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忠千里志雄关漫道任驱驰
2024-07-12赵雪岩
赵雪岩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一书。书中展示的前辈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手稿照片、人物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带领我体会了前辈的艰苦经历、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内核,使我深感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去思考、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山河飘摇,风雨如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科学家是怎么艰难生存的?在党派学说林立、“百家争鸣”的思想洪流中是怎么选择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并以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呢?这种从了解到接纳到信仰的过程是怎么转变的呢?从物理学家、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郑哲敏的入党志愿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小时候认为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不关心政治”“抗战后期,看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将会成功”“(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辈们相继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深信不疑”……郑哲敏的思想过程可以说是大多数老一辈科学家的认知缩影。正是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仰,成为郑哲敏科研路上的明灯,使其在爆炸力学理论和应用上有所突破。“没有共产党,全家(人)不可能活下来,一个穷孩子也不可能上学,更不可能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领域有所建树……”从微波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的采访录中可以看出他对党的感激之情。“早年交党费时,我一定要把两角钱用红纸包好,然后再郑重地交给组织”,薄薄的红纸包含了姜景山对党深厚的情义和坚定的信仰。正是老一辈科学家对党有坚定的信仰、对国家和民族有深沉的热爱、对人民有深切的情谊,他们才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有所突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研事业的奠基人、领军人。
老一辈科学家毕生的信仰是什么呢?我认为自《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撒下种子以来,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信仰的内核。从一大建党、二大建章,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再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正确抉择与决策的背后都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支撑。“摸着石头过河”,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国情、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带着执着的意志去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在炮火连天朝不保夕的抗战时期,在科研事业被“卡脖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科学家是怎么坚定信仰、投身科研事业,并为之奉献终身的呢?从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龚祖同的入党志愿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我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求学、科研……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唯有科学技术是不朽的盛世……本世纪(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学习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回顾龚祖同的一生,抗战时,因为国家需要望远镜,他转攻光学,半年制造出军用望远镜;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国家需要光学玻璃的自主产权,他转攻玻璃制造,远赴长春仪器馆研制光学玻璃;20世纪60年代,因为“两弹一星”需要高速摄影,年逾花甲的他奔赴西安,真正做到了志愿书中写的“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权、两袖清风、无牵无累”,为了祖国的需要,龚祖同一生3次转换科研方向,毫不顾忌领域是否熟悉、家人是否担心、身体能否承受,只记得祖国需要他、人民需要他、科研需要他。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材料学家李家治的身上,因为上海市人民的需要,他研制出高压锅炉用水柱计玻璃,并成功解决供电问题;随后又转攻高品质瓷器研制,只因为国家急需;又因为国家需要新型玻璃罩,他从高品质瓷器转攻微晶玻璃天线罩;因为他认为祖国未来发展需要光纤,他又自觉转攻光纤通信技术。4次转换方向,4次回应祖国需求,李家治做到了如入党志愿书中所写“克服个人主义的萌芽,坚决服从集体利益”。
有类似经历的科学家还有于敏、黄旭华、孙家栋等等,而更多的是在某项课题中的一环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兢兢业业工作,隐姓埋名生活。正是有老一辈科学家应祖国需要去开创科研事业、应党的需要去转换研究方向、应人民需要去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让国家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让今天的科研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老一辈科学家在坚定信仰后为什么能成就伟大事业呢?我认为这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的定义是什么呢?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奉献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体现出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一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奉献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体味和感悟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后,我认为可以总结并发展为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甘于奉献。“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前有好儿郎、美娇娘当红军、写文字、上前线,后有无数中华儿女为建设新中国不畏艰苦、奉献自我,人民的奋斗史展现出中华儿女甘于奉献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老一辈科学家拥有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甘于奉献的精神,从而为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的科技自信筑牢根基,为精神文化建设注入灵魂。雄关漫道真如铁。老一辈科学家响应国家需求、坚定信仰、勇于奉献,使科研的开端走过昨日苦难,使科研的成果走向今日辉煌,才有如今的“飞天”“遁地”“深海”,嫦娥探月、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深海一号钻井平台、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蛟龙”号潜海……居安思危、朝乾夕惕,而今迈步从头越。为迎接机遇与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人们应该如何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呢?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对一切工作进行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其次,坚守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最后,坚定舍己为国的信念。如同每一位英勇“战士”的誓言,随时准备为国、为党、为民牺牲一切。为迎接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我们必须坚定舍己为人的信念,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纸短意长,《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中虽然只刊登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与入党志愿书手稿照片,但是纸后表达的信仰的力量、奉献的精神、新时代的影响力重若千钧,值得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深刻总结。于我而言,这部书对我刚开始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今后,我将把所读所想、所思所感融入我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信仰、奉献刻在我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