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异化问题
2024-07-10董安琪
董安琪
摘 要:资本主义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显著特征。以马克思的科技批判理论为依据,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探索其中存在的科技异化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剖析科技异化的产生原因、本质特征和基本表现,并提出扬弃异化的思想,有助于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新特征,了解科技进步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对纠正科技异化现象、促进科技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伦理先行、制度重构四条原则,厘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跨入更高文明形态夯实基础。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异化;马克思;科技批判理论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3 — 0045 — 05
一、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发展及其异化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成为重要变量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突出特征。进入21世纪后,资本主义科技的繁荣发展屡屡受到经济危机、阶级矛盾、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冲击,这一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一)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发展的表征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驱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为社会历史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少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资本主义离不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裹挟。在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交互过程中,科学技术会改造和重塑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寻找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断探寻资本积累和扩张的新路径,试图在两制世界中实现资本主义秩序的再平衡。当代资本主义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形式上,科技的嵌入使简单劳动的岗位被机器代替,开启了更为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劳动力按照资本的需求不断集中,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在文化意识上,当科技被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时,就必然反映社会统治阶级的立场,承载着资本家的意志;在发展趋势上,科技创新为当代资本主义带来了“终结”性质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出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假象。
上述资本主义新表征构成了科技异化的新背景,也促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异化呈现出新特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
1.马克思时代的早期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首先体现在劳动中,即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不是再现主体创造性的活动,而是奴役自身的行为。概而言之,异化在劳动中不外乎是人的主体地位被转换成客体,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产品、确立起的自我和建立起的关系全部成为反人类的异己力量。除了劳动异化,马克思肯定了人类能够通过意识的运转确证自己的存在,但是资本主义入侵后,“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2]。另外,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寻求的资料就是需求,对资料的渴求和追寻成为人类能动性的展现。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被看作是“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3],说明在异化状态下,人的需要沦落为动物的需要,致使人类丧失了发展自身的动力。
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异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洗礼,加速了生产力并改变了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异化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科技发展存在的新异化问题也随之出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4]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总想通过控制自然提升主体力量,但随着资本主义科技的纵深发展,人类越是发展科技就越发失去自我、越发依赖科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5]。可见,造成科技异化的原因在于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发展扭曲了人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致使二者失衡,科技异化问题凸显。
(1)加速“物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凝结着劳动者的力量,可是异化一旦发生,劳动产品的性质就会随之改变,成为对抗劳动者的存在,不断与劳动者疏远最终形成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获取利润的需要,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加,交易市场的商品需求量不断扩大。因此,劳动产品以各种形式被制造出来,数量急速上升,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6]。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学说,“物的异化”是劳动产品的异化的首要环节,科学技术之下的生产会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由此科技越发达,生产产品的速度越快,生产效率也越高,工人与自己生产的产品愈发形成对立。
(2)工人在“自我异化”的被动处境中越陷越深
科技加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其发展导致了异化现象侵入了科技领域:工人不仅被资本家奴役,还被资本驱使的科技奴役,最终沦为机器的附庸。在智能化时代,工人的地位从机器再次降至机器的零部件,他们依旧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行为,工人的处境受到科技的挤压,科技带来的资本红利遮蔽了劳动者的生产潜力。这些都充分印证了马克思的判断:“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7]。劳动不再是劳动者的本质,也不再属于劳动者,更加荒唐的是劳动者运用动物本能去满足他们的需要时,比遵循人的机能时生活得会更快乐、更自由,这才是自我异化的彻底入侵。
(3)工人的“类生活”进一步被剥夺
在过去,人类依赖自然产品的加工以维持生存,这种被依赖的自然环境被马克思称作“人的无机身体”。随着科技的广泛应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得到提升,因而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以实现全面发展。于是,人类从对自然产品的依赖转化为对科技产品的依赖,自然产品的概念被扩充, “人的无机身体”随之扩大。马克思认为,人类是在完成对对象的改造过程中自证为“类存在物”的,而异化也会使自觉的存在物把自身的本性转化为仅能维持自身存在的工具。
(4)筑高人与人之间的壁垒
