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岗墓室壁画中马匹图像探究
2024-07-10沈晨晨
沈晨晨
摘要:马与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马文化在中国更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马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中外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见证者。北朝九原岗壁画中发现22幅马匹图像,狩猎图中有16幅马匹,交易图中有6幅马匹。九原岗墓室壁画位于山西忻州,属于东魏北齐时期的晋阳地区,而晋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六镇鲜卑实力所在,鲜卑族成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因此我们在九原岗墓室壁画中可见相对较多的马匹图像。魏晋南北朝艺术融合了外来文化,将本土与外来元素融会贯通,在美术史中上承两汉下启隋唐。2013年发现至今,九原岗墓室壁画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已经被很多学者研究。
一、九原岗壁画中马形象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基础
北朝属于西汉至隋唐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社会及文明的转型时期,因此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山西地区处于草原民族和中原博弈的先锋阵地,其中鲜卑族在这场斗争中建立了北朝,平城和晋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在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北朝将其作为抵御外敌的军事重镇。平城和晋阳是北朝当时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平台,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中转站,平城和晋阳在北魏、东魏以及北齐时期成为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规模最庞大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影响,从而在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融合,造就了奇珍异彩的北朝文化。
二、九原岗壁画中马的呈现
作为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北朝鲜卑民族,马对北朝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随之马的形象也深深刻在北朝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照九原岗壁画中马匹图像的呈现,可根据内容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飞马题材,该墓室壁画中只发现一幅翼马图。墓道最上层绘制的是“仙人图”,绘仙人、飞鸟、神兽等形象,四周以流云和忍冬纹饰营造飞天的氛围。其中有一头神兽形似《山海经》中记载的“驳”,马身绘有翅膀,四蹄呈现飞奔之势,口中衔一头老虎。第二是狩猎题材,狩猎是鲜卑族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北齐皇帝高洋非常重视骑射。九原岗墓室壁画中的狩猎图是目前在墓室壁画中发现面积最大的狩猎图题材,狩猎图属于长卷式绘画,骑士狩猎穿行在连绵起伏的山林中,打猎的过程十分生动真实,分别在东西两壁第二层都有绘制。第三是贸易题材,[1]马侧身站立,若干人物围绕着马匹,有人牵马有人观马,还有人在对话交谈,是一幅热闹的贸易题材壁画。
三、艺术特色
(一)造型的特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雷老师在《中国古代奔马艺术造型动态类型分析》一文中将马的造型梳理出四类重复率较高的形态样式,[2]其中四肢伸展浮空式的姿态特点与九原岗壁画中狩猎图的马匹非常贴合,因此在本文中将狩猎图的姿态归为伸展浮空式。
九原岗壁画中的马匹图在狩猎图中的呈现最多,描绘的是游牧民族狩猎场景,马匹图像都处于奔跑的姿态。例如西壁的狩猎图,画中呈现的7幅马匹图像,都是四肢伸展浮空式,神态表情无太大差异。再看东壁的狩猎图,前方的射鹿图中,画家绘出人物挽弓搭箭的造型,为配合人物造型,将马颈前伸,与马的身体动态几乎保持在一条水平钱上,使得画面具有很强的张力,东壁其余马的造型都呈现四肢伸展浮空式,配合猎人有不同的神情表达,惟妙惟肖。
马匹交易图在东壁西壁第二层中存在,东西各有三匹马匹交易场面,画家从侧面的视角观察马匹,侧身站立的构图更能够将马匹的身姿展现出来。其西壁交易马匹中靠南边的马虽是侧身,但面朝向正前方,马匹的神色表现出不舍的样子,似乎故意远离牵马人;中间交易的马匹,马身往后靠,马颈向下弯曲,马首低垂,紧闭双目,四蹄绷直向后躲避,马尾随风摆动,表现出一种不舍的意境;靠北面的那匹马右侧前后蹄微屈,马颈弯曲,马首低垂,眼神与牵马人对视。东壁的马匹交易图三匹马无明显其他特征,均为侧身站立,供购买者打量、验马。两侧的马匹交易图都内容丰富,神情自然,富有生活的情趣。
九原岗壁画中除了有现实生活中的马之外,还出现了神话传说中腾空飞天的马,在西壁一层满壁的神兽中紧随在雷公之后可以看到一匹飞马,其造型动态呈伸展浮空式,口衔虎,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驳”形象如出一辙。观察九原岗壁画中的马匹造型,我们会发现奔马的数量虽然较多,但如果单纯从动态造型的角度研究,其造型动态几乎相同。例如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东汉时期“马踏飞燕”的动态在汉画像砖中频繁呈现;清代宫廷画中还能找出与“昭陵六骏”中马的姿态相似的画面。由此可见画家对马的动态设计在尊重客观物象的前提下仍具有一定符号化、样式化的处理倾向,或许在历代粉本图样的传播中,同样看出马匹造型的传承。
(二)线条的传达
从图中可见,马匹的塑造是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马的大致动态,绘画出马的精神。西壁最北侧的马,画家用上扬的马鬃体现出马的风采,线条遒劲有力。配合射猎者风驰电掣的疾驰使得画面有一种追逐的快感。前方拉弓开箭的骑手的马匹,其马鬃以疏密有致的排线方式紧贴马颈之上,四蹄的腾空与马尾呈张开状,营造出马腾空而起的状态,画家塑造的马背轮廓为配合骑手射猎几乎被画成一条直线,一气呵成。西壁二层贸易图中间的那匹马,马尾随风飘扬,四肢用长直有力且靠后的斜线条表现出马的性格,好似在躲避的马。画家通过对马匹不同形体的线条的表达,将整个狩猎场面的氛围烘托出动静相宜的感觉。线条在每一处的塑造上都体现得非常合适,是以线为主的表现性线条。
(三)颜色的运用
九原岗墓室壁画中,设色方式多见传统的平涂法、渲染法与晕染法。设色表现沿用前人的特色,画面呈现出古朴典雅的气息。浓淡相间的处理方式,墨色和色彩相混的特征很大程度地保留了汉时期的艺术特点,颜色采用了大面积的同类色,以褐色、棕色、红色、棕黄色为主,邻近色的运用使画面色调富有变化,更加明快。跟九原岗墓同时期的徐显秀墓等也有相似的画法,也符合此时对前朝绘画风格的延续。
结语
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说,北朝壁画“秒杀”文艺复兴。魏晋南北朝画家在绘画中注重对神态的刻画,不拘泥于画面的形式感,艺术表现为一种超脱自然的独特性。九原岗墓室壁画中对马匹形象动态的刻画,表现出细腻丰富的情节性和律动感。线条的传达,是壁画中飞舞灵动的精灵,真正体现了当时绘画风格的艺术审美,让我们看到了北朝游牧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现实。
注释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第65页。
[2]陈雷,《中国古代奔马艺术造型动态类型分析》,《美术》,2020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陈雷,《中国古代奔马艺术造型动态类型分析》,《美术》,2020年第9期。
[2]王象尧,《九原岗北朝墓室壁画艺术特征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3]三晋出版社、山西博物院,《山西国宝精华·北朝九原岗墓壁画》,三晋出版社,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