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养殖鱼常见病的科学诊治及防治对策建议分析

2024-07-09冯洪超赵国营刘凤娇信红亮孙岭楠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6期
关键词:淡水鱼鱼群淡水

冯洪超 赵国营 刘凤娇 信红亮 孙岭楠

近年来,我国的淡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相对稳定,并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淡水养殖产业的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推动了淡水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增加养殖户收入的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淡水鱼疾病的发生概率出现偏高态势,导致养殖户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所以需要对淡水鱼疾病进行全面认真的诊断,应用最科学的治疗方法,确保养殖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淡水鱼养殖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之内(池塘、水库)饲养大量的鱼群,并确保鱼群健康的生长与繁殖。池塘、水库等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养殖地点,在这样的水资源中,淡水鱼类、虾类、蟹类可健康生长。按照水温要求的不同,淡水鱼养殖分为热水、温水以及冷水三种最主要的类型,热水养殖对水温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水温保持在18℃~30℃;温水养殖水温需要保持在15℃~30℃,此温度非常适合养殖鲤鱼或草鱼。冷水的养殖温度要求保持在10℃~20℃,非常适合养殖虹鳟鱼等鱼类。因养殖场地的不同,淡水鱼养殖又分为流水以及净水养殖,流水养殖主要是指在湖水或河水中开展鱼类养殖。而净水养殖主要是指在固定水域中进行的养殖。

现阶段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淡水养殖分布极广,但是总体面积却偏小;第二,淡水鱼养殖集约化水平偏低,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人工管理水平,并且加大控制力度;第三,淡水养殖的生产水平较高,可以确保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一、淡水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控现状

1、防控现状

目前我国淡水养殖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养殖处理设备却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饲料等投入品的持续投入加重了水体压力,最终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另外,我国各地养殖种类繁多、气候等环境因素各异,导致淡水养殖病害频繁发生,类型也日趋繁杂。水产动物病害的频发、暴发、并发、多发已成为淡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基于水产动物的特殊生活环境,无论是从难度还是成本角度来说,对于水产病害都提倡防大于治。目前防控淡水养殖动物病害的途径有3种:药物防控、免疫防控和生态防控。

2、病害防控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渔业在水产病害防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在近年来大力推广生态养殖防控病害方面,提高了水产病害防控效率。但在渔业病害防控技术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淡水养殖病害防控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水产养殖病害药物防控技术应用于实践效果不够明显;渔业病害治疗过程中的剂量或疗程不规范;生态防控机制不完善;水产疫苗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不广泛;渔业技术人员病防水平缺乏及时更新等。上述这些问题亟须有效解决,整体来看,我国水产病害防控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3、综合生态防控

目前,水产养殖业正秉承着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通过生态养殖达到防控病害的效果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通过新品种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建立、微生态水质健康调控技术、水质改良剂、科学增氧等综合生态防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生态位进行混养套养,降低单一品种的养殖密度,可有效防控鱼病。稻渔共作、稻渔轮作、鱼菜共生等健康养殖模式都能有效防控病害。另外,日常管理对水产动物的生长极为重要,如池塘彻底清淤消毒、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换水或者添加水质改良剂)、保证充足的溶氧、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实施消毒措施、制定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隔离制度、选育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等。

按需要补充碳源,定期外用芽孢杆菌、EM菌等养护水体,泼洒水质改良剂和抗应激药物,降低饲料投喂量;使用小球藻、硅藻等调节藻相,多开增氧机。注意观察、巡塘、合理投喂,加强日常管理;清塘彻底,增氧机合理开放和加注新水;控制投喂量,减轻消化负担;越冬前提升鱼体体质;定期检测水质和底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推广“鱼类寄生虫的生态学与生态防治”技术,结合寄生虫病易发病季节和寄生虫特性开展防控;当水体浑浊、恶化,可通过换水改善养殖环境,从而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避免鱼类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的暴发。

二、淡水养殖常见鱼病

1、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性疾病,顾名思义是由病毒侵入鱼体,攻击鱼类免疫系统,引起鱼类机体病变的疾病。该类病潜伏期长,不易发现,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具有防治困难且无特效药根治的特点。常见病毒性鱼病有鲤鱼感染鲤弹状病毒引起的鲤春病毒血症,临床表现以全身出血及腹水、发病急、死亡率高为特征,该病已被列为须报告的重要传染病;此外,还有引起锦鲤幼鱼发病的鲤疱疹病毒、导致草鱼等大量死亡的呼肠孤病毒等。因病毒的生长繁殖方式特殊,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预防来避免鱼病发生。

