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07-07朱晓涵
朱晓涵
[摘 要] 《诗经》是中国首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河南省作为诗歌大省,拥有丰富多彩的《诗经》文化资源,但也面临传承创新的挑战。从文旅结合、歌乐舞一体、“百家讲坛”式文化节目、普及性读物等方面,探讨河南省《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旨在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河南省;《诗经》;文化传承
《诗经》是中国首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其中“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流域的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湖北北部等地。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伏牛山石窟等。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传承这些文化资源,让它们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财富和经济动力。
河南省文化底蕴深厚,但是要建设文化强省还面临诸多挑战。文化产业布局的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彻底、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都需要加以解决。结合当下现实和时代要求,为河南省《诗经》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文旅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时代的变迁让人们更加向往探索世界的广阔,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渴望“诗和远方”。旅游不仅能让人们放松身心,更能让人们在旅途中和目的地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在,旅游是文化的传播途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各方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开发《诗经》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湖北十堰房县以“中华诗祖——尹吉甫的故乡”为品牌,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了诗经文化城、诗经文化长廊和诗经文化广场三大项目。2010年,第一届“诗经文化节”在此举行,以《诗经》为主题,展示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南省是《诗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诗经》文化资源、深厚的《诗经》文化底蕴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为河南省的《诗经》文化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河南应该充分利用《诗经》这一文化符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让《诗经》中的美好诗句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开发专属的旅游线路。《诗经》文化涵盖郑州、三门峡、许昌、洛阳、鹤壁、安阳等地区。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开发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不仅可以将这些地区有机串联起来,也能较完整地展现《诗经》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使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
其次,提升《诗经》文化的体验度和参与度。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单一的游览方式已经逐渐被多元化的旅行方式所取代,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文化旅游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更要注重“文”的内涵。而“文”也不仅仅是被动的“看”,还可以主动“参与”,使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文化的魅力。就河南地区来说,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和相关的文化旅游机构的资源,举办“《诗经》文化节”,通过唱、诵、演、讲等形式,让游客深度体验中原地区先民的生活方式,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唤起游客的文化自豪感。
另外,打造大型《诗经》精品文化展演节目。如少林寺的《禅宗少林》和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就是这类节目的成功范例。这类大型精品节目,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让观众和游客仿佛穿越到千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加深对自然风光、历史景物、人文社会生活的认识。《诗经》文化遍及河南地区,将《诗经》中的优美诗篇、美好情感、丰富民俗通过高水准的文艺节目呈现出来,既丰富和提升了游客的旅行体验,又促进和完善了河南的文化生态建设。
二、歌乐舞一体
《墨子·公孟》有言:“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是先秦哲学家墨子在《墨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礼乐对社会和人民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意思是在《诗经》时代,这些诗篇均可用来配乐歌唱、编舞,展现了当时的礼乐文明。因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晓当时的演奏方式和曲调韵律,无法重现先秦时期《诗经》的演奏盛况,但是我们至少知道《诗经》三百余篇不只是文学,也是当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久远的文化背景、生僻的字词、晦涩的诗意让《诗经》成为广大群众心中的阳春白雪,不利于《诗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但是《诗经》的“十五国风”原本就是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民歌,写作与传唱的主体就是底层人民群众。所以,我们要以此着手,将《诗经》文化逐步打造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近年推出的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转化为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歌曲和舞蹈。节目邀请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传唱人,改编《诗经》等经典诗词为现代流行音乐,或设计舞蹈表演,实现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的融合。鉴赏团老师结合诗词背景、内容、意义进行赏析和点评,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节目曾演绎过《郑风·子衿》《周南·关雎》《秦风·无衣》等经典诗篇,特别是《秦风·无衣》,当一身军装的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铿锵有力地唱着这首战争爱国诗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被誉为虎狼之师的秦军的英勇无畏,也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非常震撼。这种诗词传承方式既深刻又有时代意义,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湖北房县传承《诗经》文化的模式多样。除了打造《诗经》旅游品牌和路线,当地百姓还将《诗经》改编成了传唱度极高的民歌。这些民歌源自《诗经》中的《郑风》《卫风》《王风》等诗篇,保留了原诗的韵律和意境,同时融入了当地方言和乐器,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房县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快手等,推广和传播《诗经》民歌,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其中,《关关雎鸠》曾在2011年湖北春晚上演,2012年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并受到广泛好评和关注。
