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诗哲:热爱与责任织就完美旋律
2024-07-07陈瑞婷
陈瑞婷
短暂的沉默后,沈诗哲轻抬双手,随后,琴声在大厅响起。
她时而高抬手臂,时而面露痛苦,时而又像着魔般任由十指在琴键上跳跃,音符如暴风骤雨般袭来。她坐在钢琴前,瘦瘦小小的,看起来好像掌控不住一样,可当双手触摸到黑白琴键时,指尖流淌出的音乐立刻把人们带到另一个世界:有时是肖邦吟唱的夜晚,漫漫长夜,惆怅、孤独、缱绻缠绵;有时是李斯特的奏鸣曲,当弹到某一段时,旁人不知觉跟着掉下了眼泪……随着手指在琴键上不停的探索,人们跟随她从一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感情随之喷涌而出。
5月30日,沈诗哲的钢琴独奏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表演曲目包括海顿《奏鸣曲XVI50》、肖邦《练习曲过山车》、柴可夫斯基《四季六月》、李斯特《唐璜》等。
音乐开始说话了
沈诗哲是湖南艺术家。翻开她的钢琴履历,可以看到的是无可挑剔和一帆风顺:6岁开始学琴;7岁登台演出;15岁全额奖学金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天才学校;17岁考入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2018年,获邀成为施坦威艺术家;2019年,发行专辑《FIRE》并获全球音乐大赏Global Music Award最高奖。
但是,光彩的履历背后是看不见的汗水和日复一日的咬牙坚持。沈诗哲说:“让我坚持下去的除了对音乐的热爱,更多是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责任。”
沈诗哲出生于湘潭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原是国营商场的职工,后来下岗;母亲是医院的护士。说起自己的学琴往事,沈诗哲说,她在3岁时终于“如愿”被母亲送到了湘潭群艺馆学电子琴。到了6岁,沈诗哲想要“大一点的玩具”,电子琴又换成了钢琴。这时起,她从每天练琴三个小时,再到如今每天七个小时,当准备大型音乐会时则长达16小时,大部分时间都花了在钢琴上。
15岁,她出国留学,先后求学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天才学校、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并在23岁成为湖南首位施坦威艺术家,琴声奏响国外内各大音乐厅。
钢琴成就了沈诗哲。但同时,也让她前二十年人生除了钢琴留下了一些空白。“我的童年都在练琴,到后面出国留学,都是我一个人,只有钢琴陪伴我。”
她还记得自己刚到英国时,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她只好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练琴。当累得话都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就开始说话了。
如今,沈诗哲的足迹遍布亚洲及欧美乐坛,琴声响彻国际上的各大音乐厅,并多次与国际知名音乐家们合作,其中包括与国际著名大提琴家、格莱美大奖及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得主DanjuloIshizaka(石坂团十郎)先生合作举行钢琴与大提琴二重奏音乐会。
她同时也受到多位国际著名钢琴大师的指导,并获得极高评价。钢琴家阿里瓦迪更是说:“我是她的粉丝。”在他看来,沈诗哲有着完美的技术,没有什么是她弹不了的,她的演奏极具感染力,音乐中有着与她年龄所不相符的成熟,是位兼具完美技术与音乐深度的演奏家,现在的她无疑已是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青年钢琴家之一。
“和别人相比,我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条件,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就是因为很想把握住每个机会。在我心里,我也并不想做一个昙花一现的钢琴明星,而是要成为一个永久经典的艺术家。为此,我更需要付出200%的努力。现在,我还在路上,加油!”沈诗哲如是说。
爱穿黑色衣的少女心
舞台上的沈诗哲永远保持着一份优雅——她端坐在琴旁,一袭华服,妆容精致。一双纤手如精灵般在钢琴键上跳跃,不食人间烟火般,气质高冷又霸气。和舞台上的形象不同,舞台下的她有颗少女心。
沈诗哲形容自己有颗爱穿黑色衣服的少女心。只要出席活动,她大部分着装都是黑色,但喜欢穿黑色仅仅是因为好看,显瘦。在她家里,有个被侄儿称作“动物园”的房间,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娃娃。小时候爸爸买的、乐迷朋友们送的,她都妥善保存着。她还经常去同一家餐厅点同样的菜,喜欢的歌单曲循环,一部电影反反复复地看。当看到悬疑类的剧情时,一边有些害怕,一边又忍不住给朋友打电话分享故事情节。
“观众看到的她,可能都在舞台上,她作为钢琴家的那一面,对音乐很较真。但生活中的她很阳光、率真,经常说自己是小仙女,很容易被一些小细节感动,”助理罗诗说,“她笑点很低,可能是想到什么事情,就自己在一边乐,她有时候也会说出来逗大家开心。熟悉她的朋友都叫她沈小怂。”
尽管在国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每次只有从不同国家回到湖南时,沈诗哲才觉得,终于回家了。由于性格比较宅,“回家”后,沈诗哲不太爱出门,作为“能躺着就绝不坐着”的人,但练瑜伽却成为了她生活的“必需品”——最开始练瑜伽是为了减肥,到现在由于经常奔波在路上,她通过瑜伽来锻炼体能,好让自己能够一直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她也喜欢看书,看些能够帮助自己调整心态方面的书籍。她看书很慢,细细地读,常常一边读,一边揣摩自己当下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做艺术家必须保持内心纯净,内心浮躁的话音乐也会改变。对我来说,虽然工作上需要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但我心里过的是一种慢生活。”
对话:
记者:在你多年的练琴生涯中是否有遇到使你难忘的挫折经历?