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8]人的异化问题也必须放在人与人发生的关系中考察。当科技进入劳动领域,资本家只会考虑科技为其创造的生产力大小,不会关心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造成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情感的割裂,导致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场景仅仅表现为统治、压迫和妥协。同时,在科技异化下工人会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与机器的交往上,冰冷的机器隔断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沟通,生产关系也不再透明。
科技异化现象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从早期的劳动异化一直延续到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科技领域,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如何克服科技异化?马克思在几百年前就已经给出答案。
二、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异化的批判思想
马克思的科技异化概念是从异化劳动理论生发的,虽然在著作中并未明确提出系统的理论,但是在相关分析和研究中,可以看出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科技批判思想。
(一)马克思的科技思想
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逻辑并没有推翻马克思当年的科学预测,从而更加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我们今天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武器。马克思的科技思想以异化劳动为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诞生于人类需要。科学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9]。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科技亦是如此。在历史实践活动中,人尽管具有局限性,但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拓展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帮助人类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因此,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科学技术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人类追求更高的需要必然催生技术的升级迭代,促使科技加快发展。“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0]。前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蒸汽机、电力等技术的发明应用背后都是科技力量的功劳。生产工具能直接显示科技的进步水平,科技发展更新劳动工具后,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损耗。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科学技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机器被普遍推广、广泛使用,逐渐将小工业生产扩展到大工业生产,不仅创造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得以问世。科技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武器被无产阶级掌握后,能够成为制衡资产阶级发展的力量,终有一天会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将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未来人类解放打下坚实基础,这是科技的革命性意义所在。
(二)马克思的科技批判
马克思的科技批判不是针对科技本身的批判,而是对科技所置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1.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科技批判
科技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科技异化,马克思曾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虽然机器时代的到来解放了被束缚在体力劳动中的工人,但他们却生活得更辛苦、更贫困。马克思认为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的困境是机器使工作日延长、劳动强度增加、人受自然力量的压制。可见,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阻碍科技成果服务于劳动者的现实结果,改变了在生产过程中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异化也在向消费领域扩张。第一,科技通过一系列新手段诱导人们消费,并向无节制的程度发展。互联网的出现让广告随处可见,产品推销找到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宣传手段,驱使消费者在满足基础性消费后产生购买其他产品的欲望,从而掉入消费陷阱。科技还将消费方式推向更为便捷的高地,支付手段由实体货币变成虚拟货币后消费者不再受购买力限制,可以放下顾虑进行消费。最后,消费社会不仅扭曲了科技同时也扭曲了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地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将科技带来的真正价值抹去,改变了原有科技生产力带来的益处。促使消费者单纯追求科技带来的物质享受,摒弃了精神层面的快乐,让人们遗忘了解放自己的现实路径。
2.科技人性化、社会化发展下科技异化的扬弃
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1]。科技和人是对象性的关系,异化状态下的人是受到科技压制的,只有扬弃科技异化人类才能真正占有自然界和自己的感性器官。科技只有摒弃为资本主义制度积累私有财产,选择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进步服务,始终做到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对异化现象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存在是通过社会中其他对象的存在而存在的,对科技来说亦是如此。因此,科技必须为人类造福、为社会服务,这个过程可以用科技的社会化来概括。科技的社会化就是扬弃科技异化的途径之一,科技只有不断朝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对科技的普遍接受能力,不断创造对人类和社会有益的产品,才能成为人类新的“无机身体”,才能被社会所认可,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总之,科技异化作为劳动异化的分支,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领域的科技批判,是人性化还是社会化发展的异化扬弃,都必须从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只有彻底消灭私有财产、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放科技、解放劳动以至解放全人类。
三、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对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启示
在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的进程中,科技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消除科技异化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人类需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以正确的价值理性引导科技向善,更好地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
(一)科技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2]。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逐渐占据了引领社会发展的风口,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带来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往往是以牺牲人类主体性为代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人服务,而是直截了当地趋向于利益最大化。人类被囚禁在自由的假象中,沉溺于各类科技产品,自身主体意识逐渐消解。
