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智慧课堂的思政课一体化研训课例探究
2024-07-10赵亮
赵亮
摘要: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数字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教师应结合不同学段要求和学情特点,树立智慧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智慧课堂,以学定教;创设智慧学习环境,促进知识创生,提升课程育人成效;落实智慧评价,实现学生多元发展;促进学生开展智慧学习,培养智慧型人才,建设高质量思政课堂。
关键词:智慧课堂;思政课一体化;研训课例;信息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教学方式、重塑教育未来注入了新动力,打造智慧课堂已成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思政课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数字素养,积极建设思政课智慧课堂,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载体,延伸学习链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切实让思政课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为例,结合初中生学情特点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技术应用研训经验,谈谈教师如何以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一、树立智慧教育理念,以学定教
不同学段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不完全相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必须关注不同学段的学情特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学科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如果教师不能从学生视角出发推进思政课,那么其教学必然是无效的、失败的,弱化了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智慧课堂的运用,为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智慧教育理念,用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激发课程育人活力,以“智慧”助推学生成长,夯实育人实效。
文化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教师讲得有趣,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生的文化积累、文化兴趣。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的文化储备、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态度,以及对文化创新模式的认识等,结合初中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我们通过网络推送调查问卷,并借用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结果,充分掌握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方式及水平差异。
基于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及信息传递的便捷,学生能够列举出众多中华文化类别,对文化创新模式、技术助力文化传播有所了解,也比较感兴趣。同时也发现,时代发展节奏快,学生跨区域流动性大,对家乡文化知之甚少,加之信息的碎片化,导致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或者不感兴趣,难以系统阐述文化在时代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学习文化内容是否有兴趣和文化内容学习的难易程度,针对学生的文化储备差异,我们不断丰富思政课教育资源,借助教学平台为学生推送相关文化学习资料,如各大晚会的文化创意节目、自媒体文化短剧、文旅局长为家乡文化代言、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等鲜活内容,同时开通学生评价功能,让他们随时将心得体会、真实感受上传至教学平台,并在成员间共享。这不仅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点及感受,还让学生彼此之间加强学习、探讨,他们的反馈即刻变为有效的学习资源。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能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扩展课堂教学边界,又在资源推送与反馈中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点、不足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调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让思政课真正从学生中来,尊重学生的生活逻辑,从“讲理论知识”变为“探究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做,使思政课越发鲜活。
结合学生表现出的对中华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生活文化现象比较感兴趣等学情特点,我们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以体验文旅局长宣传家乡文化为契机,借助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展示家乡文化名片,让学生主动了解、挖掘家乡文化,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家乡代言;(2)结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寻找家乡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思考如何树立文化自信;(3)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技术应用、经验借鉴中,化身文化发展策划员,寻找家乡文化发展破局的有效路径,让文化绽放时代风采;(4)分析自媒体博主做法,创新技术应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并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想深入了解学生,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打造智慧课堂,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数字教学资源和教育平台的优势,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实时掌握学生情况,找准教学节奏,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
二、创设智慧学习环境,促进知识创生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师要关注到不同学段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开设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思政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技术赋能的课堂上,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为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一)强化智慧培训,增强内容一体化建设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知识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转变教育观念,主动拥抱技术,借助智慧校园、基于大数据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参与思政课一体化联合教研,借助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时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思政课启智润心的作用。
在“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中,我们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探索云教研的方式,以互联网、教学平台等为依托,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虚实体验的智慧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文化之境,变为助推文化发展的使者,共赴中华文化百家争鸣、博采众长的文化盛宴。在备课阶段,我们开展了思政课一体化网络直播研训活动,借助思政课网络共享平台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和其他学段教师借助云教研说课、备课,在交流互鉴中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大思政课资源平台,增进对各学段的理解,增强本学段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
(二)联动多方资源,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现在,我国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如课前为学生推送本课教学微课、名师课堂,打破课堂时空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能根据学生自学数据分析提取有效学情信息,实现精准备课、精准施教。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能够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有效实现课堂实时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后,教师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推送个性化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感染力。
在本课导入部分,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各地文旅局长化身文化使者的视频。各地文旅局长扮演地方典型人物角色,与学生开展跨时空、多样态的文化对话,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宣传家乡文化的兴趣。同时,以各地文旅局长宣传家乡文化作为资源导引,我们不断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国家、政府、团体或个人该如何宣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文化发展中技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契机,拓宽学生视野,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媒介素养,让思政育人落到实处。
如在“我为家乡代言”环节,学生纷纷在平台上传、展示自己家乡的文化。教学平台犹如鲜活的文化竞技台,让各地文化竞相争艳、碰撞。学生在展示、欣赏文化的过程中,也在提升文化涵养,增强文化体验和自豪感,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有的小组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启古今对话,凸显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有的小组学生化身家乡文化代表人物,穿越到现代讲述文化故事,让在场师生既入脑又入心;有的小组学生利用视频闪现技术,展示了家乡文化的前世今生、发展脉络,勾勒出恢宏、盛大的文化史诗……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更好地搭建资源联动平台,努力地激励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形成创意思维,展现灿烂的文化,让学生在资源共享中感受以家乡文化为缩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自主参与中形成文化自信。