沈诗哲:其实从六岁开始学琴起到现在,我每天都会有挫败感。观众可能很喜欢我在舞台上所呈现的那一面,不论是激情热烈的,还是冷静睿智的,都是他们喜欢看到的。但他们没看到的是我在台下成千上万遍的重复的枯燥的练琴。我六岁刚开始学琴时,每天练琴三小时,到七八岁时,每天要练五六个小时,到大学时最多一天可以练十六小时,现在我也保持平均每天五小时的练琴时间。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当某段旋律反复练却一直练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有挫败感,而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因为热爱而坚持。我当然是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但是我并不热爱练琴。我觉得比起热爱,更多的是责任感支撑着我走到了今天。小时候父母为了我付出了很多,我对父母有一种责任感;老师对我非常尽心,我对老师有一种责任感;我一直有幸在名校读书,我对学校有一种责任感;现在我对我的观众、我的演出方、我的经纪团队,我的乐迷们都有责任感,所以与其说我如何克服了这些困难,我觉得我更多是凭借着责任感而坚持下来的。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音乐的?
沈诗哲:我真正喜欢上弹奏钢琴是我读初二的时候。说实话,在那之前全靠父母逼着才练琴(笑)。肖邦的《第二谐谑曲》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它是我在音乐上的初恋。这首曲子打开了我的心门,我完全被它吸引。从那时候起,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2020年,我在自己的独奏音乐会里有放进去这首曲目。再次弹起这首曲子,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在不同的年岁和不同的时间去弹同一首曲子,我的心境和曲风都有了变化。为什么人们常说同一首曲子可以弹一辈子?因为演奏者对音乐的感受会随着生活而不停地变化和成长,所以在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记者:到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演奏会是哪一场?
沈诗哲:印象最深的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我虽然7岁就开始登台演出了,但是独奏音乐会是在我14岁的时候。那是在我的母校武汉音乐学院的编钟音乐厅,我记得观众很多,老师同学家人们都坐在下面。我当时完全没有紧张,反而更多的是兴奋。因为想到我会是主角,可以尽情地享受演奏的感觉,所以我在音乐会开始前一个月就在期待了。我从小就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喜欢在家族聚会时给亲朋好友们弹琴,所以当年第一场独奏音乐会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舞台上唯一主角的快乐。
记者:近几年你一直不间断地在做钢琴教育,你对目前国内的钢琴教育现状有些什么想法呢?
沈诗哲:首先,我觉得学习音乐不能带有功利心,更多的是要学习对生活的品味,对人生的看法,然后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不论将来是否走钢琴专业,学到的音乐可以陪伴人的一生,这是对人生非常有益的。其次,我觉得老师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一些钢琴老师虽然并非专业出身,但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也有老师只认识五线谱,为了赚钱就当起了钢琴老师。我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生气,如果一个学生学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但如果一个老师教不好,那么影响的是他的学生们,甚至是学生的学生们。很多学生是很认真的想要学习钢琴,那么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影响的是学生的一辈子。
我是一个挺幸运的人,从小就得到了很专业的指导。一路走来,我知道不管是对琴童还是对家长来说,学琴这条路真的不容易。我现在也有收学生,但是我收的学生很少,因为我会倾注非常多的时间在他们身上。而且我每一次去各个城市演出,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在当地开设一期公益大师班。我很尽心也很努力去做教育,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