针对劳动主体性问题,马克思发问:“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13]人是劳动的支配者,也是科技应用的主体,但是人化科技不同于科技异化。人化科技中的人是具体的、自由的人,而科技异化下的劳动只是站在劳动之外的“非工人”的劳动。因此,人类必须自觉纠正这种偏离,摆脱“唯科技论”和“唯资本论”,才能重塑人本主义,重新思考人类的自由与价值问题。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应该保持“以人为本”,引导科技不断为全人类服务,科技只有从人出发、为人服务、被人掌握才能得到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科技发展必须尊重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第一对象,改造自然的活动印证了人类的主体力量。现代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增添了科学技术的元素,凭借技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更加自如。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正因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共同体,有着天然的生命链接,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持续扩张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发展科技无视自然规律,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
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是在保护大自然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和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然而,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欲望远远超出了理性范围。科技发展一旦超越自然的限度,人类就会在劳动过程中丧失原初的劳动对象,久而久之,必定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5]因此,想要维持科技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坚持自然观与科技观的辩证统一。
(三)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约
当前科技革命盛行,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只增不减,如果无视科技发展的规范,其负面效应就会威胁人类自身。
首先,应坚持科技的工具性地位。新科技的出现,使得责任归属、技术安全、隐私保护等一系列难以预估的科技伦理问题变得复杂棘手,制造了偏离人类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风险。历史告诉我们,科技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越位,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必须高于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地位。其次,应坚持科技向好、向善发展。确立了科技的基础性地位后,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极为重要。科技发展的标准不应该局限于技术的升级进步,是否遵循道德伦理规范、是否服务全人类发展也应被列为发展尺度。科技向善发展就是科技向人的主体性的复归,是异化科技的消解和扬弃,它有助于人类更好运用“活劳动”推动科技的进步发展。要加强依靠科技伦理的立法的加强,从伦理道德向度制定科技治理的相关规则,明确科技发展的伦理边界,以实现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再次,应坚持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科技异化是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不合的矛盾产物,因此,需要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还要避免工具理性的盲目性,“科技不能沦落为工具理性,必须用价值理性弥补工具理性的缺陷”[16]。另外,还应该构建合理有序的伦理治理体系,直面科技伦理和人类社会的困境,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四)科技发展必须废除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已具有先发优势,不仅积累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还打磨出一套完备的科技发展体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展现出其发展的绝对实力。资本的逐利性从根本上驱动了当代科技的发展,同时,科技革命也在不断重塑资本主义形态,科技创造新的生产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技的进步是不可否认的。
资本逻辑具有二重性,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从前,科学技术被当成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手段,资本家利用科技加速掠夺财富,国际和平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如今,新殖民主义发展势头更甚,掌握了核心科技的资本主义大国对其他国家展开技术封锁,打压他国科技发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另外,新技术的发明虽然扩大了工人阶级的生产所创造的空间,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创造能力,但是财富分配的天平依然向资本家倾斜。因此,阶级矛盾并没有因为科技的介入得到缓和,反而更加突出。上述科技异化的负面效应归结为资本主义体制的缺陷,它启迪我们,应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反思。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劳动者,无论他们凭借科技力量和自身能力为社会贡献多大的利益,实质上都只是资本家赚钱的工具,对于科技的长期发展来说并无益处。因此,想要科技保持高效发展从而带动社会进步,局部调整和内部改良都是无用的,必须从深层次的制度入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既能肯定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又能旗帜鲜明地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源性问题,并且做出社会制度更替的预测和判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始终存在,不过资本主义制度已向社会化方向并做出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以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正是因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吸纳了社会主义因素,实现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才得以延缓,资本主义制度的寿命才得以延长。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产生的科技异化的扬弃也需要一定时间,想要从资本逻辑回归人的逻辑,科技异化走向科技人化,真正的解决途径就是借鉴社会主义的优势,逐渐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
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异化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日渐严重,因此,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厘清人、自然与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并正确辨析科技发展在不同制度下的不同结局,寻找科技异化扬弃的途径成为迫切需求。只有将科学技术驾驭好,引领科技向上向善,才能使科技发展始终造福于人类。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7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5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16] 闵长虹.扬弃科技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及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