2、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

微生物感染性鱼病是指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病原菌如细菌、真菌等侵入鱼体或寄生在体表,对鱼类健康造成损伤的一种疾病。常见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假单胞菌病、细菌性肠炎、疖疮病等,临床常表现为烂鳃、淤血、体表多黏液、皮肤糜烂有絮状物黏附、肌肉感染发炎引起化脓、解剖腹部有浓液流出、肠道内充满黄色积液等,该类病是危害最大的一类鱼病,但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有特效药物应对;另外,还有真菌感染引起的肤霉病和鳃霉病,该类疾病尤其在淡水鱼类中多发,对观赏鱼类养殖影响较大。

3、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由养殖水体中的原生生物寄生在鱼身上引起的疾病。通常情况下,寄生虫寄生在鱼身上并不会大范围传播,也不会导致鱼群大量死亡,但是寄生虫病害发生后,直接损伤鱼类免疫系统,导致鱼体发生其他疾病,进而危害鱼类健康。目前,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性淡水鱼病主要有车轮虫病、蛭病、小瓜虫病等,其中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鱼体导致,通常发生于鱼苗群中,或者易发生在一些比较密集的鱼群;其次,蛭病顾名思义是水蛭引起的病害,水蛭又称蚂蟥,会寄生在鲫、鲤、鳝等鱼类的头部,吸取其血液,致使鱼类的免疫力不断下降,进而使鱼类感染其他类型疾病。

三、淡水鱼常见病的诊治

1、细菌性出血病

该病是淡水鱼常见的传染病,对1~2龄期的鱼群影响和危害最严重,发病率常常高达 60%~100%,部分 3 龄期的鱼类,也有发病的可能,但是发病率极小。该病传播途径广泛,每年都有暴发流行的可能,无论是水库还是池塘养殖,都有可能发生此病,而且流行期偏长,每年 4~11月份是发病的流行期。最适宜的发病水温为20℃~37℃,特别是25℃~30℃,发病率极高,6~9 月份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当鱼塘或水库发生此病时,其死亡概率一般在30%以上。如果病情严重,死亡率可以高达80%,甚至是100%。患病淡水鱼的体表和内脏组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初期鱼的口腔、眼睛以及身体的两侧都会有点状式的出血,眼球向外突出,眼眶发红,腹部有明显的膨胀。鱼鳃、肝脏、肾脏肿大特别明显,外观呈现出黑紫色。

对该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与措施就是对池塘定期进行全面彻底清理,主要是将池塘底部的各种淤泥全部清除干净。对成年鱼的池塘,每年必须清理池塘一次。在干塘时期,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如果选择优质种,主要是在下入池塘之前,应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全面浸泡处理,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养殖密度不可过大。因为这样会造成水体中的细菌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出血病发生。炎热夏季需对水体的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不要使水温升高过快。当进入高温高湿天气时,还需控制更换水体的时间,加大养殖管理力度,科学搭配饲料,以提高鱼群的抗病能力,要定期对池塘开展科学的清理以及卫生消毒,检查鱼群的身体状况。在细菌性出血病发生的高峰期,可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预防药物,例如:添加氧氟沙星等药物做成饵料,连续投放 5~7 d,投入2个疗程,对淡水鱼体表,则使用杀虫止血灵展开杀虫处理。将外部与内服给药方法充分结合,采取综合性治疗,可大幅度提高疾病治愈率。

