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找石油
2024-07-10高荣锦王虹澄
高荣锦 王虹澄
我叫高荣锦,现任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勘探所副所长。
半个多世纪前,我的外祖父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同其他创业者一道,浩浩荡荡开进下辽河,踩出了南大荒第一行创业足迹,树立起荒原上第一座钻塔。
“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持续闪耀,我的父亲和无数前辈风雨兼程、勠力同心,见证了全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持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出身“石油世家”,祖辈的拼搏、父辈的教诲将石油精神沁入我的血脉。2010年,我从西南石油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选择在辽河油田工作,意味着我们这个“油三代”家庭的石油情缘仍在延续。
找油无止境
——让老油井重获新生
开发建设52年后,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和新增探明资源的减少,辽河油田开采难度日益增大,原油开采进入递减期。
然而,千万吨持续稳产是国家实现各板块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线,也是辽油数万职工家属的保障线,是企业的生命线。这条红线,我们必须坚守。
作为一名永远面对未知挑战的油气勘探工作人员,我的工作任务是为油田支撑原油产量而寻求地下资源。由于辽河油田目前西部凹陷探明程度很高,我提出了“利用老井试油的方式代替新井钻探,在低成本投入下实现勘探增储”的新思路。
为此,我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了复杂繁多的基础材料中,汲取前人经验,挖掘老井“潜力”。我们从岩矿、测井、地震、试油、压裂等多方面复查了1500多口“长停井”,对其中的26口提出试油建议,试油成功率高达85%,多口曾被判“死刑”的老井重新焕发生机,平均日产从零跃升至15吨以上,单井成本节约2000万元,累计创效达2亿元。仅此一项成果就完成了当年油田公司任务的103%,并获得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三等奖。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由此归纳出一系列新方法,为石油企业整体效益开发开辟了新路。
勘探无禁区
——让中生界揭开面纱
辽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储油层分散,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这里的地质结构如同一个盘子打碎后,再踢上一脚,凌乱、分散。”
想要实现勘探突破,就要不断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正如我大学期间的老师周路先生所说的那样:“科研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既不能照搬照抄,又没有固定模式,油气勘探工作更是如此,要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发现。”我将勘探目标锁定在兴隆台中生界。
中生界储层致密,不发育储油空间,在教科书中被称为勘探“禁区”。为了探索“禁区”中含油气的蛛丝马迹,我每天来回翻看资料,213口井、142个试油数据、400多张地震剖面全部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形成分析报告累计达10万字。其间,有惊喜也有沮丧,有突破也有瓶颈,可我始终坚信,这是科研工作的常态,只要坚持住,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最终,我和团队同事们创造了奇迹,用最短的时间拿出了最优的计划,首次提出了“中生界具有岩相控储、物性控藏、有效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的地质理念,率先建立了“复杂岩性潜山地震”预测方法。历时三年,我们为辽河油田拿下了一个亿的三级储量,被称为“辽河速度”,为“十三五”期间资源储备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地质勘探高级专家何海清给予我们高度评价:“老油田的勘探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实现了新层系的突破,意义重大!”该项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石油年度油气勘探十大发现”奖,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石油重大发现二等奖。
作为资源型企业,辽河油田先后经历了上产、递减、稳产的发展阶段,通过5次重大技术接替实现了辽河油田的千万吨稳产。这期间,我身边的劳动模范和科研前辈,以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科学家精神,在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印迹,也是我一路前行的引领和学习的榜样。我每年都负责集团公司重点攻关课题和辽河油田重大攻关项目,勇于将创新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勘探部署中去。我先后主持、参与重大课题20余项,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重大发现奖2项、科技进步奖3项,辽河油田公司科技进步奖8项,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超3亿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专利2项,参与编写著作1部。先后荣获公司首届“青年科技奖”“十大女职工标兵”“青年科技人才”等诸多荣誉。2024年1月,我荣获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丰硕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石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的团队也获得公司“十大优秀青年团队”“兴隆台中生界勘探部署创新团队”等称号。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每当这首《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熟悉旋律传入耳畔,我只觉得心潮澎湃、一次次热泪盈眶。它是石油前辈以无限壮志豪情艰苦奋斗、奉献国家的真实写照,也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石油人踏着前人足迹投身祖国石油工业建设。作为新时代的找油人,我将一如既往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坚毅前行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为辽河油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倾注全部的热忱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