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五重论域透视
2024-07-05王辰洪向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和新要求,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包含了多重“论”域。这些富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战略地位论
能否正确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事关文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及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将文化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相统一,进一步提升了对文化战略地位的总体定位。
第一,从国家建设发展层面来看,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认识到,文化作为“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是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多次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了新的高度。第二,从民族复兴层面来看,文化“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文化关系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延续,只有切实把自己的文化建设好,才能凝聚力量、克服困难,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迈进。第三,从人类社会发展层面来看,文化的发展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从战略意义上,新时代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关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关系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
二、主体力量论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出发,强调人民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动力主体”,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推动力量。具体来说,一方面,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人类文化演进史表明,任何经典的文化作品都源自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任何优秀的人类文化都是人民大众创造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为人民大众融入文化实践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全面激发了人民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文化繁荣夯筑了厚实的人民根基。另一方面,人民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精神财富由人民创造,同时依靠人的具体实践活动得以传承和发展。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每个现实个体都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进一步确证了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造主体、传承主体的重要地位。第二,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主体”,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文化发展的主题和核心始终是人的发展,人既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向。人是文化建设、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这一价值旨趣,强调文化必须服务于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文化建设、文化繁荣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的为民情怀。
三、基本原则论
文化建设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是一个遵循特定实践规律的活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立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确信和自我肯定。这种自信不是基于“民族自尊心”的抽象空谈,而是必须以文化主体性为支撑,“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新时代文化发展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坚守好“魂脉”与“根脉”,为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第二,要秉持开放包容,促进人类文明整体发展。文化发展的内生性规律就在于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让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入华夏大地,促进中华文明永续更新;另一方面要以互容互长心态发展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性发展和共同繁荣。第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是前提,确保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是动力,为文化发展和繁荣开创生长空间。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能背离原则、抛弃历史;又要立足于现实发展的新需要、新问题,提出新论断、新方法,持续不断地赋予文化发展以内生动力,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局面。
四、重点任务论
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任务具体包括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话语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诸多方面。实现这些任务,必须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论,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重点地带动全局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整体谋划和层层剖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指明了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就是要以“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凝聚价值共识,推动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就是要以“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现实支点,以文化创新创造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追求;就是要以对内“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外“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重要抓手,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在文明交流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七个着力”有总有分、内外相系、上下贯通,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科学指南。
五、政治保障论
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从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文化建设制度两大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所需做好的保障工作。
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做好文化工作、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保障和根本保证。这是因为,一方面,党的领导决定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立场,确保我国文化建设不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党的领导能够为我国文化建设凝聚力量,通过党的强大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汇聚成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磅礴力量。为此,必须把党性原则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把文化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这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要求。
此外,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文化建设制度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各领域体制机制的完善,如深化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评价机制、文化产品创作机制、人民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等,同时作出重要部署,在制度层面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王辰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洪向华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双艳珍