2、细菌性烂腮病

该疾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在各地主要养殖区域都有流行,对淡水鱼品种产生的影响较大,甚至会导致大量的鱼群死亡。疾病发生流行的季节,淡水鱼会在水体中向外排出病原菌,当污染源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发生感染并迅速向鱼群传播。健康鱼群体表组织特别完整时,正常情况下,对各种疾病有极强的抵抗能力,但是当鱼群遭受错误捕捞或出现应激刺激时,导致鱼体体表出现受伤时,病原菌就会通过受伤的皮肤快速进入到鱼的体内,对草鱼、青鱼、鲈鱼、鲫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品种产生较大的危害。无论是幼龄阶段的鱼群还是进入到成年阶段的鱼群都会受到影响,水体温度升高到15℃之后,病原菌会大量的繁殖,水体温度在15℃~30℃,水体温度越高,疾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鱼群的死亡率也会越高。预防该病,首先要对池塘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在养鱼之前,对池塘开展科学的处理。在鱼苗选择时,优先选择健壮的鱼苗,并且在下塘之前,将其放置在高锰酸钾溶液或漂白粉溶液中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处理的时间需控制在10~15 min。经过科学的消毒处理,可以将鱼鳃体内的各种病原菌全部杀灭,保证进入到池塘中的鱼群身体有较强抗病能力。同时,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之下,还需要对养殖的密度进行相关调整,防止出现放养密度超过水体承载能力等情况,并且保证各个鱼群之间进行科学的搭配,加大养殖管理的力度,为鱼群健康的生长营造出更好的环境,投入高质量的饲料。

四、防治对策与建议

1、严格消毒净化养殖水体

对淡水鱼养殖来说,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鱼类的健康成长,所以养殖人员应针对淡水鱼的生活状况建立一个安全干净的水环境,这样才能避免淡水鱼被病原体等感染。同时,养殖户还应定期测查水质参数、检查养殖环境,对养殖区域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减轻外界污染对养殖水体造成的影响,有效保持水体健康。

2、结合鱼种特性,建立科学喂养方式

适合的喂养方式对淡水鱼的健康成长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养殖人员在喂养淡水鱼时,应运用科学的喂养方式,首先应结合所养鱼种不同生长时期的生活习性,制定科学的喂养方案,在喂养中应注意营养物质的配比,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的摄入,促进鱼类的健康快速生长。

3、提升养殖人员专业技能,转变养殖观念

在现实工作中,养殖业的工作人员往往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样很难提高养殖业的疾病防控能力。培养养殖人员掌握扎实的养殖专业技能,能够使其对疾病的防控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了解疾病的防控流程,进而使养殖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在疫病大面积蔓延前及时发现,及早开展防控,避免较大损失。

4、发现疫病,及时行动,准确诊断,科学用药

养殖技术人员发现离群病鱼死鱼,一定要引起重视,运用解剖、细菌分离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技术进行精确诊断,科学施策,对症用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谨慎使用杀虫药物,及时解决问题,防止水体污染。患病死亡的鱼体应采取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以及污染环境;对所有染疫水体、设施、操作工具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溶液、碘制剂等消毒处理,避免污染周围健康水体。

5、及时开展诊疗效果评估,确保诊治效果

加强监测治疗过程中诊疗方案对发病鱼群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鱼群习性、养殖环境、季节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展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诊治效果。结合治疗过程,分析鱼群发病原因,补齐养殖管理短板,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在淡水鱼养殖期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人员需要结合鱼群的真实情况分析,明确出现异常问题的主要原因,再结合不同的疾病,选择出最合适、最恰当的治疗方法与策略,保证淡水养殖鱼可以健康、快速生长。

6、提高淡水养殖从业人员疫病防控水平

淡水养殖户在病害预防和控制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对于病害的诊断、药物的选择、用量、给药方法和疗程等,均存在较大的技术需求。因此,需强化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广大淡水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及防治技术。定期组织养殖户参加专业水产病害的相关培训,与水生动物防治检疫站的工作人员多加沟通,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养殖户的相关病害知识,及时发现病害的苗头,提早控制病害。

7、针对重点疫病设置科研专项,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针对淡水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重点疫病、新发疫病设置科研专项,组织创新力量联合攻关;鼓励和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协作与全面合作,寻求新的突破;扩大地方政府渔业主管部门、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8、尾水处理设施(系统)

养殖水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产品质量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①对养殖对象的影响。未被食用的饲料在水体中分解,造成水体污染,特别是重金属元素,在养殖水产品体内积累,然后以食物链的形式进入人体,危及人体健康。②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水产养殖多为规模化、工厂化池塘养殖,养殖密度相对较高,水产品新陈代谢产生的粪便等产物会导致水体恶化,如果没有经过相应的净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会使水体中溶解氧的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养殖水体的质量。因此,水产养殖应当配备尾水处理设施(系统),池塘养殖尾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或者利用鱼类粪便等有机质培育水生经济植物、建造人工湿地等尾水原位处置技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又可以避免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

(作者单位:301800天津市宝坻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淡水鱼鱼群淡水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鱼群漩涡
基于改进鱼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光伏阵列多峰MPPT控制策略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