近两年,河南省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大型节目将舞蹈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盛赞,央媒评论说是“从传统画卷中奏出的文化强音”。文化学者蒙曼评价说:“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才有了一系列既植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节目,也才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欢迎。”所以,在《诗经》的传承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针对河南省的《诗经》文化,开辟一个节目专栏,请专业作曲、编舞人员将这些诗篇结合河南的民歌、戏剧特色进行配乐、编舞,或者做成情景音乐剧的形式加以推广演出,既形成了河南的地域特色,又创新性地提高了人们对这些诗篇的认同感与关注度。
三、“百家讲坛”式文化节目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开播的讲座式栏目。该节目选取百姓感兴趣的热点话题,邀请权威的高校教授和专家学者深入讲解,涵盖中国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观众通过视频和音频随时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专家学者将高深的文学、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化繁为简,创造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大众文化。例如,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王立群读史记》中风趣幽默地讲述历史,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让对历史望而却步的年轻人也沉浸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诗经〉中的不老爱情》中通过具体诗篇展示了先秦时代迎亲嫁娶的礼仪和古人爱情的含蓄表达,让看似晦涩深奥的《诗经》文化变得更具生活气息。
河南省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档专门介绍《诗经》文化的系列节目。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对这些诗篇进行专题讲解,结合几千年来中原文化的发展,从饮食、婚嫁礼仪、文学传承、民俗等多个方面着手,实现古与今的联通互动。例如,《卫风·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提到了先秦时期的婚嫁礼仪,如“媒人”牵线(纳采)、合男女八字(纳吉)、女方准备嫁妆等。这些习俗在河南省很多地方仍有保留,例如“小见面、大见面、送好”。通过挖掘文化流传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除了电视和网络视频,河南省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拓展《诗经》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比如在喜马拉雅听书上投放,可以解放听众双眼,更加便利;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上进行片段投放,短小精悍的视频更易抓住观众眼球。
河南省作为《诗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有责任和义务推广和传播《诗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电视节目、新媒体和新技术,河南省可以将《诗经》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让其在河南省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诗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四、普及性读物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塑造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的精神与性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国人的义务和心之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具有含蓄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获得的感悟不同。《诗经》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经过千年的沉淀和反复的挖掘,已经成为展示先民生活与情感的百科全书。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古籍和文化瑰宝,《诗经》应该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先秦时期,孔子以《诗经》为讲经授学的教科书。如今,由于语言文字的变迁,《诗经》的内容却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导致受众群体较窄。想要普及《诗经》文化,就要拓宽受众群体,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设计《诗经》读本或者绘本。
面对幼儿,可以做成绘本的形式,强调《诗经》中的鸟兽草木,图文结合,吸引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克服阅读障碍,可以请专业人员配乐朗诵,小读者只需扫诗歌旁边的二维码即可直接欣赏、学习。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王福利的《〈诗经〉是一本故事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学术性的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现代场景,更适合初学者,父母讲给孩子听,既扩大了受众群体,也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
面对中小学生,读本设计更多地强调《诗经》的教化功能。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塑造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诗经》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人文主义、文明礼仪等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设计《诗经》有关的校本教材,以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经典。
面对其他读者,就可以更加灵活,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比如,以专题阅读的形式:《诗经》中战争诗研究、礼乐文化研究、爱情诗研究、民俗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等。
正所谓“各花入各眼”,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诗经》相关读物,可以极大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逐步拓宽受众群体,为普及《诗经》文化做准备。
在今天,重新寻找、挖掘《诗经》文化,除了有追寻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传统中谋求创新,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使民族文化走向繁荣和兴盛。河南作为《诗经》文化大省,更要勇于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桥头,发挥中原文化核心地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11):5-9.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胡先媛.先民的歌唱:诗经[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江泽林.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N]. 陕西日报,2015-01-20(012).
[5]河南新郑市建郑风苑[J].诗经研究丛刊,2003(1):252-253.
[6]蒋冰华.河南省《诗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讨[J].殷都学刊,2011,32(2):133-138.
[7]韩宏韬.河洛《诗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5):9-13.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