又如,在探寻文化发展困境及破除困境的有效路径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展示的家乡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在生活观察与深度思考中寻找答案。之后,教师继续拓展课外资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数据背后呈现的逻辑关系,并运用数据探求有效的文化创新发展路径。在课堂上,教师引入各地方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数据、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创收环比增长数据等,为学生设计文创产品、讲好文化故事促进文化创造性发展提供思路。技术赋能资源联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高阶思维能力,又能在资源应用中叩问技术功能与未来趋势,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媒介素养的时代新人。
(三)打造同辈社群交互空间,助力学生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畅通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有利于实现教育对象的大贯通,打造大思政课堂。
在课前展示家乡文化特色环节,学生依据作品内容自由组队,构建自主交互空间,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有效激发身份认同感,为文化绽放活力出谋划策(如图1)。
在探究家乡破除文化发展困境环节,各小组学生互相讨论、不断归纳,并将本小组结论上传至教学平台,增强问题意识。比如,有的小组运用柱状图对家乡文化发展困境进行归类分析,得出文化发展滞后、传统文化缺少时代张力难以被喜爱等结论,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文化发展困境存在多重原因及解决的现实紧迫性。在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打破常规课堂上发言人数受限、讨论时间受限、讨论不充分等弊端,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发挥出育人实效。
在创新家乡文化发展路径环节,教师组建了在线协作小组,包括宣传组、文创组、技术组、策划组等。学生根据特长自由组合,集思广益,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学生个性,彰显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与合作中形成更多创意,获得沉浸式体验,提高创新意识。
(四)构建互动式教学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有效衔接,拓展了思政课一体化空间,助力教师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互动化、情境化的体验学习环境,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教学场景“活”起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如在“都为咱家乡好,创家乡美名” 环节,为寻找文化发展路径,各小组学生现场演绎:有的化身直播间主播,现场解说家乡文创产品;有的化身Vlog博主,拍摄了家乡文化分享视频;有的借用技术现场展示让文物“活”起来,绽放无限魅力;有的化身设计师,展示自己设计的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广场、文创产品、文化宣传语等,赋予文化鲜活的生命力;有的化身外宾接待员,发挥学校多语种优势,以不同语种解说、介绍家乡文化……虚实结合的情境体验,让师生置身文化盛宴,遨游于文化奔腾不息的长河之中,此时的思政课堂是鲜活的、灵动的,充满无限活力。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数据反馈,我们确定了课后实践任务:(1)设计家乡文化虚拟吉祥物,要体现家乡文化的独特性,生动形象,具有推广性;(2)撰写家乡特色文化宣传报告,要求有真实性、针对性、可行性;(3)参加家乡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完整过程,总结参加感受。此三个实践任务,学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要学生实地体验、考察,细致了解家乡文化,走进社会大课堂,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让课堂上的虚拟体验照进现实,在大小衔接和虚实碰撞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助力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三个实践任务有效体现了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学生的实践感受和获得可为高中阶段更高层次的理论理解和树立文化自信积累经验,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贯通。
三、落实智慧评价,实现学生多元发展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在对学生各学年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厘清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强化学段衔接的评价理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凭借快速的计算能力、出色的存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数字技术能够动态记录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以数字技术科学评价教学过程与成果,不仅能够实现对思政课的“问诊把脉”,还有助于实现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统一,为解决问题、提高水平提供依据。
教师课前推送的资源及学生给予的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价开展的基点。教师可以此为参照,结合学生课堂参与、小组互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形成个体思政课堂成长曲线图。这既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又体现出教师教学效果,教学相长,打造动态、共生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利用技术采集学生行为数据,形成对学生注意力分配、课堂问题回答、内容讨论、文化内涵理解、学生创意思维等方面的“画像”,全面、动态评价学生,同时将其作为教师了解学生、辅导学生、进行精准教学设计的有效学情依据。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可依据画像精准推送课后辅助资源,提供资源清单,促进学生差异性学习,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教师还在教学各环节开通了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小组互评功能。在其他小组家乡文化展示、文化困境探究、创新文化发展路径探寻环节,学生都可以补充、点评、打分。教师根据小组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表彰优秀小组。最后,各小组学生表现以环状图形式呈现,一目了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态、客观地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参与和学习状况,及时调整个人状态跟进教学节奏,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打造生生、师生间互相关照的教学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课后实践任务以多选一的形式呈现,是课堂动态数据反馈的合理化产物。它将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落到实处,贯穿始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任务,或是个人擅长的,或是具有挑战性的,助力自身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发展。
四、促进学生开展智慧学习,培养智慧型人才
为了适应“互联网+”发展速度与趋势,回应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思政课一体化应紧随时代步伐,充分开发和利用数字资源,多向交互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探究、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开展智慧学习,培养智慧型人才。
课堂上,我们自始至终致力于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主动调用学生经验,搭建技术平台促进学生间的经验共享,在互通有无、经验碰撞中建立情感链接,增强思政课的浸润性,在润物无声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我们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终将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他们必须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这也是核心素养指出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探寻家乡文化、展现家乡名片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家乡文化特点,并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中突出家乡文化特质;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有效探究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这既是对学生生活观察能力的考评,也是对学生深度思维的挑战。教师要形成对文化认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进而借用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方式,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积极主动解决现实问题。信息时代的学生也应具备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课后实践任务的设置正是将理论照进现实,促进学生主动走进技术、学习技术、应用技术。思政课培养的正是这样鲜活的个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有独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时代个体。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师应积极打造思政智慧课堂,实现课前资源推送智能化、课中交流互动立体化、课后评价反馈即时化,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教师还应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升数字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在统一化与个性化的有机融合中凸显思政课数字化发展特色,打造大思政课,助力培养数字型人才,建设数字化强国。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