,其次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和当前高中生学情现状提出了相关实施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088-0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1]。地理是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师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注重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不仅易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生活化的知识讲解中对地理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将以往僵化、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生活的、动态的学习过程,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
一、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原则
(一)基于学生发展的“科学性”建构
高中地理教师基于生活化理念展开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充分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科学性的课堂建构原则。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下诞生的一种新颖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活动,在实践中教师只有选择科学的生活素材,才能够确保生活化教学的“准确性”。
(二)基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建构
生活化理念下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是“科学性”,而生活化教育理念的第一要义则是“真实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选择的素材要真实,在进行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或者布置任务时,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构建,只顾着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兴趣。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主体性”建构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让学生的地位彻底发生了改变。而生活化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运用该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建构时,更应当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退居二线”做学生的“最强辅助”。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起来会十分轻松,同时对知识的探究也会更为主动,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活化大有裨益。
(四)基于知识特点的“开放性”建构
基于知识特点的“开放性”构建,一方面指的是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资源相对“开放”,教师获取的资源途径更为“开放”,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文献、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在加工之后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时的方式十分“开放”,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布置生活化学习任务,为学生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等。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建构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生活化教学所倡导的就是要让教学回归生活,将知识与实践充分联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知识讨论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真正地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源于生活:优化生活化课堂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2]。课堂导入是课堂有效性的切入点,也是教师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关键一步。因此,在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既要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导入话题”,又要让“导入话题”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让“导入”的内容、形式足够新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落实,如借助智能终端将不同的“生活素材”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也可以链接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时事新闻,选择高中生喜欢的影视资讯或者图片歌曲;还可以从知识当中挖掘出与之契合的诗词警句;等等。例如,在进行《常见地貌类型》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该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且能够区分喀斯特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当向学生介绍完地貌的概念以及不同的地貌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呈现一张20元人民币的照片,让学生通过对人民币上绘制景观的观察,说一说这是哪里?是什么地貌类型?这种地貌类型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其次,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桂林山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航拍中国——贵州》的视频资料,从而引出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展开具体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自觉感知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主动生成“探究地理知识就是探究生活的过程”的思想,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欲望。
(二)学于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促进了多种教育模式、教学手段的产生,在这其中,情境教学法也以其独特的优势价值脱颖而出,成为当前各阶段、各学科教师十分青睐的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3]。高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模拟实验情境,或是基于知识特点创设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情境等。例如,在进行《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该部分知识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和原理,在全节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学生未来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等地理知识的基础。另外,由于该部分内容涉及物理知识,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为此,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如“生活中,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是先到达山顶还是山麓?”“‘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新疆地区的气候有何特点?巨大的昼夜温度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等。这种方式,既能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也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内化,并在活化学生地理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悟于生活:布置生活化合作任务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会表现在学生性格、兴趣上,也会呈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4]。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堂课上往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地理素养较高的学生来说可能在知识的掌握上没有过多影响,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地理素养一般的学生来说往往并不适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课堂建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特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通过给学生布置生活化合作任务的方式,组织不同能力、不同素养的学生共同开展学习,让高效课堂的建构既丰富又不流于形式。例如,在进行《人口迁移》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该部分知识从“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三个方面展开,重点是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并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地理素养进行分层,并以“同组异质”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其次,当教师完成科学的小组划分之后,教师可以就本部分知识特点为学生布置一项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针对“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利弊”这一主题进行辩论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就会主动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知识,并根据本小组成员的特点安排辩手顺序,组织辩论语言。这个过程不仅是加强小组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讲解,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归于生活,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
作业是完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为全面、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作业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所侧重。在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既要遵循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也要注重作业的“质”和“趣”,加大作业对学生吸引力和探究性,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让学习回归生活。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该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并能够运用不同区域的实例和材料,列举出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完该部分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探究作业,即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搜集社区当中的环境污染现象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根据所学知识,就现实状况撰写一份“环境治理方案”。再如,在教学完《土壤》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采集土壤样本”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对采集样本的观察,分析当地土壤的性质;在教学完《自然灾害》这一章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搜集历史上各大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并针对灾害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作业。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不仅转变了传统作业设计的枯燥形式,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知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所在。
(五)高于生活,注重生活化教学评价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5]。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生活化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也应当是多元的、全面的且科学的,让评价既涉及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教学的实施过程,让评价伴随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发挥评价优势价值的同时,让其真正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驱动力量。
首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教师依据的往往是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但这种评价方式相对主观,并不是对学生真实情况的客观体现,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而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教师、家长均参与到评价当中,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不足。其次,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层次化。所谓评价标准,就是要求教师主动脱离“成绩”束缚,从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课堂表现、进步情况、合作意识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要顾及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要囊括学生的现实状况,让评价标准与学生的实际学情更为契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育理念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高中地理教师在基于生活化理念进行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化学习体验,还要基于知识的生活性特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思维,让学生真正地从传统“被动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脱离出来,在学习中更为积极主动。同时,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还是教学评价,都应当贯穿生活化教育理念,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课堂”中学习知识,理解原理,付诸实践。真正地让生活化教育理念得到凝练,促进教学、教师、学生的切实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浅谈生活化视角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N].科学导报,2023-10-20(B02).
[2]王延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大学,2023.
[3]任继华.关注生活性,激发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4):53.
[4]李慧.浇生活之水,绽课堂之花——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33):10.
[5]杨云.摆脱传统桎梏,创设生活化课堂——关于创设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探索与思考[J].教师,2015(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