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下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究
2024-07-07赵玉欣
赵玉欣
摘 要: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级道德情感,包括社会成员自觉为社会尽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动机。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必须指向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也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适宜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深挖课程资源,紧跟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有效利用历史资源,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史料;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社会责任感
一、情境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情境教学强调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使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让学生在真实、有层次的环境与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但社会责任感尚未完全形成。合适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高级道德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上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学习中不断深化情境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情境教学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情境教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
二、在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凸显了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存在“唯成绩论”“唯考试论”等问题,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缺失;社会上又存在“拜金主义”“学习无用论”等不正之风,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家国意识淡薄。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堂是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从我国古代顾炎武所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中国近代梁启超提出的“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中历史课程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应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设计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在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历史育人
1. 深入研究学情,科学设置问题
问题探究情境指的是教师合理安排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将复杂的历史问题拆分为便于学生理解的几个问题,以层层深入、不断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起点,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教师要深挖学情,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地设置问题,将学生引入历史学习情境。
例如,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章中的《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中,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初步具备了历史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并对本课将要学习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北洋军阀”“宋教仁案”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设问。首先,教师可以提问:“中国近代共和立宪的道路自哪部法律开始?”学生根据初中历史知识,很容易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读“临时约法”的内容后,教师可以继续设问:“这部法律设置‘责任内阁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分析材料后可得出:“责任内阁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此时,教师继续设问:“这一目的实现了吗?”学生立即回答:“并未实现,袁世凯复辟了。”然后,通过对“宋教仁案”“二次革命”等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继续设问:“国民党人政党(宪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材料后认为:“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不考虑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是国民党所谓‘宪政失败的原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理解,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责任感。
2. 历史联系实际,升华问题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做到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营造问题情境,使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教授“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时,教师可以“步步为营”地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学校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的官学、私学—西方近代的大学—中国近代的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在讲到中国近代教育时,教师可以将本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高中生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考上理想的大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最想去哪所大学?你心中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在综合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中国近代大学生为救亡图存所做出努力,并进一步升华问题:“我们读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在了解了革命前辈的事迹后,就会对自己之前的回答进行反思,产生“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有效利用精选素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1. 利用图片史料,创设直观情境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图片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图片史料浩如烟海,教师应精心备课,对图片史料进行搜索和编排,以科学、准确为前提,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检索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感性认知。
例如,在教授《水路交通的变迁》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中国京张铁路与詹天佑的图片,以及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路线图,并对图片进行解释:“日本新干线铁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营,至今仍是日本铁路的运输主力。当时的中国交通状况比较落后,乡村中的土路、泥路随处可见,高速铁路则是遥远的梦想。”之后,教师展示高铁“和谐号”的摄影图片,并配文解释:“2008年,中国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拉开了高铁时代的序幕。”通过对比这两幅图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中国陆路交通的巨大变化。教师还展示了中国在土耳其承建的高铁项目——伊安高铁二期的图片,通过与前面两幅图的对比,学生可以知道中国高铁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对四幅图进行缩放处理,同屏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并告知学生:“中国高铁发展的重任已经落在新一代人的肩上。”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不是靠教师说教就能实现的。图片史料较为形象,有助于教师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社会责任感。
2. 借助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和学习过程体验。众所周知,教师只有利用生动、形象、有趣的素材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学生对大段文字史料往往不感兴趣,而视频资料、影视作品则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而非教师唱“独角戏”。
如今,中国历史影视剧的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些影视作品备受观众好评。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符合教学需要的部分,将其运用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学的情境。例如,在教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片段,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陈独秀、李大钊是什么形象,从他们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深刻认识。
这样,历史人物就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而是学生心中有血有肉的英雄;历史事件也不再是课文中简单的几句话、几行字,而是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的篇章。学生被英烈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所感染,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开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鼓励学生实践学习,强化社会责任体验
1. 设计角色扮演,感悟家国情怀
情境表演是一种直接增强学生理解力和感悟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感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为了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短的历史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进步学生、上海工人、陈独秀、以曹汝霖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等。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体会五四青年的爱国热情,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不仅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救国情怀,还能增强其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危险,教师可以创设“慈禧太后庆祝大寿”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李鸿章、慈禧太后、日本外交使者等人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北洋海军和洋务派当时面临的窘境,感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增强了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2. 开展专题研究,课堂内外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学科学习不能只靠书本和背诵,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知识和情怀深植内心。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如历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教学、实战教学比“灌输式”讲述的效果要好。例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西安事变”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是“杀蒋”还是“放蒋”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两种政治观点及其内在原因有了正确认知,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伟大情怀也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学生对一些课程和知识中所涉及的事件、人物不够熟悉,难以与这些历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利用好当地的图书馆、资料馆、博物馆和英烈纪念馆等,为学生提供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资源。近年来,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
总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突破知识难点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广泛挖掘素材,利用多种史料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情境中感悟新知。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宝锁.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探究[J]. 文理导航:上旬,2016(04):67.
[2]武松健. 问题情境创设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J]. 中学历史教学,2021(09):12-14.
[3]王勤.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选择[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2):38.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