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发展中延续城市文脉
2024-07-05杨昕
历史记录着城市的发展,文化涵养着城市的精神。传承发展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传承发展城市的文脉和生命力。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强调:“天津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这一重要指示为天津传承发展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进程中,天津要坚持以文润城,不断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在有力延续城市文脉中不断彰显现代化大都市新风貌。
一、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让城市文化遗存活起来
城市既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家园和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和成果。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受地理环境、族群差异、风俗习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城市往往会形成具有不同特色和韵味的历史与文化,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造就和形成丰富多彩、秉性各异的城市精神和气质。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有着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也是一座现代化超大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遗迹。据统计,天津目前有16个历史文化街区,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杨柳青镇、葛沽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西井峪村,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蓟州,2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天津段)和蓟州古长城,还拥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2000余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余项,各类保护性建筑1000余座。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遗产遗迹,凝结和体现着天津这座城市及其人民勤劳勇敢、崇德守信、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豁达热情、乐观向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是延续城市文脉、涵养城市精神的宝贵资源。
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存,科学、正确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在确保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安全和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所蕴含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不断激活它们本身所具有的启智润心、成风化人的功能。
二、注重守正与创新结合,让城市文化名片响起来
天津是一座因水而生、依海而立、以河而兴的城市,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与历史积淀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多元并蓄”的历史文化特色,老城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在这片热土上相互交融、古今映照,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推动城市发展极为珍贵的“富矿”和“宝藏”。延续城市文脉,必须注重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用足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努力培育和打造更多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城市文化名片,不断提升天津的城市知名度、吸引力和软实力。
要进一步加强对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宫花园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梁启超纪念馆、静园、利顺德大饭店等历史风貌建筑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深化拓展“近代百年看天津”文化品牌的内涵与特色,使其成为充分展示天津富有历史底蕴和时代印记的城市文化名片;进一步加强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等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着力建设和培育红色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充分展示天津富有深厚革命精神和传统的城市文化名片;进一步加强对杨柳青木版年画、泥塑(天津泥人张)、津门法鼓、相声、天津时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着力推出和形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展示项目,使其成为充分展示天津人民富有多彩多姿生活的城市文化名片;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邮轮母港、东疆湾沙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宣传推广,着力打造和经营好滨海旅游休闲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展示天津富有海洋气息和韵味的城市文化名片;进一步加强对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嘎巴菜等津味美食的开发推广和创新发展,着力打响和做强津味美食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展示天津富有人间烟火气的城市文化名片等。
三、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让城市文旅市场火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能够带动消费与就业,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够充分彰显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要推动天津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把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洋楼文化、妈祖文化、商埠文化等深度融入到旅游品牌和服务中,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品质和内涵,让人们在旅游中深入品味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风采与魅力。要推动天津重要文物设施与旅游相融合,把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的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和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等、承载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和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等、承载着实业精神的天津劝业场、原开滦矿务局大楼等深度融入到旅游产品与线路中,不断增强文旅场景的丰富度、体验性和感染力,让人们在游览中充分了解和感受天津自强自立的不懈奋斗历程。要推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与旅游相融合,把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桂发祥、桂顺斋、老美华等深度融入到旅游项目与产业中,不断培育发展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让中外游客深切体验天津丰富厚实的文化积淀与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息。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论及其实践价值研究”(TJKS19XSX-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